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东太湖水源地三个典型点位原水中8类共31种抗生素的残留量(包括氨基糖苷类1种、林可胺类1种、氯霉素类2种、β-内酰胺类2种、大环内酯类4种、喹诺酮类4种、四环素类4种、磺胺类13种)。通过固相萃取富集、多反应监测(MRM)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65.6%~108.8%,相对标准偏差为2.35%~17.1%,准确度及精密度均良好,灵敏度高(最低检出浓度为1.0 ng/L),可快速有效地检测东太湖原水中多种痕量抗生素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2):41-54
目的 检测食源性抗生素在孕产妇孕晚期及新生儿的生物标本中阳性检测率,探究食源性抗生素暴露对新生儿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孕晚期孕妇46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TRFIA)分别检测孕妇血清、母乳、脐带血清、胎便中磺胺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和林可酰胺类6种抗生素的阳性表达情况;采用《新生儿健康表》对新生儿2、4、6周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食源性抗生素在孕产妇的血液、母乳、脐血及胎便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检出;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食源性抗生素阳性组与阴性组发生黄疸、湿疹、腹泻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且阳性组新生儿发生的异常率大于阴性组(P <0.05)。结论 食源性抗生素通过母体影响新生儿发生黄疸、湿疹、腹泻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
试验建立了一种可同时快速定性检测生乳、纯牛奶和奶粉中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头孢氨苄抗生素残留的多重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将3类抗原和羊抗鼠二抗包被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作为3条测试线和1条控制线,基于竞争结合原理,可在8 min内通过视觉对比T、C线颜色达到同时定性检测乳品中20种抗生素残留的效果。试纸条检测限(LOD)分别为β-内酰胺类药物(2~50.0μg·L~(-1)),四环素类药物(5.0μg·L~(-1))和头孢氨苄(45.0μg·L~(-1)),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为0。使用该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50份生乳、纯牛奶、奶粉盲样进行对比测定,两种方法测定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多重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现场大批量样本的快速检测和筛选。  相似文献   

4.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由残留抗生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水环境中残留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分析了抗生素作为前体物的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以及预处理技术对抗生素的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的影响,讨论了消毒副产物与抗性基因之间的关系规律,阐述了对抗生素消毒副产物和抗性基因控制的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关于水环境中抗生素消毒副产物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了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目的 探究牛奶中E. coli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分析E. coli耐抗生素基因及其耐药基因,为大肠杆菌污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牛奶样品中分离得到的43株大肠杆菌,通过药敏实验法测定其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并采用PCR法检测20种抗生素耐药基因。结果 43株E. coli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各不相同,其中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最高,AMC(97.7%)、AMP(51.2%),四环素类抗生素次之,TET(25.6%),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皆低于25%。多重耐药菌株占34.88%,以5耐占比最高为6.98%。耐药基因检测表明,除了sul1、tet(B)、tet(C)、tet(D)基因未检出,其它基因以ant(3”)-Ia的检出率为最,高达100%,其次为tet(M),检出率为90.91%,检出率最低的为blaCTX-M(9.30%),其余基因检测率为(18.60%~66.67%),并检测出16种不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组合,3种或3种以上的组合占25.02%。结论 在两家牧场的牛乳中,E. coli污染较为严重,以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多重耐药相对较高,抗生素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建议企业轮换用药、采取新药等方式降低成本,改善抗生素耐药持续恶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奶牛场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抗生素对其还田利用不利,为此,采用带缺氧区的推流式SBR(简称改良型SBR)工艺处理干清粪条件下间歇产生的奶牛场废水,重点考察其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COD、NH4+-N、TN、TP浓度分别为1 234~4 696、768~1 365、880~1 370、5.62~12.02 mg/L时,经改良型SBR工艺处理后,出水COD可降至401~544 mg/L、NH4+-N始终低于10mg/L,TN平均损失率为22.38%,TP基本没有被去除。奶牛场废水中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总浓度为3.84~4.48μg/L,改良型SBR工艺对其总去除率可达到72.97%~90.82%,且对10种较高浓度的磺胺类抗生素(每种添加浓度均为50μg/L,共计500μg/L)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95.75%~95.97%。生物降解是奶牛场废水中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去除途径,另外,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与其分子结构中S—N键的断裂有重要关系。在不影响COD去除效果的条件下,调整反应器的混合液回流量或进水量均可减少碱度投加量,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7.
