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王根平 《采矿技术》2003,3(1):25-26
介绍了溜井振动放矿机设计时的埋设参数选择,阐述了其设计和安装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简述了振动放矿机使用维护的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邱水林 《矿山机械》2002,30(2):25-27
结合实际介绍了矿仓口轻型惯性振动放矿机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放矿机安装方式的确定、给矿量的匹配、结构设计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六种振动放矿机的结均、技术特征和应用的代表性矿山及其经济效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单位的条件,参照这些振动放矿机的技术特征和结构,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振动放矿机,或发现本单位所用振动放矿机所存在的问题,或用振动放矿机对现有放矿和给矿工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经营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黄继荣 《矿山机械》1999,27(11):38-40
介绍了新型振动放矿机的参数选择、结构设计和相关设施设计等,阐述了主溜井振动放矿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罗惊雷 《矿山机械》1989,(11):53-53
在某工程的设计中,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制造了FZC-2.2/0.9-3型振动放矿机。如图1所示。 1.结构 FZC型振动放矿机属附着式振动放矿机。与TZ型振动放矿机比较,具有结构新颖、简单、坚固耐用、拆装方便、能耗小、效率高、维修工作量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金岭铁矿振动放矿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结构改进,提高了振动放矿机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降低了放矿成本。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矿山开采溜井底部放矿主要采用中、小型单台板或双台板并联振动放矿机放矿,不能满足大型矿山生产的需求,为此,在结构、工艺、连接和安装方式上进行了改进设计,研制了2 m宽大型单台板振动放矿机,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振动放矿机具有强度高、效率高、运行平稳等性能,能适应大型矿山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王国新  汪杰  陈书斌 《现代矿业》2014,30(5):153-154
目前国内矿山开采溜井底部放矿主要采用中、小型单台板或双台板并联振动放矿机放矿,不能满足大型矿山生产的需求,为此,在结构、工艺、连接和安装方式上进行了改进设计,研制了2 m宽大型单台板振动放矿机,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振动放矿机具有强度高、效率高、运行平稳等性能,能适应大型矿山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韩永志 《中国矿业》2000,9(4):29-33
本文从设计、加工制造、安装使用及维护入手分析影响大型振动放矿机振动电机和台板寿命的因素。采用增加台板刚度、改变振动电机固定方法、调整弹性元件和密封元件参数等措施,提高了振动电机和台板的寿命,延长了大型振动放矿机的检修周期。  相似文献   

10.
赵志勇 《矿山机械》2007,35(4):157-157
使用振动放矿机振动供矿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因此,在矿山行业中被广泛推广使用。然而振动放矿机的“漏毛”问题也是业界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下面就结合我矿对箕斗装载放矿机的防漏改造方案和大家做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浮选中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对浮选机理的认知至关重要,对新型浮选机的开发和提高浮选效率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进展。早期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忽略了颗粒和气泡性质的影响,将颗粒视为随流线运动的点,气泡视为刚性球体,利用流线方程对颗粒-气泡间的相对运动展开研究;随着认知过程的不断深入,颗粒和气泡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逐步得到了关注,研究者分别从颗粒惯性力、重力、形状和粗糙度以及气泡表面流动性等方面并展开了大量研究;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多通过颗粒沉降法进行,研究对象由单个玻璃微珠发展为大量矿物颗粒,且出现了关于运动玻璃球与上升气泡之间相对运动的研究。研究表明,当颗粒粒度较细、密度较小时,利用流线方程对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当颗粒粒度较粗、密度较大时,需考虑正负惯性力、重力等因素对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影响。此外,颗粒形状的不规则性会影响颗粒周围液体对颗粒的作用力,导致临界碰撞半径减小,且颗粒表面不规则的凸起会促进颗粒-气泡间水化膜的破裂,减少诱导时间,增大颗粒表面粗糙度有助于增强颗粒-气泡间的黏附强度。气泡表面的流动性可采用"滞留帽"模型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对于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主要采用颗粒沉降法,亲水玻璃微珠只能在气泡上半球滑行,到达气泡赤道位置附近后便离开气泡,疏水玻璃微珠会刺破颗粒-气泡间的水化膜,越过气泡赤道后会继续沿气泡表面滑行并最终黏附在气泡底部,煤颗粒与气泡的黏附效率随碰撞角和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然而目前的试验研究多集中于静水领域,对于浮选流场中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安阳煤矿1512工作面胶带巷沿5号煤层顶板掘进,煤层松散顶板破碎,巷道支护难度大。通过现场原位测试地应力大小和方向、顶帮煤岩体强度和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顶底板岩石矿物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巷道变形机理为煤层强度低且松散,顶板砂质泥岩完整性差,顶底板岩石黏土矿物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和膨胀,加之锚杆锚索预紧力低且护表构件面积小,锚杆锚索预紧力不能实现有效扩散,巷道初始支护强度低,以上因素综合影响致使巷道产生较大变形。针对性提出以提高锚杆锚索预紧力并增加支护构件护表面积为技术核心,设计了巷道支护方案,进行了现场试验,矿压监测结果显示,高预紧力锚杆锚索+喷浆支护的协同控制技术方案,基本解决了安阳煤矿松散煤层破碎顶板巷道支护难题。  相似文献   

13.
