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孔子一生力行"因材施教",其中诗教更是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征。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就《论语》中的记载所知,可与谈诗者,仅有子贡和子夏两人。可见,孔子与弟子谈诗的条件是相当高的,他进行诗教有多方面的原因和高远的目标。诗教对其弟子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一生力行“因材施教”,其中诗教更是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征.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就《论语》中的记载所知,可与谈诗者,仅有子贡和子夏两人.可见,孔子与弟子谈诗的条件是相当高的,他进行诗教有多方面的原因和高远的目标.诗教对其弟子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他的诗深思相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至此,“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5.
清代淮安文学昌盛,但还未见较为系统的地域诗话著作。《山阳诗征续编》中所收的各种评语、案语、论诗绝句等诗话史料甚为丰富,对认识特定时期淮安府的文学地位、文学活动和文学取向意义深远。通过对续编人物传记及诗歌标题尊称的梳理,还可以编织出庞大而复杂的文学关系网,洞悉诗承渊源谱系,再现文人交游盛世面貌。总之,《山阳诗征续编》所具有的文学文献学价值理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李白、崔颢《黄鹤楼》诗案本末,认为肯定诗案的观点缺乏有力的依据,质疑诗案的观点值得重视。提出否定诗案的5个视点及澄清诗案的4点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载述的饮食活动往往与祭祀、农事、亲私故旧、习射及投壶、使臣行聘、犒师慰军等关系密切,这些饮食活动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当时中国饮食文化复杂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在一些特定的宴饮活动中,人们通过吟诗的方式表情达意,这些在宴饮过程中吟唱的宴饮诗,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有的现象,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有关文献,认为诗的音乐有风、雅、颂之分,而一诗可配多乐,人们以所配乐曲归属来论定其所属。"雅乐"是指符合雅、颂标准之乐,为"古乐",其音中正平和。孔子所谓"郑声淫"之"郑声",是指"王官失业"以后郑人用来演唱"诗三百"的"新乐"。用"新乐"为《郑风》伴奏,把原本可以用于庙堂的《郑风》变成了俚俗野曲。孔子因此"恶郑声",要"放郑声",而使"雅、颂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0.
所谓“国花”,即是指受到全民喜爱并成为本国象征的花卉,以这种标准来判断,唐时的牡丹和宋时的梅花都是独领风骚,可以称为一朝之国花了。这种全民性的观赏兴趣表现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便是唐代咏牡丹诗和宋代咏梅诗的兴盛。论文分别讨论咏牡丹诗和咏梅诗盛行的物质基础,时代心理对咏花诗的选择性审美,以及这两类咏花诗在被审美观念选择的同时,对大众审美文化产生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使得牡丹与梅花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姚培谦出身金山望族,家富藏书,尚风雅,广交游,又喜读书治学,对《宋诗别裁集》的成书贡献巨大。笔者曾考证出姚氏相与交游者三十一人①,后继续爬梳相关文献,于本文新考出相与交游者十九人。此五十人中。以江南人士居多,这与江南文人酷嗜雅集唱酬、切磋诗艺的传统有关。此外,相交者中半为诗人学者,多主张以经史为本,务实黜虚,这对《宋诗别裁集》批评理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愈诗文雄奇瑰伟,对钱谦益诗歌影响较大。钱氏的接受主要体现于两个途径:一是借鉴其风格、手法;二是借鉴其文学语言。借鉴语言,又表现为完全或大致引用韩诗成句成语、化用韩愈诗句、化用韩愈散文三个方面。韩愈诗歌在清初地位的转折,与钱谦益等学者的大力揄扬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诗家批评理念载体之一的诗歌选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思潮与诗学风尚,而且成为了他们进行文学论争的有力武器。从这个角度而青,透过宋诗选本来关照唐宋诗之争,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直观感受与启发。大致梳理历代宋诗选本的演变,来重新解读唐宋诗之争。  相似文献   

14.
论萧纲诗歌     
作为梁朝文学新变派的代表人物,简文帝萧纲创作了大量写景咏物以及描写宫廷歌儿舞女的诗歌.但是,从其大量清新而颇富生活情趣的写景诗、生动活泼的咏物诗、少数质朴而感人的闺怨诗以及为数众多的豪气丛生、慷慨激昂的边塞乐府诗中即可看出,其内容并不仅限于艳情,风格也绝不只是孱弱柔靡.因此,对萧纲的文学成就应作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主旨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风格论,也有人说是创作论,本人以为“诗品”即时诗的品评,且在《二十四诗品》中可以看出,司空图认为创造一种诗境的关键不在于诗人对写诗的具体技巧如何孜孜以求、苦心孤诣,而在于诗人是否具有一种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精神品格,在于诗人同自然造化的契舍程度。而此作本身以味喻诗,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司空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诗歌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6.
后世提及高适,动辄与岑参并称,多论其边塞诗作。细细研读高适诗歌二百余首,发现边塞题材在其全部诗作中不过二十几首。而数量多达三分之二的隐居浪游诗作,风格独特,却鲜有论者。本文试图对高适前半生隐居诗作,包括赠别、田园诗等略作解读,管窥其独特之处,以期对其诗风有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创作的大量绝句是在模仿李白、王昌龄等盛唐名家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试图从艺术手法方面考察盛唐时期绝句的风格与特点,探讨其对李梦阳绝句体裁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试图寻找李梦阳以盛唐诗歌作为模仿对象的动机。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本有相当数量的新诗,给中学生了解新诗,欣赏新诗提供了重要途径。 本文从诗情美、诗境美、形式美三方面就中学范围内的新诗略作分析,揭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杜诗"诗酒"与"诗筵"角度入手进行研读与赏析,发现杜诗里不但有一股浓烈的酒香,还有许多美食的描述和记录。为此,笔者在研读杜诗的基础上,以唐时御席、华筵以及民间清宴、家宴等席谱为线索,并根据西蜀饮食文化特色和古今宴席特点,与川中有名川菜烹饪大师合作,再现杜诗中当年的美味佳肴,最终探索与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杜甫诗宴"。  相似文献   

20.
针对诗歌意象的这一特征结合中西名诗人的佳作探讨诗歌语言的修辞特色的种类和作用 ,以便让读者充分地欣赏诗歌中的意象美以及更好地把握诗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