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备了羧甲基交联淀粉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孔雀石绿(MG)的吸附性能,进行最佳条件的探讨。考察了吸附接触时间、pH值、交联淀粉的投加量、孔雀石绿的初始染料浓度和不同温度变化对交联淀粉吸附MG的影响,并对吸附等温式和吸附动力学方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更利于交联淀粉吸附MG。吸附等温式和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q_m为769.23 mg/g(298 K)。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35℃条件下自然霉变甘蔗渣对模拟废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Cr(Ⅵ)初始浓度50 mg/L废水,反应温度35℃,霉变甘蔗渣投加量1 g(即20 g/L),p H为2. 0,吸附时间150 min时,Cr(Ⅵ)去除率为91. 2%,最大Cr(Ⅵ)吸附量为2. 447 mg/g,吸附热力学显示,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的反应吸附过程。吸附动力学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更好的拟合吸附反应。  相似文献   

3.
林芳  陈正升 《广州化工》2015,43(3):116-118
将埃洛石分散于壳聚糖的溶液中,利用戊二醛进行交联,制备埃洛石/壳聚糖复合吸附剂,通过红外光谱仪对复合吸附剂进行结构表征分析,进一步研究复合吸附剂对Cr(Ⅵ)离子的吸附性能,通过单因素条件的变化研究了Cr(Ⅵ)离子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 H值对复合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表明复合吸附剂对Cr(Ⅵ)离子的吸附性能比单一组分的埃洛石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交联壳聚糖微球。并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对壳聚糖和交联壳聚糖微球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了甲基橙溶液的吸收波长及吸光度。主要研究了不同p H条件下交联壳聚糖微球对甲基橙溶液的吸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交联壳聚糖微球形状规则、表面光滑,其粒径为100μm左右;当甲基橙溶液p H值为3时,吸附速率最快;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批量吸附实验对单宁-聚乙烯亚胺(TAP)吸附Cr(Ⅵ)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AP对Cr(Ⅵ)的吸附受p H影响显著,当温度为60℃、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p H为3时,其吸附量为73.96 mg/g。TAP对Cr(Ⅵ)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利用SEM、FT-IR和XPS对吸附前后的TAP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机制主要以化学还原与螯合作用为主,吸附剂上的—OH和—NH2基团参与了反应。  相似文献   

6.
《江西化工》2021,37(5)
通过实验,研究了p H、#-环糊精接枝壳聚糖(CS-CD)投加量、Cr2O72-初始浓度等因素对CS-CD吸附去除水中Cr2O72-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在p H=3时对Cr2O72的吸附效果最好;投加量减少或者初始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实验还表明,CS-CD对Cr2O7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物理吸附为主,为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工》2022,(12):2624-2629
将4-氯苯胺-3-磺酸接枝到RGO表面,合成新型苯偶氮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RGOSPA),吸附水体中的Pb(Ⅱ)、Cu(Ⅱ)、Ni(Ⅱ)、Cd(Ⅱ)和Cr(Ⅲ)。实验显示RGOSPA吸附Pb(Ⅱ)和Cu(Ⅱ)溶液的最佳p H值为5. 0,吸附Ni(Ⅱ)、Cd(Ⅱ)和Cr(Ⅲ)的最佳p H值为5. 5,对Pb(Ⅱ)、Cu(Ⅱ)、Ni(Ⅱ)、Cd(Ⅱ)和Cr(Ⅲ)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57. 4,60. 1,63. 7,186. 2,116. 1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RGOSPA在1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的80%,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与Freundlich模型相比,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吸附过程。RGOSPA通过离子交换与配位达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可作为去除重金属离子的良好吸附剂。  相似文献   

8.
由高能低温煅烧制备了硫酸盐修饰的含钛高炉渣(sulfate-modified titanium-bearing blast furnace slag,STBBFS)吸附剂.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Fourier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吸附剂的成分、物相以及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STBBFS的初始质量浓度、溶液pH值、温度对溶液中Cr(Ⅵ)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在STBBFS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容量在pH=1.5时最大,为8.25mg/g.不同吸附温度和初始浓度下,Cr(Ⅵ)的吸附过程都遵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Cr(Ⅵ)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焓变化△H°、自由能变化△G°、熵变化△S°,得出Cr(Ⅵ)吸附至STBBFS吸附剂表面具有自发性,且升高温度易于Cr(Ⅵ)的吸附.根据XPS和FTIR分析结果,可以认为Cr(Ⅵ)先吸附至吸附剂表面,然后被还原为Cr(Ⅲ).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15,(11):2022-2025
研究了酵母菌对阳离子染料藏红T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p H和染料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p H对吸附效率的影响较大,最佳p H值为6;染料浓度在15~55 mg/L范围内,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为单分子层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0.
以富含铁的铜渣(CS)为原料,在碱激发条件下制备了铜渣基化学键合陶瓷材料(CSCBC),将其用于废水中Cr(Ⅵ)的吸附。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Cr(Ⅵ)初始质量浓度及溶液pH对Cr(Ⅵ)吸附率的影响。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结合吸附前后吸附材料结构表征,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pH=1、吸附剂投加量为8 g/L时,在120 min内达吸附平衡,Cr(Ⅵ)吸附率在99%以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计算所得最大理论吸附容量为25.3 mg/g。与生物炭基铁氧化物复合材料、FeS复合材料、铁掺杂吸附剂等同类型吸附剂相比,CSCBC对Cr(Ⅵ)的吸附容量明显提高。CSCBC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吸附机制主要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同时作用的结果。6次吸附-解吸后,其吸附容量保持初次吸附容量的7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竹炭加入量、溶液p H值、吸附时间、Cr(Ⅵ)初始浓度等因素对竹炭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对废水中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竹炭对Cr(Ⅵ)的动态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当竹炭用量为100 mg,溶液的p H值为1,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震荡吸附180min,竹炭对废水中Cr(Ⅵ)的去除率达到97%以上;竹炭对Cr(Ⅵ)等温吸附服从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二(二苯基磷酰)胺(Htpip)对Cr(Ⅲ)的吸附性能,探究一定的p H值、吸附时间下,Htpip的用量、Cr(Ⅲ)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根据对材料的FT-IR、SEM等表征,结合吸附实验结果探讨吸附机理,表明亚氨基和磷酸在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结果显示,Cr(Ⅲ)吸附容量随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Htpip对Cr(Ⅲ)的吸附行为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饱和吸附量达到58.39mg·g-1。  相似文献   

