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使用子群判定假设,利用以身份层次化为基础的群签名构造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身份的高效短群签名方案。在无需更新群公钥和其他群成员签名私钥的前提下,允许新成员的动态加入,群签名长度不依赖于群成员的数目,群管理员不能伪造其他成员的签名。实验结果表明,在遭受选择明文攻击时,该方案能满足匿名性、防伪造性、可追踪性和防陷害性等安全需求,并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较短的签名长度。  相似文献   

2.
陈泽文等在2004年提出了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群签名方案。该方案在加入或撤销群成员时其他群成员密钥和群公钥的长度保持不变,从而解决了撤销群成员的困难,提供了一种效率高和计算复杂度小的群签名方案。从该方案的研究中发现其基于RSA算法的方案不具有防陷害性和不可伪造性的特征。因此,参照ElGamal的算法,提出了一种加强的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群签名的新方案。在新方案中,保证了原有算法在加入和撤销成员具有高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改进了陈方案的不足,不再要求可信的群中心,并且群成员也分担了群中心的工作量,使系统更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对李继国等提出的群签名方案(电子学报,2011年第7期)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方案中,群管理员可以得到所有群成员的私钥,从而伪造任意群成员的签名,并且攻击者可以轻易伪造任意消息关于任意群成员的有效群签名,导致方案可被普遍伪造.在此基础上给出2个伪造攻击方法,证明群成员的签名可以被包括群管理员在内的任何敌手伪造,因此该方案不满足可追踪性,在标准模型下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吴克力等人提出一种动态群签名方案[1],并宣称证明了该方案满足群签名应具有的安全特性,但是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该方案存在安全缺陷.任何非群成员都可以为自己生成签名私钥和成员证书,并且利用它可以伪造能够通过验证的群签名,即可以伪造不可追踪的群签名.其次,给出了对该群签名的一种陷害性攻击.分析结果表明,该群签名方案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RSA和单向函数的门限群签名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SA公钥密码体制和单向函数的安全性,提出了一个新的门限群签名方案。新方案引入验证片段,在参与者进行群签名时,很好的解决了门限签名中的参与者欺诈问题,有效的阻止了陷害攻击和伪造签名攻击,减小了系统开销,提高了签名的安全性和效率;引入成员标签,有效解决了成员的加入和撤销问题;利用大数分解问题的难解性,克服了合谋攻击。分析表明,新方案有效的提高了群签名的安全性,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是一个可行的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群签名方案。  相似文献   

6.
现有群签名方案存在不能抵抗陷害攻击和伪造攻击的问题。为此,将中国剩余定理用于群签名中,提出一种新的群签名方案。利用中国剩余定理的数学特性,只需简单计算就能将一些重要的秘密信息进行整合,可以更好地保证成员私钥和身份的隐密性,同时,能够较好地控制计算过程中数据的长度,从而简化计算过程,在不改变其他合法群成员密钥的情况下,实现群成员的加入和撤销。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匿名性、防伪造性、可跟踪性、防联合攻击和防重放攻击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标准模型下的高效短群签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SDH假设下BB签名方案,构造了一个两层签名方案,通过应用合理的假设和非交互知识证明系统,提出了一种标准模型下完全匿名的动态短群签名方案,并证明了该方案满足BSZ模型的安全需求.与最近的其他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较短的签名长度,且允许新成员的动态加入,群管理员不能伪造成员的签名.  相似文献   

8.
基于CS98加密方案和SDH假设,提出一种新的三元组(A,x,y)的零知识证明协议,并基于此协议构造了一种可证明安全的短群签名方案。该方案具有INDCCA2完全匿名性,允许新成员动态加入,并且群管理员不能伪造任何成员的签名,具有不可陷害性。签名长度仅为1 534 bit。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入一个秘密参数在liang07方案的基础上首先构造了一个两层签名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标准模型下完全匿名的动态短群签名方案.通过应用合理的假设和非交互知识证明系统,表明该方案满足BSZ模型的安全性需求.与liang07和G07的短群签名方案相比,该方案允许新成员的动态加入,并且群管理员不能伪造任何成员的签名,具有不可陷害性.因此该方案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Paterson签名方案和分布式密钥生成协议,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身份的门限签名方案。该方案能有效抵抗合谋攻击和伪造签名攻击,并能实现签名成员的可追查性。无需可信中心参与,群签名成员共同生成群公钥和秘密分发群签名密钥。在标准模型下,该方案是健壮的和对适应性选择消息攻击是不可伪造的。  相似文献   