姚宁广  徐芳 《金属矿山》2021,50(1):202-212
政府类科学技术奖是评价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以2009—2019 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在 矿业领域获奖项目为数据来源,对其获奖的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矿业科技进步与其行业发展息息相关且有 滞后效应,企业为矿业类科研创新的主体,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总结分析了近10 年来安徽省矿业 领域在各个方向的科研创新成果,认为在矿山开采及矿山安全方向成果突出,特别是在深部资源开采及瓦斯、水害 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矿山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方向发展较为迅速,在沉陷区生态损伤评价、水环境治理 及土地恢复利用方面成果显著。通过对矿业领域科技进展进行总结,认为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矿产资源开发 自动化水平低,现代安全监测技术应用有待加强;资源回收率低,废弃矿山资源回收能力有待提升;资源环境协调 发展面临挑战。同时指出,未来矿业领域的主要创新方向为:以少人化、无人化为目标,涉及生产、运营、决策全体 系智慧矿山建设研究;针对深部资源、低品位资源及伴生资源的选矿、采矿、冶炼技术的研究,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水平;开展矿山全生命周期的矿山环境破坏防治及环境恢复治理研究,实现矿山减损、无损开采;加强关闭矿 井资源及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实现关闭矿井资源及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上述分析可为矿山产业政策制定与决 策及矿业领域未来科研方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及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青海某难处理含砷金矿矿石性质较为复杂,产出的金精矿金品位及回收率均较低。为充分掌握矿石性质、提高金品位及回收率,利用偏光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矿石进行了系统 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矿区金品位分布极不均匀,平均Au品位3.0 g/t;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少量闪锌矿和方铅矿以及微量黄铜矿,并且含有少量毒砂,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石英和长石,以及 部分绿帘石、透辉石、绢云母、方解石。②矿石中金矿物主要为含量81.58%的银金矿,其余为含量14.80%的自然金与含量3.62%的金银矿;矿石中金矿物颗粒细小,细粒金占93.39%,微粒金占6.64%,最大粒径为31 μ m,最小粒径为2 μm,平均粒径为10 μm;金矿物的赋存状态有包裹金、晶隙金和裂隙金3种,包裹金占79.30%,晶隙金占12.76%,裂隙金占7.94%;金矿物的形态以圆粒状为主,其余为长条状与不规则状。③矿石中 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少量毒砂,相比理想黄铁矿中铁含量,矿石中普通黄铁矿与载金黄铁矿中Fe含量分别低2.06个百分点和2.66个百分点,表现出低铁高硫的特征;普通毒砂与载金毒砂中的Fe、As含量相较于理 想含量低,其中普通毒砂Fe、As含量分别低1.65个百分点、3.30个百分点;载金毒砂Fe、As含量分别低0.50个百分点、6.15个百分点,普通毒砂与载金毒砂中S含量分别比理想含量高4.28个百分点和6.65个百分点。④ 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且金的粒度为微细粒,建议通过细磨提高黄铁矿的单体解离度,同时强化黄铁矿的捕收,以进一步增加金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5.
铍是全球稀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其产业发展对于世界经济至关重要.美国不仅是铍资源大国,而且是全球铍资源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美国的铍矿产业供需安全对世界铍矿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分别从产业链和国际贸易角度对美国铍矿产业供需格局与贸易形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铍矿产业政策分析其供需安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结...  相似文献   

16.
