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品油长输管道需要改线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因改线工程涉及带压封堵、油品回收、旧管段处理及地形地貌恢复等环节,加强成品油长输管道各环节施工安全管理尤为必要,以某成品油长输管道一段位改线工程为背景,对成品油长输管道改线中油品回收环节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为今后成品油长输管道类似改线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成品油管道内腐蚀的危害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成品油管道内杂质形成情况、管道内腐蚀机理及对管道运行的危害.通过对在成品油管道建设中采用内涂层技术的投资费用计算,分析了采用内涂层技术管道产生的防腐和减阻增输的效益,建议在成品油长输管道建设中广泛应用内涂层技术.  相似文献   

3.
成品油管道工艺方案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品油管道通常采用顺序输送方式输送各种油品,沿途设有多个分输站.随着油品分输,流量呈阶梯状递减,管径也随之发生变化.针对成品油管道的特点,在对其工艺方案优化设计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优化变量为管材、管径、设计压力、出站压力和顺序输送周期等,约束条件主要有水力约束、强度约束、泵站特性约束等,建立了长输成品油管道工艺方案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最优准则是:管道在设计寿命期内所需要的总费用现值最小.总费用现值包括管道初始投资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现值和能耗费用现值.  相似文献   

4.
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属于输送多品种介质、变输量、多支线分输和注入的复杂长距离管输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双油品、双工况、双管同沟敷设的管道输送工程。文章从干线双管同沟敷设,双管联合阴极保护,工艺系统设计,成品油、原油顺序输送工艺,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站场优化设计,独创的建设思路等方面论述了该工程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5.
潘友生 《石油商技》2008,26(3):88-91
管道运输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成品油运输方式之一,但目前我国部分成品油长输管道的综合损耗率较高。结合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某跨省长输管道投用近一年的实践,对注入站计量交接、管道下载点计量交接、计量器具检定环节的计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以切实降低成品油管道输送损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阐述了成品油长输管道的内容,分析了成品油长输管道的施工特点和管理措施,总结了成品油长输管道控制管理的发展现状。旨在促进成品油长输管道控制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输管道是发达国家成品油输送的主要方式,在促进成品油输配、节能、环保方面已体现出明显优势。目前全球成品油管道多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地区,且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设计和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美国、西欧和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成品油管道发展历程、设计水平和管理经验,总结出对我国成品油管道发展的启示,指出我国成品油管道在布局上应向资源多源化、管道网络化、跨区域化、用户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技术上应向高压力、高钢级、大口径、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加大成品油多牌号、多批次输送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力度,以及实现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福建成品油长输管道使用的封头式螺栓连接形式的篮式过滤器存在开启清理难度大、劳动强度高、操作时间长以及费用高,影响成品油正常输送等问题,进行了快开盲板式过滤器改造,报道了改造方案、技术要求、材质、表面处理等实施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保证了成品油长输管道的正常运行;为减少过滤器堵塞,提高管道运行周期还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9.
茂名五化港口分部与沿线村民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30名巡线工默默地守护着管道的安全。确保了445公里的长输管线畅通和茂名石化原油及成品油的管道输送。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成品油长输管道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并输送清洁、合格的成品油,需要定期对长输管道进行清管作业。基于肯尼亚1号成品油管道重建工程,对在运成品油管道清管作业的发球流程、清管器越站流程以及清管站收发球流程等操控原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实践证明:站外通球指示仪的设置确保站内有足够的时间来执行相应的动作;只有把握清管作业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优化清管作业流程,才能在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保证长输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