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向小强 《暖通空调》2012,42(12):50-52,49
介绍了负压隔离病房空调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特点。以整个负压隔离病房区作为污染受控隔离对象,结合合理的平面布局分区、相邻区域及房间之间的压差控制、过滤器的合理配置以及气流组织形式的控制等措施来完成该医院隔离病房区的空调设计。  相似文献   

2.
结合沈阳市某传染病院负压隔离病房工程实例,对其空调通风系统的自动控制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负压隔离病房楼设计的要求和特点入手,分析空调通风系统主要技术指标,提出自动控制解决方案及具体实现手段。该工程目前运行情况良好,从而证实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某传染病医院负压病房、负压隔离病房通风空调系统为例,从冷热源选择、压差控制参数、系统形式、空气处理措施、气流组织等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了负压病房、负压隔离病房的通风系统、空调系统设计方法,着重介绍了负压隔离病房通风空调系统设置及其空气处理措施。提出负压隔离病房与负压病房互相转换的运行策略,介绍了设计所采取的平疫转换措施,并对转换策略中过滤器设置、压力梯度实现、供热系统切换模式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这两类病房的通风空调如何实现平疫结合和平疫转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在新的传染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建设过程中,考虑平时、疫情时期两种情况下快速转换,比建造大量高级别负压隔离病房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徐华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6):21-22
负压隔离病房在防止疾病扩散、促进患者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病房通风空调系统的合理设计,是预防内部交叉感染、保护医护人员健康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负压隔离病房通风空调系统的组成,对其负压控制、系统控制、缓冲室、气流组织控制等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负压隔离病房空调系统设计与节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负压隔离病房是为隔离呼吸传染病(如SARS)病人而建设的。介绍了负压隔离病房的空调系统,对一已建成的标准负压隔离病房的空调冷热负荷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采用热管余热(冷)回收装置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6.
《暖通空调》2006,36(4):9-9
《科技日报》2005年12月27日发表的题为《隔离病房科研在空调所取得突破》的报道说,最近,一种隔离病房隔离原理的新理念、新措施在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由第5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许钟麟研究员提出,为不用高负压、密封门、全新风,设计和建设社会急需的有效、经济、节能的隔离病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详细介绍了雷神山医院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临时传染病医院建筑的特点,阐述了负压隔离病房、ICU及负压手术室等区域的通风空调设计方法,提出了设计和建造周期短、设备及材料货源不足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负压隔离病房的气流组织合理,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  相似文献   

8.
简讯     
《暖通空调》2006,36(4)
隔离病房科研课题取得突破《科技日报》2005年12月27日发表的题为《隔离病房科研在空调所取得突破》的报道说,最近,一种隔离病房隔离原理的新理念、新措施在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由第5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许钟麟研究员提出,为不用高负压、密封门、全新风,设计和建设社会急需的有效、经济、节能的隔离病房提供了依据。许钟麟研究员及其课题组突破了传统上采用高负压的办法(静态隔离),提出了能隔离病人面对医护人员的传播和开门时有人进出的传播这样一种理念(称为动态隔离),这是没有人提过的新理念。根据新理念提出了动态隔离原理…  相似文献   

