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同云  古绪鹏 《腐蚀与防护》1994,15(6):291-292,298
我国在引进铝材阳极氧化着色生产设备初期,着色液及相关的添加剂多从国外购买。近年来,在剖析国外着色液的基础上,国内也研制了一些着色液配方和添加剂,但目前尚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着色液抗空气氧化能力即Sn~(2+)离子在空气中的稳定性问题还尚未解决。Sn~(2+)离子在溶液中不稳定,容易被空气氧化为Sn~(4+)。同时,在着色过程中,一部分Sn~(2+)离子也会在阳极上放电生成Sn~(4+)。Sn~(4+)极易水解,从而导致着色液浑浊,使得着色效果显著下降甚至无法着色。关于着色过程中Sn~(2+)离子的阳极氧化对着色液稳定性影响问题,情况较为复杂,它与工艺条件、铝材的种类及表面状态等因素有关,将另文讨论。本文只论及如何提高着色液抗空气氧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亚铁盐溶液中添加渗透剂JF制备了Fe盐铝电解着色膜。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铁在氧化膜中的含量,讨论了着色液中各组分及电解参数对着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在含有JF的亚铁盐溶液中才能在氧化膜中沉积铁,膜的颜色随氧化膜中铁的含量增加而加深,但不成正比关系,真黑色的膜难以得到。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几种添加剂对锡盐电解着色液中Sn(Ⅱ)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配合剂的加入可降低Sn^2+的氧化速度,抗氧剂通过阻止Sn(Ⅱ)氧化稳定着色液。二者复合可较有效地稳定着色液。  相似文献   

4.
LY12铝合金氧化着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尧  陈洪 《轻金属》1996,(6):61-63
本文以LY12铝合金为实验材料,采用铜-镁双盐为着色液,通过交、直流电氧化着色的对比实验,获得了墨绿色、草绿色、红色、黄铜色和青铜色等色调。并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其氧化着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镍、锡硫酸盐为基础的电解着色液对经阳极氧化的铝及铝合金电解,着上了深黑色,找出了最佳配方和着色条件,并初步探索和解决了溶液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温乃盟  萧珩 《表面技术》1994,23(2):71-74
利用超薄切片技术、透射电镜及电子能谱研究了铝合金在硫酸溶液中的阳极氧化膜经着色和封闭处理后的内部结构,分析了氧化膜不同部位的微区成分,对氧化膜的着色、封闭机理作了一点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铝及铝合金经三酸阳极氧化后,在镍-锡混合盐槽液中进行交流电解着色时的各工艺参数(交流电压,加压方式,槽液温度及时间)对着色膜的影响。总结出最佳着色电压,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颜色色泽基本一致的T-t曲线变化规律和控制范围。膜层性能良好,整个工艺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循环伏安法测定了Pb及Pb-PbO2电极在1.0mol/L H2SO4介质中,Cr2(SO4)3发生电化学氧化的相关参数,选择Pb-PbO2电极为阳极,采用双室隔膜电解槽进行电化学氧化再生不锈钢着色老化液,确定了操作工艺条件如下:阴极支持液为5%的H2SO4溶液,阳极电流密度为5A/dm2。恒电流电解7.5h,三价铬转化率为25.97%,电流效率为68.45%。经过电化学氧化法再生后,老化液中的Cr6+即恢复至效用范围,用于着色不锈钢片能达到与新配制的着色液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槽液循环系统是建筑铝型材氧化着色生产线非标准工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各槽液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Sn盐或Sn-Ni混盐电解着色液中,Sn^2 离子易氧化和水解,生成Sn(OH)2和Sn(OH)2胶状悬浮物使槽液混浊,当达到相当程度后,造成严重的阴极极化,使铝材着色效率显著降低,着色质量变差,表面挂灰,槽液寿命缩短,在采用了明胶或聚丙烯酰胺对将报废的着色液进行之处理之后,槽液得以再生,着色效率也恢复正常,是铝材生产厂家节能降耗,降低了着色成本的措施之一,还可减少着色液的排放次数或排放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1.
邬天祥  吕天锡 《模具制造》2006,6(10):36-37,43
阶梯形铝器皿有二个优点:一是增加器皿的刚度;二是经过阳极氧化着色之后阶梯越多越美观。本文介绍了阶梯形铝制件多次拉伸时对各道次拉伸系数的选定。  相似文献   

