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住区热环境可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杭州城西52个不同类型住区为例,基于杭州夏季Landsat5 TM 数据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提取了不同住区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和反照率,同时结合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分别计算了不同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平均建筑高度等建设指标.采用线性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与其人为可控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加强城市住区绿化建设、采用高反照率材料是改善住区热环境的有效手段;适度减少建筑密度和提高容积率可以缓解城市紧凑发展与城市热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城市住区绿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近年来城市住区绿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住区绿化应将观赏性与实用性相联系、将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相结合为目的,提出了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用生态学与建筑学理论,结合住区热环境实测资料,剖析了城市住区绿化体系的生态作用和景观价值.从住区外部环境到建筑单体的各个层面,系统研究了住区绿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和物种选择、合理的地面铺装搭配及一定的水体景观对改善住区热物理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并针对住区绿地、道路、广场及建筑单体绿化体系,提出了具有技术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后得出要通过尽量减少硬化地面、加强住区立体绿化、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措施,以改善住区小气候,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明确住区用地强度与城市热环境的关联性,选取深圳市城中村、多层住区、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5 TM影像和建筑普查数据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3类住区地表温度特征及其与相关规划建设因子的关联度.结果表明:3类住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其中城中村平均热岛强度最大3.53℃,多层住区次之2.62℃,高层住区最小1.60℃;住区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呈正相关,与地表湿度、植被覆盖、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平均最近邻距离、容积率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表湿度和建筑平均高度是引起城市住区地表温度分异的主导因子.该研究可为城市住区热环境的评估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开放式住区是我国城市住区的重要形式之一.长春市新城区的开放式住区存在领域性不强、环境维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易诱发居民的被害恐惧感.通过调查问卷采集长春市新城区典型开放式住区被害恐惧感的基础数据,借助SPSS软件的数理量化分析工具,采用"因子分析"对被害恐惧感的多种空间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归结成四组主要的影响因子,再通...  相似文献   

5.
健康城市住区的热环境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经历"非典"疾病流行事件后,人们痛定思痛,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反思,健康的概念前所未有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热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保持良好的热环境是健康城市、健康住区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分析城市热环境的特征及其影响效应,探讨在整体、系统和生态气候学的原则下改善城市住区热环境的途径,对于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期为低碳城市设计提供借鉴.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构建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碳排放预测模型,以碳排放量预测数据为约束,以降低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碳排放量为前提,构建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划模型,得到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低碳设计的最优设计方案,实...  相似文献   

7.
城市住区形态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分析了小区内涵的变异,引入小区级的概念,并采用六边形体系模式,对城市住区形态结构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和诠释.  相似文献   

8.
住区是城市居住功能的核心载体。伴随城市的用地拓展和社会变迁,住区类型日益细化和分化,对应的开发模式也从早期单纯的居住用地开发走向融入更多商业、文娱等功能的综合性住区、居住街区建设。城市住区的发展与演替受全球化竞争、用地功能调整、配套设施建设、住房政策改革、环境变迁、人口变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衰退、复兴、增长等不同景象。与之相应,住区的分化与融合也成为住区规划与建设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居住小区步入老年型住区的行列,然而现有大部分住区的环境设计却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休闲需求.以即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的济南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及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老年人对休闲空间的需求,从而对济南老年型住区户外休闲空间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济南未来的住区环境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消除城市住区空间隔离 创造整体最优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以及邻里单位等规划理念的阐述,强调城市规划,尤其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是创造一个"绿色、文明、安全、高效、舒适"的人居环境,并提出消除城市住区空间隔离的对策,进而探讨21世纪城市时代的住区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体人居环境最佳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在微气候热舒适视角下对街道空间的使用与设计提供建议,研究以寒地城市春秋过渡季节为大气候背景,以哈尔滨城市住区街道为例,确定影响寒地城市住区街道微气候热环境发生差异的主要气候因子和空间形态因子,以实测数据检验模拟数据准确性为前提,应用微气候热舒适空间量化分区方法,对寒地城市住区街道微气候热舒适与其空间形态关联性进行了初步探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寒地城市住区街道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其功能和形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与和睦相处.针对目前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对良好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提出有利设想.  相似文献   

13.
将保障性住区紧密融入城市为主要目标,提出了依托配套设施建设使“住区成为街区”的路径,并据此讨论了保障性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四大策略,旨在为今后保障性住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能源危机为背景,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策略的迫切性,并总结出中国大中城市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脱节问题.选取城市住区作为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协调发展德空间耦合物,从住区开发强度、功能混合水平、密度梯级开发以及极核廊道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提出适应我国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实际的城市住区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宁夏盐池县地处农牧交错带北缘,属生态脆弱区,多年来人地矛盾突出,县内产业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2002年实施全境禁牧之后,耕地数量减少,释放了大量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劳动力转移增加收益.以2009年8月对盐池县29个自然村的调查资料及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盐池县不同种植方式下劳动力转移特点以及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劳动力转移特点出现同中有异,而不同种植方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6.
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住区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当前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存在规模不足、位置不当等诸多问题,亟待更新改造.以"城市修补"为理论指导,在对张家口市典型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可用空间、贯通步行系统、提升设施质量、丰富...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效应的角度出发,对城市郊区农业种植体验园的概念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现代农业种植体验园的规划中应借鉴派恩和吉尔摩的5种体验方法,并指出了目前农业体验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北京市阳光兴红农业种植体验园区为例,对城市郊区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做初步研究,探讨可行的、具有生态效应的城市郊区农业种植体验园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涉及面广、改造量大,是我国城市进入存量优化阶段重要的更新改造对象,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基于对张家口市五一路片区住区分布、道路与交通、住区户外活动场地、住区边界空间和各住区开放情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针对片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连接内部道路、打通交通微循环,更新边界形式、构建开放型住区,修补户外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创新停车方式、营造步行化住区的更新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层住宅是城市人居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在拔高容积率的同时,降低建筑密度营造景观环境是发展要求,形成了今天高层住区特有的环境空间特征和各种景观现象.针对当前高层住区各种环境弊端的存在,需在规划之初即建立规划模式和环境设计相互对应的评价体系,以反馈布局模式对环境具有的各种影响.同时充分针时规划特点考虑环境优化,达到高层住区各类环境要素的均好和最佳,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住区空间模式逐渐解体,大面积封闭式的住区已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从历史发展纵轴上分析国内外住区空间模式演变过程及存在原因;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多学科视角横向研究我国住区空间模式及设计要点,提出大开放、小封闭的住区空间模式,为我国住区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