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鲍良  岑况 《资源与产业》2007,9(4):85-89
我国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然而这种增长方式是以高储蓄、高投入、高能耗为特征的。"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高效合理的政府投资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实现条件。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投资面临的挑战并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组织的管理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多元协同管理体制、完善管理与评价指标体系及建立结果导向的项目绩效管理体系等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新型政府管理体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地质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学合理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是实现地质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进入21世纪,地质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制。不同国家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丰缺程度不同,其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市场经济国家的地质工作体制是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分体运行,政府、企业、市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作用。本文从政府作用、市场主体、矿业权运作、勘查投资运行等方面探索了国外地质矿产勘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得出健全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义煤集团公司.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了循环经济发展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资源回报率;投资煤化工,延长煤炭产业链;对矿井水和煤层气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坑口矸石电厂与矸石砖厂,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量;进行综合勘探,实现煤铝联合开采,以低成本投入,投取高收益、高回报.按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积极构建"煤、电、钻、化、建",成为跨地区、跨行业,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特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4.
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世界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外一些国家及政府在促进和推动其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求政府转型为具备综合型、民生型、公共服务型、为民服务型的管理职能新型政府。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各级政府陆续提出了 “以经济转型为重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成功经验,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评价体系、财政支持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发挥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煤矿把构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企业深化改革的发展目标,以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作、逐步实现企业法制化管理为总体思路,探索制度化管理与企业内部市场化相结合的新模式,使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联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俄罗斯联邦地处欧亚大陆北部,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本文整理了俄罗斯联邦的矿产资源情况、矿业管理部门及法规、投资政策等资料,分析了俄罗斯联邦矿业投资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建议企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风险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妥善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积极寻找俄罗斯矿业市场的投资机会,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创业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机制在有效推动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创业投资机制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变迁和创新。我国要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鉴和引进国外经验,建立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创业投资机制,单靠民间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政府在发展方向、适用领域、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8.
浅议大型露天煤矿建设投资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型露天煤矿投资数额较大,其投资的有效控制一直是一个难题。但在当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结构下,有效控制投资已经势在必行。控制投资主要从自地质资料、土地使用设计方案和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着手。针对影响因素在地质补堪、设计方案优化及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强调了投资的动态管理,为此类项目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各国矿业也处于下行趋势,为刺激矿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许多国家积极调整财政、税收和投资政策,采取了修订矿业法规、调整矿业租税、制定投资优惠政策等积极措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促进矿产勘查开发,实现了政府和企业之间互利共赢。在此趋势之下,我国需要思考矿业政策的设计思路,积极应对全球矿业政策调整,主动推进租税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改革力度,简政放权,实施矿业勘查、开采全周期管理;注重政府的服务和引导功能,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矿业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矿产勘查开发;由此为我国矿业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急速发展,政府投资的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也随之逐年递增,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升政府投资集中建设项目绩效已成为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选定11个一级指标以及65个二级指标后,再凭借问卷调查的形式筛选出46个二级指标,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某项目进行具体的绩效管理评价,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研究成果将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提供直接的方法,并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周小栋    沙景华    钟帅 《资源与产业》2015,17(5):112-117
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同时伴随能源消耗的迅速攀升,中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能源安全、碳排放约束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城镇化对能源消费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7年 中国投入产出表,编制社会核算矩阵,构建静态CGE模型,模拟城镇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受收入效应的影响,城 镇化带来居民能源需求增加,同时替代效应使得生产部门能源投入增加,能源需求的增加推动能源价格上涨;城镇化使得居民总体福利上升,其中城镇居民福利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中,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成为了绿色发展的重点。GTFP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同时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囊括其中。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为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一带一路”东道国GTFP的作用,在考虑到中国与东道国政治制度环境和经济制度环境差异的前提下,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OFDI能够对“一带一路”东道国GTFP产生正向作用,然而这种正向作用受到政治制度距离和经济制度距离的制约,随着制度距离的增大,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减弱。具体来说:1)当政治制度距离低于1.986时,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回归系数为0.072;当政治制度距离处于1.986至2.513之间时,回归系数为0.058;当政治制度距离大于2513时,回归系数为0.012。2)当经济制度距离低于1.440时,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回归系数为0.102;当经济制度距离处于1.440至2.575之间时,回归系数为0.085;当经济制度距离大于2.575时,回归系数为0.023。3)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能够减少双边制度差异带来的影响,提升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3.899提升至4.15,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由0.028增至0.122。