13.
《应用化工》2022,(11):2022-2025
研究了酵母菌对阳离子染料藏红T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p H和染料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p H对吸附效率的影响较大,最佳p H值为6;染料浓度在1555 mg/L范围内,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为单分子层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羟基氧化铁、氢氧化钠、甲醛对茶叶渣改性,用其对Cr(Ⅵ)废水进行吸附,探讨了铬废水初始浓度、溶液p H、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改性茶叶渣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剂用量为0.75 g,铬废水初始浓度为50 mg/L,吸附时间为70 min,溶液p H为5,吸附温度为40℃时,茶叶渣的吸附率最佳,吸附率可达到96%。甲醛改性茶叶渣对Cr(Ⅵ)废水的吸附过程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量为2.25 mg/g。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工》2017,(1):101-105
利用微波辅助盐酸改性的滑石为吸油剂,研究了其对模拟植物油废水溶液的吸油性能、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考察了吸附时间、p H、模拟植物油废水溶液的初始浓度、改性滑石投加量等因素对模拟植物油废水溶液吸油的影响。对改性滑石进行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IR)表征。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时间30 min,改性滑石投加量7 g/L,中性条件下吸油效果最佳。25℃下,改性滑石对模拟植物油废水溶液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量为3.92 mg/g。  相似文献   

16.
采用碱化稻秆作为吸附剂对溶液中的Cr(Ⅵ)进行吸附研究,室温下考察了吸附时间、p H、碱化稻秆用量、Cr(Ⅵ)初始质量浓度及粒径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化稻秆具有吸附Cr(Ⅵ)的能力,且适宜的吸附条件为:吸附t为2 h,p H为2,碱化稻秆用质量为1.5 g,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及粒径为250μm,吸附率可达90%以上。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能较好地描述碱化稻秆对Cr(Ⅵ)的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反映该吸附动力学,即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的化学优惠吸附。碱化稻秆用来处理低浓度含Cr(Ⅵ)电镀废水,既可治理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改性茶叶渣对含Cr(Ⅵ)废水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羟基氧化铁、氢氧化钠、甲醛对茶叶渣改性,用其对Cr(Ⅵ)废水进行吸附,探讨了铬废水初始浓度、溶液p H、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改性茶叶渣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剂用量为0.75 g,铬废水初始浓度为50 mg/L,吸附时间为70 min,溶液p H为5,吸附温度为40℃时,茶叶渣的吸附率最佳,吸附率可达到96%。甲醛改性茶叶渣对Cr(Ⅵ)废水的吸附过程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量为2.25 mg/g。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聚丙烯酸/锂藻土纳米复合水凝胶对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不同吸附条件,包括凝胶用量、染料浓度、吸附时间及溶液p H条件等对水凝胶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在30 min内即能达到平衡,吸附速度快;最大吸附容量高达1 192.9 mg/g,是普通吸附剂吸附容量的几十倍,吸附效果好;凝胶的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符合Freundlich模型,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反相悬浮法,以戊二醛为交联剂,以环己烷为致孔剂制备交联壳聚糖微球树脂(CCMR);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树脂对Cu(Ⅱ)的吸附行为。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比表面积仪对交联壳聚糖微球树脂(CCMR)的表观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考察了Cu(Ⅱ)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影响,研究其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致孔剂用量的增加,交联壳聚糖微球树脂比表面积增大,吸附性能增强,其中添加环己烷100 m L,乙酸乙酯5 m L制备交联壳聚糖微球树脂对浓度为8 mg/m L的Cu(Ⅱ)溶液的平衡吸附容量可达190 mg/g,吸附性能较好,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以预制泡沫法制备干密度为400 kg/m3的水泥多孔材料,并将其作为吸附剂,采用动态吸附法研究了吸附柱高度、初始浓度以及液体流速对模拟废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柱高度为19 cm时,去除质量达到607 mg;初始浓度为85 mg/L时,吸附效率为81.07%;溶液的流速为7.5 mL/min时,去除Cr(Ⅲ)的量为607 mg,吸附效率为76.93%;Thomas模型拟合证明水泥多孔材料对Cr(Ⅲ)的动态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外表面扩散和内扩散不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可见水泥多孔材料对Cr(Ⅲ)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