付玉凯  孙志勇  鞠文君 《煤炭学报》2019,44(7):2020-2029
为揭示冲击地压巷道锚杆支护常用金属网的静载和动载力学性能,从而为冲击地压巷道锚杆支护中金属网的选取提供设计依据,采用专门制作的金属网静载和动载力学性能试验装置对常用的经纬网、菱形网和钢筋网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常用金属网在静载和动载荷下的受力特征和变形状况。实验结果表明:静载作用下,菱形网、经纬网和钢筋网的最大挠度分别为240,236和225 mm,最大承载能力分别为20,16.2和77 kN,3种金属网的最大挠度差别不大,但承载速率差别较大,钢筋网承载速率最大,其次是经纬网,最小是菱形网;动载作用下,菱形网、经纬网和钢筋网的最大吸能能力分别为1 743,938和2 010 J,最大挠度分别为350,420和360 mm,钢筋网吸能能力最大,挠度中等,而菱形网吸能能力次之,而挠度反而最小。菱形网无论是静载还是动载,其初期刚度较低,承受效率慢,而其受力均匀,能承受较大的静载荷和动载荷,且四周绑丝处不易破断,勾接连接方式有很好的承载和缓冲能力,但其主要的缺陷在于承载效率慢,支护刚度太低,通过提高初期张紧力是提高菱形网支护效果的主要途径;经纬网刚度较高,承载效率快,但强度相对较低,易产生经线和纬线错动失效,且经纬网变形时,受力不均匀,绑丝易断裂,四角固定处受力较小,受力传递效果较差,要想提高经纬网支护效果,需提高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之间的约束力;钢筋网初期刚度高,强度大,吸能能力强,但钢筋网的缺点是强度不能充分利用,尤其是钢筋网焊接处和四周绑丝处强度较低,制约了钢筋网支护效果,要想提高其支护效果,需提高焊接点强度和四周绑丝强度。  相似文献   

17.
工作面支护与液压支架技术理论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法 《煤炭学报》2014,39(8):1593-1601
工作面支护是安全高效综采的首要条件,液压支架是综采系统的核心。笔者和其合作团队持续30多年致力于综采工作面支护与液压支架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综采工作面支护与液压支架技术理论体系框架,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原理,建立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模型,分析了液压支架与围岩的强度耦合、刚度耦合和稳定性耦合规律,阐述了液压支架合理工作阻力、临界护帮力和支护系统稳定性控制策略,提出液压支架三维动态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将围岩下沉、断裂等力、力矩以及边界条件的变化通过液压支架骨架模型传递和分解到具体的液压支架结构上,借助三维设计平台动态模拟仿真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作用的力学特征,优化得出对围岩最优支护效果的液压支架结构参数。提出液压支架系列型谱和工作面支护系统液压支架群组的自组织协同控制方法,将支护系统群组自组织协同控制分解为围岩自适应控制和队列保持推进控制两个控制线程,同步实现群体系统协调控制。建立了工作面支护设备技术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
防冲钻孔机器人是冲击地压矿井卸压的关键设备,其准确定位和定姿是实现卸压作业无人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分析国内外移动机器人及煤矿井下移动设备定位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阵列式惯性单元的防冲钻孔机器人位姿解算方法.在分析常规惯性传感单元定位误差类型及来源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阵列式惯性单元数据融合模型,推导出角速度和比例...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煤岩的破碎效率与破碎能力,介绍一种具有楔劈特征的边缘牙齿形碟盘轴向振动与径向切削破碎煤岩的方法。采用抗压、抗剪等不同阶段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力学方法,分析牙齿宽度对煤岩在挤压、压裂和破碎各阶段,以及由碟盘楔面倾角楔劈作用下大块煤岩崩落各过程的力学关系;运用复合作用效应的叠加原理,建立了各工况下破碎煤岩的力学模型,揭示边缘牙齿碟盘破碎煤岩的力学机理。研究表明:在煤岩由初期压馈小岩坑的形成、裂纹的产生、贯通直至由碟盘楔面楔劈作用下大块煤岩崩落过程力学描述的基础上,得到了碟盘径向与轴向载荷与碟盘结构参数,以及煤岩破碎相关联参数的数学模型;得出复合轴向向上运动方式有利于破碎煤岩依据;碟盘刀具径向与轴向载荷均随切削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单切削作用时理论模型径向和轴向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差11%和4%,复合作用时理论模型径向和轴向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差3%和18%,验证了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其载荷随破碎煤岩厚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该研究为高效率、高破碎能力的破碎机构研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蔡志丹 《煤质技术》2020,35(1):49-54
为了有效地提高煤炭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促进检验检测机构的有效管理,针对我国煤炭检验检测机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煤炭检验检测机构监控结果有效性的管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煤炭的供方和需方基本上均设置了煤炭检验部门,煤炭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多数为国有机构;煤炭检验检测机构监控结果有效性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监控和保持检测环境、配备满足要求的设备设施、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的管理、选用规范的检测方法、控制和记录样品的处置、参加机构之间比对或机构内部比对。对煤炭检验检测机构监控结果有效性的管理方法进行探索,可为煤炭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和运行提供参考,有助于保障煤炭检验检测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