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王棕果壳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得到吸附的最佳条件为王棕果壳用量10 g/L,溶液pH值7,吸附时间30 min,温度30℃,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8%。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模拟了王棕果壳粉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R^2值均大于0.999 1,且平衡吸附量的计算值(qe,cal)与实验值(qe,exp)非常接近,说明该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模拟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R^2值均大于0.995)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在303 K下最大单层吸附量为17.36 mg/g。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焓变(ΔH^0)、熵变(ΔS^0)、吸附势(E)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在相同温度下,随着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E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厨余废弃物蛤蜊壳对污水中的磷进行吸附。分别采用linear、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反应吸附数据进行拟合,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模型描述颗粒蛤蜊壳对水中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对反应进行热力学研究。此外,研究温度、粒径、投加量和pH等因素对蛤蜊壳吸附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更适合描述颗粒蛤蜊壳的吸附行为,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用于描述颗粒蛤蜊壳对水中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Gibbs自由能(ΔG)0,焓变(ΔH)0,说明颗粒蛤蜊壳对磷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蛤蜊壳粒径越小对磷的吸附量越大;蛤蜊壳投加量越大,磷去除率越高而吸附量越低;酸性条件利于蛤蜊壳对磷的吸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王棕果壳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得到吸附的最佳条件为王棕果壳用量10g/L,溶液pH值7,吸附时间30min,温度30℃,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8%。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模拟了王棕果壳粉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R2值均大于0.9991,且平衡吸附量的计算值(qe,cal)与实验值(qe,exp)非常接近,说明该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模拟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R2值均大于0.995)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在303K下最大单层吸附量为17.36mg/g。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焓变(ΔH0)、熵变(ΔS0)、吸附势(E)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在相同温度下,随着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E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磷酸改性处理活性炭,考察改性前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变化。关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行为的描述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进一步研究了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性质。试验改变因素包括吸附时间、吸附温度、亚甲基蓝溶液体积和活性炭投加量,探究这些因素对亚甲基蓝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60%磷酸改性活性炭在吸附时间30 min、亚甲基蓝溶液体积40 m L、活性炭投加量0. 4 g、温度70℃时对亚甲基蓝的清除率最好。Langmuir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拟合试验结果。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曲线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磷酸改性的秸秆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设计了"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物理化学综合实验.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亚甲基蓝( MB) 为吸附质,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 温度对活性炭去除亚甲基蓝的影响.探讨了水溶液中活性炭固体颗粒吸附阳离子有机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热力学(吸附等温线类型)、吸附动力学方程和盐酸脱附条件.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染料的热力学吸附行为符合 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其动力学吸附行为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选择1:1浓盐酸未能有效的将吸附的亚甲基蓝脱附.  相似文献   

6.
以白酒糟为原料,采用超(亚)临界水处理法来制备多孔碳材料,通过考察温度、压力、停留时间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探讨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超(亚)临界水活化法可用来制备活性炭,在超临界状态(450℃,25 Mpa,10 min)下可制得活性炭,其对碘的吸附值为624 mg·g~(-1),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值为118 mg·g~(-1)。利用所制备的活性炭对模拟印染废水进行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其可用来作为吸附染料废水的吸附剂,对甲基橙的吸附率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随活性炭用量增加而升高。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可通过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吸附过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  相似文献   

7.
活性炭对典型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甲基橙、中性红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3种典型染料的qt~t、qe~pH、qe~T曲线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能力最强。另外,活性炭对3种染料的吸附行为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中,内扩散过程是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速率控制步骤,但不是吸附甲基橙和中性红的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10):2699-2705
探究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的阳离子染料印染废水亚甲基蓝/Cd(2+)混合溶液的吸附效果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蓝/Cd(2+)混合溶液的吸附效果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蓝/Cd(2+)混合溶液的吸附过程中,亚甲基蓝和Cd(2+)混合溶液的吸附过程中,亚甲基蓝和Cd(2+)存在竞争吸附与静电排斥作用,造成改性活性炭对Cd(2+)存在竞争吸附与静电排斥作用,造成改性活性炭对Cd(2+)的吸附性能降低。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的阳离子染料溶液中两种污染物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属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亚甲基蓝和Cd(2+)的吸附性能降低。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的阳离子染料溶液中两种污染物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属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亚甲基蓝和Cd(2+)的吸附分别为物理吸附和物理与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9.
刘侠  高立国  陈碧 《硅酸盐通报》2015,34(10):2780-2785
本文以杏核壳作为吸附剂,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了其表面结构,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染料初始浓度、温度对吸附亚甲基蓝和中性红的影响,并对吸附等温过程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染料浓度为50 mg·L-1,吸附剂加入量为6g·L-1,自然pH值,吸附温度25℃,吸附时间为360 min的条件下,杏核壳对亚甲基蓝和中性红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其吸附率都超过90%.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更好地描述杏核壳对两种染料的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适合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中性红的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根据红外光谱图及扫描电镜图的分析,可以得出杏核壳对亚甲基蓝和中性红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和化学变化共同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天然中空萝藦绒(Mj-fiber)经除蜡、磷酸活化和高温炭化工艺制备出活性炭纤维(ACF)。采用SEM、XRD、Roman和BET对活性炭纤维微观形貌及聚集态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系石墨微晶化无序结构,具有高中空特性和多级微孔表面形貌,总孔容达1.357 cm3/g,比表面积达1882.003 m2/g。制备的活性炭纤维可快速吸附溶液中的亚甲基蓝染料分子,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并以物理吸附为主,理论最大吸附量达947.372mg/g;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吉布斯自由能ΔG00,吸附焓变ΔH00,表明吸附系自发过程,并与温度呈正相关;此外,染液pH的降低及电解质质量浓度增加均降低了活性炭纤维对亚甲基蓝的静电引力,从而抑制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纤维素滤纸膜为载体,染料汽巴蓝F3GA为配基,制备出一种新型亲和膜色谱介质。分别在277,298,310K的均衡实验条件下,批量法对木瓜蛋白酶进行等温吸附测定。所得的数据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具有更好的相关性,纤维素染料亲和膜对木瓜蛋白酶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在298K条件下吸附现象的热力学参数:ΔGΘ,ΔHΘ,ΔSΘ分别为-7.71kJ/mol,34.91kJ/mol和0.143kJ/(mol.K),染料纤维素亲和膜对木瓜蛋白酶的吸附是自发的,并且是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2.
改性凹凸棒石对碱性蓝54的吸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改性凹凸棒石对碱性蓝54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初始pH值、温度以及染料初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较好地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利用两种等温线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显示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式都与Langmuir方程符合。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吸热,吸附焓变△H和熵变△S均为正值,吸附自由能变△G为负值。  相似文献   