剩余污泥中蛋白质的资源化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污泥预处理则是实现污泥中蛋白质释放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提高剩余污泥中蛋白质的溶出效果,选取热碱预处理、超声碱联合预处理、溶菌酶预处理对污泥进行溶胞,以蛋白质提取浓度为主要指标进行参数优化,并利用等电点法对粗提取蛋白进行纯化回收。结果表明:溶胞效果热碱预处理(pH值13、温度140℃、时间1.5h,2 062.98mg/L)超声碱联合预处理(497.76mg/L)溶菌酶预处理(269.95mg/L),且在pH值为3时热碱预处理蛋白质纯化回收率可达62.42%。试验结果表明:热碱预处理在提取效果方面较另外两种方法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水源水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活性炭吸附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磺胺类抗生素,但吸附行为受p H值影响大。选取F-400型煤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在不同p H值(p H值=2、4、7、11)下开展对4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磺胺类抗生素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表征;在试验平衡浓度条件下,其吸附容量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和Langmuir等温式表征。4种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量随p H值的变化与其中性分子的百分含量变化有相同的规律,推测其吸附量随p H值的改变是由π-π色散力作用、疏水作用以及静电力作用的改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下水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和传播,结合北京再生水入渗现场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以p UC18质粒作为载体,分别导入tet B、tet M、tet O和tet W基因片段作为模式抗性基因,分析了游离态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中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不同目的片段对其在包气带土壤介质中的平衡吸附量没有影响,而底泥对携带tet O和tet W目的片段的质粒吸附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146-150
目的:调查分析东莞市社区医院急诊科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的诊治现状及致病原情况,为东莞市SCAP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笔者所在社区医院急诊科就诊并住院的成人SCAP患者135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成人SCAP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致病原及抗菌药物情况。结果:本院急诊科成人SCAP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68.42±5.67)岁,男性居多,男女比例1.33︰1;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得到抗感染治疗,其中单一使用22例(16.30%)、2类联合102例(75.56%)、3类联合10例(7.41%),以新型喹诺酮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主;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27±4.56)d,治疗时间(41.65±5.11)d,治疗总有效率71.85%;135例成人SCAP患者中57例痰培养出致病菌,其中前三位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3例(22.81%)、肺炎链球菌11例(19.30%)、大肠埃希菌10例(17.54%);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对三代头孢类、呼吸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结论:东莞市社区医院急诊科成人SCAP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常合并基础疾病,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对三代头孢类、呼吸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滥用引起抗性菌扩散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以某污水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检测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氯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奇霉素和利福平等9种抗生素在不同浓度下的抗性菌数量和比例,分析不同剂量紫外线对抗性菌的灭活效果及其复活能力。结果表明,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氯霉素抗性菌的耐受性较强,复活能力较弱;四环素和庆大霉素抗性菌次之;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利福平抗性菌的抗性较弱,复活能力较强。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抗性菌数量减少,紫外线消毒剂量与抗性菌复活能力呈负相关。经紫外线常规消毒剂量灭活后储存过程中抗性菌出现复活现象。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存留在污泥中的抗生素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带来严峻的挑战,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介绍了国内外污水处理厂污泥中抗生素的污染水平,综述了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厌氧消化、污泥堆肥、高级氧化等不同处理技术对污泥中抗生素去除的效果和进展,其中高级氧化法凭借较快的反应速率和较好的处理效果成为当今研究热点。根据目前各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污泥中抗生素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开发更经济适用的组合工艺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体中抗生素残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固相萃取技术(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 )对饮用水体样品中的7类30种抗生素药物残留(包括青霉素类1种、林可胺类1种、氯霉素类3种、喹诺酮类3种、四环素类4种、大环内酯类5种、磺胺类抗生素13种)进行富集,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61.89%~152.66%,相对标准偏差为1.60%~14.97%,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1.5 ng/L,表明该方法完全适用于饮用水体中杭生素残留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原泥、微波预处理污泥和微波协同低碱预处理污泥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阳极底物,通过比较其产电性能和污泥泥质变化,考察微波协同低碱预处理技术对改善MFC污泥资源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经微波协同低碱预处理后,进一步提高了MFC的产电能力和污泥降解效果。微波协同低碱预处理组的稳定输出电压升至(610±10)m V(外阻R=500Ω),稳定时间延长至17 d;最大产电功率密度提高到14.90 W/m3;反应器运行23 d,对TCOD的去除率增至43.5%,库仑效率提高到6.59%。随着反应器的运行,以预处理污泥为底物的MFC,污泥SCOD浓度先下降后上升,而以原泥为底物时污泥SCOD浓度始终处于上升趋势;氨氮浓度随反应器运行先上升然后逐渐降低;污泥p H值一直下降,且微波协同低碱预处理组下降最多。  相似文献   

15.