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的DEA模型测算1995-2013年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东中西部能源效率依次递减,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就全国整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人均资本、煤炭消费量、政府干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分区域来看,各因素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不相同, 人均资本、煤炭消费量的影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为负,人均GDP的影响在各地区显著为正;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为正,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政府干预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为负,在西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能源矿产资源是地区经济增长的“福星”还是“诅咒”?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省区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State120软件,计量分析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规制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作用,即能源矿产资源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福星”而非“诅咒”;环境规制存在滞后1年的正向影响作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能源矿产开发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刺激了经济繁荣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尤其是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论文以2003—2017 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基于面板 VAR 模型,首次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双向FDI、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影响,短期虽有波动,但长期来看双向FDI均有益于经济增长;2)双向FDI和工业废水排放尚未达到协调发展的程度,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在初期减少了工业废水排放量,而对外直接投资短期内却使得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则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经济增长则会使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但增加量是递减的;3)工业废水排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作用微弱,而对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却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经济增长则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刺激了经济繁荣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尤其是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论文以2003—2017 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基于面板 VAR 模型,首次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双向FDI、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影响,短期虽有波动,但长期来看双向FDI均有益于经济增长;2)双向FDI和工业废水排放尚未达到协调发展的程度,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在初期减少了工业废水排放量,而对外直接投资短期内却使得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则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经济增长则会使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但增加量是递减的;3)工业废水排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向作用微弱,而对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却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经济增长则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铜渣资源利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刘纲  朱荣 《矿冶》2008,17(3)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已经成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因而,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发展已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对于矿产资源而言,矿产资源的需求旺盛与资源短缺的供给矛盾非常尖锐,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的供需矛盾更是在短期内难以克服,而且有加剧的可能。本文以当前我国国情为研究背景,以铜渣的循环利用为研究对象,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对铜渣的处理工艺研究现状,旨在为冶金专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提升环境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利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及产业集聚水平,结合能源消耗结构、城镇化、科技水平等关联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效率值在研究期间总体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结论与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契合,东部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西部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环境效率与关联变量皆通过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环境效率对产业集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高限效应”已经显现,进一步产业集聚将阻碍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产业集聚有助于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改善,因为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富足的资金投入污染物处理中,同时产业聚集带来扩散效应,使得能源节约效应开始显现;4)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改善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的局面,从而减少高耗能资源的消耗,提高环境效率;5)科技水平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环境效率值,在中西部地区则并不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董洁芳  邓椿 《资源与产业》2017,19(1):93-100
基于1978—2013年山西省能源经济样本数据,在扩展的IPAT等式基础上利用VAR模型对山西能源消费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计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短期来看,经济发展是驱动山西省能源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其次为工业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作用较弱。但从长期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脉冲响应分析显示山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会降低山西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水平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平均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2.5%,5.9%和4.2%。最后对山西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增长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费改税是国家以税收杠杆撬动水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出台的重要政策,自试点以来,水资源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提高了用水效率,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重要结论。但另一个重要且尚未得到证实的问题是,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同时,也是水资源需求的主要部门,水资源税改革是否也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为此,假设我国没有进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采用GM(1,1)模型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后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通过比较测算值和统计值,分析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考虑到影响工业用水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故选取水资源禀赋、科技进步、环境规制、用水结构、社会因素、工业发展规模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水资源税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工业用水效率,降低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企业在政策冲击下的“阵痛”期的过去,水资源税改革的政策效应会愈发明显。其中,影响工业用水效率最显著的因素是科技进步,这属于政府干预下的企业支出和财政支出。说明水资源税改革可以倒逼微观经济主体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用水总量,缓解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建议坚持节水优先,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节水设施和节水装置的普及程度,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完善水资源税改革机制体制,为水资源税改革全国推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