9.
以某隔离病房通风空调工程为实例,建立了建筑通风网络模型,针对该工程涉及的所有角联风路进行了判定分析,并仿真模拟了该工程可调节风路阻抗值变化对角联风路风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隔离病房的通风网络模型中,门窗作为一个风路,通常满足角联风路的条件.通过对角联风路的分析,发现隔离病房空调风系统中风量的一些特点:门窗分支的阻抗变化与空调系统本身风量值无相关性,门窗两侧的压差主要受与之相连的空调风系统的风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形式、空气处理、气流组织、压差控制等方面阐述了发热门诊和负压隔离病房的空调通风设计方法。分析了采用空气平衡原理的通风量计算方法。提出了非疫情时期空调通风系统在满足感染控制和舒适性前提下的节能设计及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隔震设计是人防指挥所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在隔震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争议和误区。如人防隔震规范要求,三等以上人防指挥所工程应进行隔震。此处的“隔震”到底是指要进行隔震设计和计算,还是不需计算都应采取隔震措施?为解决人防工程隔震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人防工程隔震设计相关条文的分析,明确了隔震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一个典型的工程算例,说明了隔震计算的必要性。文章对目前在人防工程隔震设计实践中存在的分歧和争议进行了厘清,对于人防工程的隔震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层间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发展状况,并介绍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各种反应分析模型。对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分析方法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对目前隔震设计方法的总结研究以及在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许多层间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的建议和意见。这将更好的推广层间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连续梁桥减、隔震体系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连续梁桥减、隔震体系设计的特点,建立了桥梁减、隔震体系优化设计公式,实现了应用结构最优化设计理论设计桥梁减、隔震支座动力控制参数,使得桥梁墩、台所受到的地震水平力最小的同时满足小震作用下桥梁结构保持弹性;强震作用下减、隔震支座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的减、隔震设计思想.通过编制的桥梁减、隔震体系优化设计程序,对连续梁桥减、隔震体系优化设计进行了算例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隔震建筑大量采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其生产工艺和设计方法较为成熟;旨在提高橡胶隔震支座阻尼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仍处在研发中,还未应用于实际工程;滑动隔震支座在一些工程中与橡胶支座联合使用构成混合隔震,隔震效果明显,但设计缺乏规范的支撑。在隔震设计方面,借助减震系数,采用分离式方法,一方面简化了设计,另一方面能有效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为设计人员所接受。隔震结构计算可以采用成熟的软件,如ETABS和MIDAS,它们都有适合普通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滑动隔震支座的计算单元,同时还可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时程分析计算。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已在机场航站楼和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同时在中小学抗震加固中也成功应用,为抗震加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未来隔震技术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日趋成熟,其在振动控制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较传统抗震结构具有显著优势。隔震构造是影响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国内的工程应用表明隔震构造的设计与应用不被重视。全面综述了国内外隔震建筑构造的设计与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隔震构造设计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为隔震构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国内现有的隔震建筑构造相关设计成果及存在问题的阐述,讨论了我国隔震构造技术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研究成果对隔震构造技术的完善和隔震建筑减震性能的更有效发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雁滨  袁波 《山西建筑》2012,38(11):41-42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建筑隔震设计进行了研究,利用ETABS有限元程序分析对比了隔震设计前后的动力时程特性,并对橡胶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进行校核,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某些处于高烈度区的石质文物浮放于地面,面临安全隐患,本文基于减隔震理论对提高石质文物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规范公式确定了某佛像的隔震系数和支座刚度范围,进而采用时程分析程序对初选的减隔震支座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研究了高宽比为5.6的石佛像采用支座减隔震的可行性问题,获得以下基本结论:处于高烈度区浮放于地面的具有较大高宽比的石佛像文物的抗震性能存有隐患;科学合理的减隔震支座能对佛像等结构物取得显著的减震效果。文中石佛像减隔震设计及验证分析思路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桥梁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极为关键,减隔震技术作为新型的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于桥梁结构设计中。本文旨在研究桥梁结构设计中减隔震技术的运用现状,针对技术运用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为施工企业在减隔震技术运用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一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19.
轻质保温隔墙板隔声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建筑声学和隔声理论为基础,以计算和实际测试为手段,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分析和评价了新型复合保温墙板的隔声性能,并指出影响这种墙板隔声性能的各种因素,提出设计和施工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隔震作为一条崭新的抗震新途径,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在事先检验隔震层构造、检验隔震效果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手段。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检验方法—推力释放法,即在隔震层上下结构间设置几组牛腿,以大吨位千斤顶将上部结构推开后释放,由此测出大位移情况下隔震结构的动态特性,同时也检验了隔震层构造。本法为隔震结构特性测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