以过氧化钙(CaO_2)联合热预处理剩余污泥后进行产酸发酵,分析溶解性COD(SCOD)、pH值、挥发性脂肪酸(VFAs)产量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并以获得最高产量的VFAs为目的,得到最佳预处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预处理能使污泥发酵初始SCOD含量上升;碱量固定时,所有实验组的SCOD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预处理中温度的增加会使初始pH值呈下降趋势;相同温度下,随着碱量的增加,初始pH值升高。CaO_2联合热预处理对VFAs生成有促进作用。0.2 g/gVSS的CaO_2+90℃实验组、0.3 g/gVSS的CaO_2+70℃实验组的VFAs最大产量分别为3 101.7、3 097.4 mg/L,而前者达到峰值的发酵时间较早,故0.2 g/gVSS的CaO_2+90℃实验组为最佳方案。微生物测序结果表明,预处理均会增加后续发酵系统中产酸相关细菌的丰度,降低污泥中菌群总体丰度,其中联合预处理造成的菌群结构变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变污泥热水解的初始pH值(3、7、11)考察四环素抗性基因(TC-ARGs,包括tetA、tetC、tetM、tetO和tetX)及16S rRNA基因的变化,包括在泥相和液相中各基因丰度总和的变化及占比情况。同时,探讨了将不同pH值下的热水解污泥加入到厌氧消化系统后,TC-ARGs和16S rRNA基因在泥相和液相的丰度变化。结果表明,在pH值=3下进行污泥热水解时,泥相中TC-ARGs和16S rRNA基因有最好的削减效果,且液相中基因丰度较低,而在pH值=11时去除效果最差,且大量的TC-ARGs被释放到液相中;同样地,在pH值=3时,热水解/厌氧消化系统中泥相和液相的TC-ARGs和16S rRNA基因有最好的削减效果,而在单独厌氧消化过程和pH值=11时的热水解/厌氧消化过程削减效果较差。可见,初始pH值是影响污泥热水解及后续厌氧消化过程中TC-ARGs和16S rRNA基因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系统掌握同种污泥在不同处理方式下磷释放过程及伴生有机物的变化情况,采用厌氧、EDTA-厌氧、超声以及厌氧-超声4种预处理方式,探究处理前后TP、PO_4~(3-) -P、SCOD、蛋白质、多糖及DNA浓度变化特性,以及溶解性有机物的组分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污泥释磷效果及各类有机物产生量存在差异,联合处理的释磷效果优于单一处理方式;经EDTA-厌氧、厌氧-超声处理后污泥释放的PO_4~(3-) -P浓度最高,分别达到6. 04、10. 72 mg/gVSS,其中经过EDTA-厌氧处理后产生的蛋白质、多糖、微生物副产物及腐殖酸类物质的量少,有利于后续磷回收。综合而言,EDTA-厌氧预处理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8.
采用灰化的方式对城镇污泥进行预处理,减小体积和有机质含量。后续采用电热板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城镇污泥中锌和镍的含量,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满足实验要求。污泥中镍和锌含量分别为0.833mg·kg~(-1)和1.26mg·kg~(-1),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处在较低含量水平,远低于统计的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剩余污泥作为接种体,在不添加任何营养元素的情况下,成功启动了两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剩余污泥进行碱解预处理,考察将其作为MFC底物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剩余污泥经不同时间的碱处理,MFC产电性能的变化及其对污泥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碱预处理污泥作为底物时,MFC的稳定输出电压、最大产电功率密度和对TCOD的去除率均提高,同时周期运行时间延长。并且,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延长,MFC的稳定输出电压、产电功率密度和对TCOD的去除率均增大。当碱处理时间为24 h时,稳定输出电压达到630 mV(外阻R=500Ω),最大产电功率密度为11.73 W/m3,对TCOD的去除率为25.3%。这与碱处理使得固体有机物被水解有关。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4)
为研究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场出现的以突眼、腹水、红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原因,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濒死大菱鲆(体质量为195~535 g)肝、肾、脾、心等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PCR特异性扩增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等方法对优势菌进行鉴定,检测其血清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并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分离株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病鱼分离获得的菌株为γ溶血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生理生化特征为能水解七叶苷,不能水解精氨酸、赖氨酸等,能利用蔗糖、甘露醇、葡萄糖产酸,不能利用枸橼酸、鼠李糖、尿素等;经16S rRNA序列比对、链球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等鉴定其为副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uberis;该菌株的毒力基因型为scp B--bca--bca--bac--bac--lmb--lmb--fbs A--fbs A--cfb--cfb--cps D--cps D--pav A--pav A--bib A--bib A+-sip+-sip+-cyl E+-cyl E--hyl B--hyl B+;将分离菌株制备成6.3×10+;将分离菌株制备成6.3×107、6.3×107、6.3×108、6.3×108、6.3×109、6.3×109、6.3×10(10) CFU/mL 4个浓度,腹腔注射健康大菱鲆,得到菌株对受试鱼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6.9×10(10) CFU/mL 4个浓度,腹腔注射健康大菱鲆,得到菌株对受试鱼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6.9×108 CFU/mL;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利福霉素类等6类14种抗生素类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及呋喃类等3类6种抗生素耐药,对诺氟沙星、强力霉素、多粘菌素B中度敏感。本研究中首次报道了中国鱼源副乳房链球菌自然感染发病,可为鱼源副乳房链球菌分子特性研究、致病机理、药物防治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