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利用红外光谱和凝胶色谱等技术考察了胜利 10 0B和韩国 70两种道路沥青热老化后族组成、羰基与亚砜官能团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 :虽然韩国 70沥青的延展性好于胜利沥青 ,但其耐老化性并不好。依据试验数据认为道路沥青的老化是沥青本身缓慢的自氧化过程。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 ,最终转化成含羰基与亚砜官能团的组分 ,氧化反应符合游离基链反应历程。氧化促使沥青中含极性官能团组分之间的缔合与缩合 ,形成新的沥青质组分 ,使沥青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加 ,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2.
吴岳 《山东化工》2016,(4):69-72
以减压渣油为原料,根据研究数据和经验,对全自动无污染氧化沥青试验装置进行调整,并生产不同性能的氧化沥青。不同的氧化沥青原料,其针入度越大,可操作性越大。对生产的氧化沥青进行分析发现,此生产工艺能够显著提高沥青质含量,有效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在合理的工艺操作条件下,此试验装置能够制备出满足交通部要求的90号A级道路沥青产品。  相似文献   

3.
郭兰芬 《上海化工》2012,37(5):9-12
试验分别采用4种不同的工艺方法:减粘后渣油拔轻油后制道路沥青;减粘前和减粘后渣油按不同比例进行调和制道路沥青;减粘后渣油先拔轻油然后再与减粘后渣油调和制道路沥青;浅度氧化制备道路沥青。试验表明,4种方法都能得到合格的60#普通道路沥青,并且得到了较合适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在工业状态下 ,利用轻度氧化生产 10 0 #甲道路沥青的试验过程 ,对以后生产 10 0 #甲道路沥青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催化油浆以不同比例与减渣混合进行蒸馏的方法生产道路沥青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催化油浆与减渣掺炼后所得的减压蒸馏残余物的各项指标均需要改善,在经过进一步氧化后各项指标均满足重交道路沥青的要求。在减渣油中掺兑适宜比例的催化油浆并控制一定氧化深度,可以生产出合格的重交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6.
李晓明 《山东化工》2014,(3):105-107,109
pl-193原油属于重质原油,其中的沥青组分占原油的比重很大,普通的常减压蒸馏装置经过生产,从减压塔底只能生产出燃料油。早期的氧化设备是单独釜,现已发展为单塔或多塔串联的连续氧化沥青工艺。原料油经加热炉加热到260~280℃进入氧化塔,塔内鼓入压缩空气进行剧烈搅拌,进行氧化。所生产的氧化沥青进入成品罐,然后送往成型、包装,得到的产品主要是建筑沥青。生产道路沥青一般采用浅度氧化工艺,单塔连续操作,渣油进塔温度为190~210℃。随原料不同,生产的沥青标号不同,操作条件也不尽相同。增加氧化流程后,生产出的渣油针入度在70~90之间,可以生产标号70#和90#的道路沥青。不仅给炼厂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减少环境污染。本文主要进行了沥青氧化塔的计算,通过计算液相部分的直径和高度、气相部分直径Dv和气相部分高度、空气耗氧量、原料入塔温度、气相部分注水量、塔内空气分配管等得到最合理化的设备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修筑高质量沥青路面的需要,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在用辽河新区稠油制取重交通道路沥青的基础上,以辽河欢喜岭新三区稠油为原料,采用轻度氧化法研制成功了寒区道路沥青,1992年3月20日通过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  相似文献   