11.
一种群签名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培清  胡磊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30):120-121,196
群签名使得群中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代表该群进行签名,而不会暴露签名者的身份,当争议发生时,签名者的身份可以通过群管理员公开。张键红等人最近在《电子学报》上提出了一个基于RSA的高效群签名方案,论文分析了该方案的安全性,指出只要群中部分实体相互勾结就可以伪造出一个群签名,因此该方案不能抵抗联合攻击。  相似文献   

12.
最近,Bellare,Shi和Zhang提出一个动态群签名模型.依据该模型,提出了一个基于双线性对的动态群签名方案,它实现了动态群签名模型的各种功能.该方案有下列特点:在建群阶段不需要确定成员的数目并且群公钥固定不变;任何时候实体都能通过群权威加入到群中获得签名私钥并且无需更新其他成员的签名私钥;能通过群权威揭示签名人的身份并且这一过程是可验证的.该方案的安全性是建立在间隙群上计算Diffie-Hellaman问题和离散对数问题均是困难问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群签名方案允许群的成员可撤销匿名地代表群签名.现有的群签名大部分是假定群的成员具有相同的签名权限.本文利用文献[3]中提出的授权群签名概念,构造了两个基于ACJT方案群签名方案.本文方案一中,群的成员要进行签名先获得授权证书,再使用授权证书以及其私钥进行签名.方案二中,通过设置权限管理员进行二次签名实现授权策略.本文结合授权群签名概念以及ACJT[2]方案优点,证明了本文的方案在安全性和效率上都优于文献[3]提出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DSA的适合大群体的有效群签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签名体制允许群成员代表群进行签名,签名可以只用群公钥进行验证,并且不能透露签名者的身份。只有指定的群管理员能够揭示发出签名的签名者的身份,在以前提出的大部分群签名体制中,群公钥的长度至少和群成员数是线性的,因此验证算法的运行时间依赖于群成员的个数,构造了一种新的群签名体制,它将克服这些问题,并且在增加新成员时不用进行公钥的修改,实现的方法是基于DSA的知识签名。  相似文献   

15.
群签名使得群中任何一个成员均可以代表该群进行签名,而不会暴露签名者的身份.当争议发生时,签名者的身份可以通过群管理员公开.成员删除一直是群签名方案设计中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何业锋等人最近在《软件学报》上提出了一个利用ELGamal加密和知识签名提出的一个动态群签名方案.指出该方案中被删除的群成员仍然可以作出签名,因而他们的方案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群签名使得群中任何一个成员均可以代表该群进行签名,而不会暴露签名者的身份.当争议发生时,签名者的身份可以通过群管理员公开.基于身份的签名与群签名有许多相似性,给出了一个由基于身份的签名转换而来的群签名,并给出了它在电子选举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王萍姝  管会生 《计算机工程》2009,35(11):148-149
早先的一种具有追踪性的门限签名方案,已被证明不具有可追踪性。针对该方案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改进。理论分析证明,改进的方案在发生纠纷时可打开群签名追踪实际签名者,签名者能证明自己是否参与签名,并有效抵御群体内部的伪造攻击和冒充攻击。  相似文献   

18.
A novel ID-based group signatur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roup signatures, first introduced by Chaum and Heyst at Eurocrypt'91, allow individual members of a group to make signatures on behalf of the group while providing the signer's anonymity. Most of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group signature schemes are based on the discrete logarithm problem, the public keys of users are not identity information, except for the ID-based scheme proposed by Park et al. in 1997. However, Park et al.'s scheme has a serious problem, which is that all of the previous group signatures signed by other members will be no longer valid if the group is changed. Moreover, the length of the group signature grows linearly with the number of group members, which makes their proposed scheme ineffici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propose a novel ID-based group signature scheme which can solve the problem raised by the inclusion of a new group member or the exclusion of an old group member. Meanwhile, compared to Park et al.'s scheme, our scheme requires less computing time for generating the group signature and verifying the group signature. The security of the proposed ID-based group signature scheme is based on the difficulty of computing the discrete logarithm modulo for a composite number.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the identity-based society oriented signature scheme with anonymous signers proposed by Saeednia is insecure. If some members of a given group leave that group or if some new members join the group, their secret keys would be revealed. We also propose a simple way to fulfill the task of the identity-based society oriented signature scheme with anonymous sig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