13.
《精细化工》2023,40(1)
木焦油是木质生物质材料的高温裂解产物。以木焦油为碳源,以甲醛化处理后的木焦油为前体,通过碳化-活化制备木焦油基活性碳材料。并以制备的木焦油基活性碳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模拟水体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以木焦油为前驱体经高温碳化活化制备的多孔活性碳,比表面积可达1373Sm2?g-1,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木焦油基活性碳对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准确的描述木焦油基活性碳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木焦油基活性碳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559 mg?g-1。热力学分析表明亚甲基蓝在木焦油基活性碳上的吸附是放热和自发的。利用木焦油制备的活性碳材料对亚甲基蓝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以硫酸盐造纸黑液木质素为原料,分别采用磷酸活化和磷酸、硫酸混合酸活化制备了两类不同结构的木质素活性炭,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脱附、元素分析和Boehm酸值滴定等表征分析,并将制备的活性炭应用于模拟亚甲基蓝(MB)染料废水的吸附。结果表明,混合酸活化制备的木质素活性炭比单独磷酸活化的木质素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介孔体积、氧含量分别增加了27.9%、26.4%、29.3%和29.2%,并且孔径分布更趋集中。混合酸活化活性炭在pH为2~9的范围内对亚甲基蓝均有优异的吸附性能,最大饱和吸附量达到1118.90 mg·g-1,比磷酸活化木质素活性炭的吸附量增加了20.3%,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速率快,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等温线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不是唯一的决速步骤。  相似文献   

15.
鸡蛋壳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时间、温度、磷初始浓度、pH和灼烧温度等因素对磷在鸡蛋壳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蛋壳在吸附的初始阶段(0~2h),吸附量上升很快,此后趋于平缓,鸡蛋壳对磷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很好地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鸡蛋壳吸附磷过程中,系统的△G~0<0,△H~0>0,鸡蛋壳对磷的吸附作用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鸡蛋壳对磷的等温吸附可采用Freundich等温模型拟合,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鸡蛋壳在酸性条件下吸附量远远大于在碱性条件下的吸附量;随着灼烧温度升高,单位吸附量上升.  相似文献   

16.
樊相汝  羊依金  郭旭晶  张全碧 《化工进展》2022,41(12):6664-6671
以含油污泥为原料,添加适量软锰矿制备活性炭,用于吸附水中的亚甲基蓝并探究其吸附性能与吸附机制。采用SEM、BET、XPS、FTIR表征活性炭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结构,利用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探究活性炭与亚甲基蓝的吸附点位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活性炭是比表面积达464.409m2/g的介孔材料,且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的单分子层吸附。结合移动窗口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分析发现,在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中吸附较低浓度的亚甲基蓝参与的官能团较多,以各种含氧官能团为主,当亚甲基蓝浓度升高,以π-π相互作用为主;吸附机制包括氢键作用、含氧官能团参与和π-π相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杜二玲  左黎明  于少明 《安徽化工》2010,36(6):31-33,41
研究了XC-72型炭黑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在XC-72上的吸附在3h达到平衡,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方程。当温度为20%,pH为6.5时,最大吸附量为40.11mg·g^-1。溶液pH值的升高有利于提高吸附效果。XC-72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锐钛矿型TiO2对Ru3+离子的吸附,测定了吸附速率曲线,研究了浓度、温度、pH值、配体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Ru3+离子的吸附符合一级Lagergen动力学方程,吸附活化能为35.66kJ/mol;Ru3+离子在锐钛矿型TiO2上的吸附为熵驱动的自发吸热过程, G0<0, H0>0, S0>0;在较低浓度时,吸附符合吸附Langmuir等温式;溶液pH值对吸附有显著影响,pH=1.5~4呈现吸附突跃;可溶性配合物的形成完全抑制Ru(OH)3沉淀生成,使吸附操作的pH范围由无配体时的pH≤4扩大到下列范围:硫脲pH<8,草酸pH<12,吡啶pH<9,1,10邻菲口罗啉pH<9。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used olive stone-base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from wastewater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arbon. The equilibrium and kinetics of adsorption were examined at 25°, 30°, 35° and 40 °C and several agitation speeds. Type III adsorption isotherms corresponding to physical adsorption in a multilayer system were used for the methylene blue system. The equilibrium data for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showed a good fit to the Freundlich equation. The kinetic data was analysed to determine kinetic constants and order of reaction. Kinetics was evaluated by means of an n-order model, showing that the reaction was a first-order re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live stone-based activated carbon could be used as a low-cost alternative to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 compounds from wastewater. However, due to its microporosity,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ype of activated carbon was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molecules smaller than methylene b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