8.
调和-氧化沥青AH-90的老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简捷、直观地揭示、评价调和.氧化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建立了以正戊烷沥青质为参数的老化动力学模型。通过考察老化过程中正戊烷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计算得到了有关动力学参数,建立了老化动力学模型。通过考察老化过程中反应的活化能,对调和一氧化沥青AH-90的常规理化性质与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标准及符合其标准的辽河AH-90的抗老化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沥青混凝土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应用先进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可以实现道路无缝衔接,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实际投入成本.文章详细分析了沥青道路施工的特点,探讨了沥青混凝土道路的技术优势,并对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思考,对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于市政道路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沥青混凝土道路...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了道路石油沥青、实验室Pressure Vessel Aging(PAV)老化及沥青路面长期老化沥青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可知与基质沥青及实验室老化沥青相比,SK90#沥青在经过路面长期老化后,沥青的力学性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针入度与延度下降,软化点与粘度升高.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可知,沥青在老化过程中发生氧化发应,生成羰基和亚砜基官能团,且小分子链减少,大分子链增加;运用热重分析仪测定了沥青老化前后的热稳定性,发现老化前后沥青的热稳定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和AH-70道路沥青氧化过程中正戊烷沥青质含量的变化,并以此为根据,研究了两种沥青的老化动力学,计算了有关的动力学参数,得到了老化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沥青的老化过程均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比基质沥青具有更好的耐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针入度的减压渣油为原料,通过改变深度氧化工艺的温度、风量、氧化时间等工艺条件,对制备10#建筑沥青和美国ASTM D312-95a屋面沥青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减压渣油深度氧化工艺制备上述2种沥青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通过实验,确定了2种沥青的工艺条件:10#建筑沥青使用140#沥青在温度240℃和风量2L/min.kg下氧化210min;屋面沥青为针入度220以上的减压渣油在240℃、1L/min.kg下反应150min。  相似文献   

13.
部分氧化法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的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萍 《广东化工》2003,30(4):24-26
介绍了广州石油化工总厂依托溶剂脱沥青装置建成一套规模为30万t/a的“沥青部分氧化装置”的工艺设计。该装置工艺简单,投资少,选用恰当的原油进行分输、分储、分炼可以生产出符合GB/T15180—94国家标准的高等级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14.
溶剂脱沥青生产道路沥青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沥青是一种重要的筑路材料 ,国内多数原油通过蒸馏不能生产合格道路沥青 ,溶剂脱沥青生产道路沥青对国内道路沥青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溶剂脱沥青生产道路沥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中间相沥青基带状纤维,分别于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进行氧化稳定化处理,采用红外光谱仪和元素分析测定预氧化纤维官能团和氧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和纤维强伸度仪等检测设备研究2 500℃石墨化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沥青分子在预氧化过程中与氧发生反应,生成了热固性的沥青大分子.氧化温度越高,氧化时间越长,带状纤维的氧含量越高.厚度为~35μm,宽度为~380μm的带状沥青纤维于氧气气氛经220℃下预氧化20h和2 500℃石墨化处理后,其拉伸强度可达1.75GPa,比240℃和260℃预氧化制得的石墨纤维的拉伸强度高.  相似文献   

16.
沥青的制备工艺直接影响其性能.分析了明色沥青的材料组成比例,溶胀工艺、剪切工艺以及发育工艺等关键参数,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与道路石油沥青对比了常规性能指标、相态转变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采用50%树脂和50%溶剂油共混,并掺加6%改性剂,制备的明色沥青路用性能优于A90道路石油沥青;与A90道路石油沥青相比,明色沥青且具有相似的相态转变过程;添加的改性剂改善了明色沥青的力学性能,特别是低温韧性和柔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道路沥青产品质量,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调整溶剂脱沥青生产装置和工艺条件,分离出胶质组分,在线调入非深拔减压渣油中,生产出合格的调和道路沥青产品.经验证,新产品质量得到改善,经济效益可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专利文献     
《化工进展》2003,22(10)
一种氧化沥青的方法【公开号】 14 15 6 99    【公开日】 2 0 0 3- 0 5 - 0 7一种氧化生产沥青的方法 ,属于沥青氧化处理技术领域。该发明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为现有氧化沥青技术存在空气利用率低 ,沥青氧化进程慢 ,沥青氧化时间长 ,沥青氧化塔结构复杂 ,氧化塔操作周期短等问题。该发明方法是首先将空气以微小的气泡形式分散在沥青原料中 ,然后进入沥青氧化装置 ,优选采用静态合器将空气分散在沥青原料中。该发明方法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沥青氧化生产过程石油原料的脱硫方法【公开号】 14 2 5 0 5 3    【公开日】 2 0 0 3- 0 6 - 1…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南阳炼油厂对正序抽出油进行溶剂脱蜡作道路沥青调合组分生产道路沥青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常规方法和SHRP胶结料性能评价方法,对某中间基原油为原料制备的直馏沥青、氧化沥青、催化氧化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性能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其直馏沥青的使用性能较差,SBS改性沥青和催化氧化沥青的高低温性能、抗疲劳开裂性能较好;氧化沥青的使用性能优于直馏沥青。建议对直馏沥青的性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