12.
在试验室范围内于硫酸溶液、硫酸亚锡溶液中进行氧化、着色的试验。研究了电解液浓度、温度、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对氧化着色膜厚度和色差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铝板较普通铝板接受极化能力强,膜层致密,颜色鲜艳。稀土含量为0.20%~0.29%时,氧化膜性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镁合金和钛合金表面着色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表面着色技术能在材料表面形成不同颜色的保护性膜层,在提高材料表面性能的同时,又可赋予产品漂亮的外观或实现消光等目的。表面着色有两种形式:一是,所生成的化合物自身具有一定的颜色;二是,光线的反射、折射、干涉等效应而使表面呈现不同颜色。作为两类重要的结构材料,镁合金和钛合金因其各自优良的性质被应用于诸多领域。综述了镁合金和钛合金表面着色工艺研究进展,介绍了镁合金和钛合金表面着色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镁合金表面着色工艺包括:化学转化+喷涂、金属涂层、有机涂层、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钛合金表面着色工艺包括:热氧化、化学氧化、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列举了应用于镁合金和钛合金表面着色的具体工艺参数,总结了两种合金表面着色的具体应用。镁合金和钛合金部件经表面着色处理后,可以兼顾轻量化和强度要求,并实现部件外观的装饰性。基于镁合金和钛合金表面着色工艺研究的现有成果,对镁合金和钛合金表面着色的研究提出了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适合于压铸镁合金着色的阳极氧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正交试验,开发出一种新型环保型的适合着色的镁合金阳极氧化工艺,采用此工艺能在镁合金表面上形成灰白色、均匀、多孔的光滑膜层.这种膜层具有良好的着色效果,可获得多种颜色。利用电流-时间曲线、XRD、SEM对阳极氧化成膜过程、膜层成分、形貌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一种无铬、无氟、无磷的适合着色的镁合金环保型阳极氧化工艺,测定了阳极氧化过程中槽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采用SEM和XRD分析了氧化膜的表面形貌、结构和成分.结果表明:阳极氧化膜主要由MgO、Mg2AlO4、MgSiO3和Al2O3组成,膜层为白色,光滑均匀,为不规则多孔结构,其孔径约1~3μm.这种多孔膜具有良好的着色效果,并且能对涂层起很好的锚着作用,提高了涂层与基底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16.
张长松  周丽敏  阎冬  侯绍刚  王书红  武卫明 《表面技术》2022,51(12):217-224, 254
目的 调整316L不锈钢表面组成结构,改善表面性能,获得表面着黑色最佳电化学工艺条件。方法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除油抛光活化的316L不锈钢表面发生阳极氧化,研究了活化液浓度、阴阳极极板面积比、电解液的硼酸用量、电化学氧化电流密度、终止电压、阳极氧化时间、氧化温度对着色膜颜色效果、结合力、重现性的影响;研究了着黑色不锈钢与未着色不锈钢在酸碱盐水溶液体系中的表面腐蚀性能;探讨了着色条件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及着色机理。结果 磷酸活化液浓度对着色效果影响显著,浓度越高活化的不锈钢板着黑色越纯正,但膜层结合性变差;着色液组成决定着着色膜颜色变化的范围。着色时间是影响着色膜颜色的主要因素,随着色时间的延长,膜层颜色呈现青、黄、红、黑变化。温度是影响着色膜层与不锈钢基材结合紧密程度的主要因素,25 ℃下形成的膜层与基体的结合最为紧密;电极阴阳极面积比是影响着色膜均匀程度的主要因素,阴阳极面积比为1∶1时,着色膜的一致性最好。结论 获得了316L不锈钢着纯正黑色膜层的最佳条件,磷酸活化液浓度为1.5 mol/L,电解着色液组成为30 g/L K2Cr2O7+20 g/L MnSO4.4H2O +40 g/L (NH4)2SO4 +10 g/L H3BO3,阴阳极板对应面积比为1∶1,着色温度为25 ℃,着色电压为2~4 V,阳极电流密度(DA)为0.20 A/dm2,阳极氧化时间为720 s。着黑色不锈钢膜层腐蚀性研究表明在含氯离子的中性水溶液环境中耐腐蚀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宽温快速铝材阳极氧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了宽温快速阳极氧化工艺,对宽温快速阳极氧化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作了分析,通过试验,确定了生产工艺和添加剂的配方,应用该工艺可以加快成膜速度,拓宽氧化槽液的温度范围,增加铝容许含量,降低能耗,减少废酸的排放量等。  相似文献   

18.
樊文佐 《轻金属》1989,(3):43-46
本文论述了我国从法国法卡斯(FARKAS)工程公司引进的铝型材氧化着色生产设备和技术,重点介绍其氧化着色工艺流程、生产技术数据和设备组成.并对法国的氧化着色设备和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我国如何发展建筑铝型材,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在硫酸溶液、硫酸亚锡溶液中进行稀土6063铝合金阳极氧化着色,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稀土含量对氧化着色膜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稀土,明显改善了6063铝合金型材氧化着色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铝型材氧化技术与着色的关系,阳极氧化波形的选择,对影响氧化质量因素的控制,纯镍盐着色的特点对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