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工艺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艾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叶为中国传统中药材,是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艾叶中除含有挥发油、三萜类、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外,还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抑菌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以艾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纯化方法、结构和分类以及药理活性为主要内容开展综述,为艾叶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在提取工艺、功效研究和结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沉香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沉香叶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的方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法和铁氰化钾还原法测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液料比为自变量,以黄酮类化合物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沉香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优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60 ℃、液料比20∶1(mL/g)、提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的得率为2.88%(m/m)。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沉香叶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能力,其半数有效质量浓度值分别为(1.14±0.08) mg/mL和(0.23±0.01) mg/mL。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洋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并且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蓝莓叶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方法、总黄酮的药理作用和在畜牧业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更高效地研究应用蓝莓叶黄酮类化合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重点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并阐述了各提取方法的基本原理,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就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在提取工艺、测定、分离方法和结构鉴定等方面的发展取向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李岩亮 《辽宁丝绸》2006,(2):10-11,14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番沙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得到蚕沙中黄嗣的最佳提取条件为65%的乙醇,料液比1:8(w/v),在70~75℃下提取6小时,每批原料提取二次,合并提取液并浓缩至无醇味,母液浓缩后通过预先处理好的AB-8树脂,分别用蒸馏永、40%的乙醇、80%的乙醇洗脱,得到纯化后的蚕沙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分离纯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柱层析法、重结晶法、铅盐沉淀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微波技术在杜仲黄酮提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陈伟  刘青梅  杨性民  郁志芳  应敏 《食品科学》2006,27(10):285-288
本文在微波单因素浸提的基础上,采取L9(34)正交优化试验,以探讨微波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对杜仲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研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200W,乙醇浓度为50%,液料比为1:30,提取时间10min。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杜仲微波浸提的主要因素为乙醇浓度,其次是提取时间、料液比、微波功率。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为A2B3C2D3,即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25min,料液比1:30,微波功率400W。此时总黄酮含量为0.7672%。  相似文献   

12.
朱沛沛  梁晶  李宁宁 《中国调味品》2012,37(8):40-42,55
以桂花为原材料,乙醇为提取剂,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桂花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微波功率300 W,微波时间120s,液料比35∶1(mL/g)。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桂花中总黄酮的提取率达16.61%。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疆红枣核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浸提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红枣核中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60%乙醇为溶剂,料液比为1∶12(g/mL),在80℃下,提取1.5 h,提取3次总黄酮提取率为11.64 mg/g。  相似文献   

14.
鸭儿芹总黄酮提取及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长生  朱笃  邓娟  车美霞  黄文文 《食品科学》2006,27(11):357-360
本文建立了鸭儿芹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鸭儿芹总黄酮含量为4.47%,以芦丁为标准品所建立的鸭儿芹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采用单因素和L9(34)正试实验设计对鸭儿芹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鸭儿芹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温度70℃、料液比(g/ml)1:20、提取时间1.5h、提取3次。  相似文献   

15.
乐陵枣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条件对枣叶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总黄酮物质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枣叶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1h、提取温度70℃。  相似文献   

16.
以荷叶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法优选荷叶黄酮的提取工艺。经过仿真寻优,得出提取荷叶黄酮三个因素的最佳范围为:浸提温度71~74℃、浸提时间1.6~1.9h、料液比1:39~1:44(W/V)。并研究了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效应,为荷叶黄酮的提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车前子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万茵  谢明勇  梁丽军  戴和萍 《食品科学》2006,27(12):373-376
通过正交试验,对溶剂法提取车前子总黄酮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温度>提取次数>固液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固液比1:30,提取温度90℃,提取3次,每次2h。用DPPH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评价了该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车前子总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蝗虫含有丰富的黄酮,不同品种之间和同一品种不同地域之间有很大差异。稻蝗的黄酮含量最高,内蒙黄胫小车蝗的含量最低。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内蒙黄胫小车蝗的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醇对内蒙黄胫小车蝗的黄酮具有很好的提取效果,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4 h,料液比1:30,黄酮的提取量为293.2 mg/100 g。  相似文献   

19.
新疆石榴花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榴花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样品,测定石榴花中的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5%,提取时间为1h,料液比1:60,提取温度为60℃。试验结果可能为以后石榴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乙醇作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研究狗枣猕猴桃叶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狗枣猕猴桃叶黄酮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料液比,其次是颗粒粒度和超声温度,而乙醇浓度和超声时间的影响较小,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45%,粒度100目,料液比1∶40(g/mL),采取室温下浸泡1 h后,50℃超声处理25 min,再于室温下浸泡1 h后,最后超声处理25 min,连续提取2次,黄酮得率为9.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