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历次震后调查发现农房震害问题,农房倒塌损毁已经成为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有效地提高农房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任务,迫在眉睫.因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原因,农房建设一般缺少正规设计、施工且缺乏必要的建设监管,造成了农房结构抗震能力不足和整体性差的现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易产生倒墙垮架的严重破坏.文章以汶川和玉树地震后收集的典型农房震害情况加以阐述,并提出了宏观政策和技术层面上的一些防灾减灾思路,一是加强宣传普及抗震知识和落实监管措施,二是从结构体系、连接措施等着手提高农房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青川县木鱼镇和板桥乡5·12地震震害的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了不同结构形式农村房屋的震害特征及造成农村房屋地震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并从选址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提出了灾后重建提高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青川抗震农房工程的现状调查,从安全性能、空间布局、功能、基础配套设施、农户自身发展与产业发展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地震灾区援建农房的建设标准,以期为地震灾区农房建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常熟—太仓地震的震害调查,概述了常熟、太仓地震概况,论述了房屋建筑的震害特点及苏南地区农房建设的经验教训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S6.0级地震及多次余震,对长宁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量村镇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长宁地区进行了震害调查,从地震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两个方面,分析不同形式结构的震害特征和破坏原因。震害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地震中,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结构震害较轻,但仍有少量木结构出现了倒塌,部分框架结构出现了吊顶、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破坏;砌体结构则是当地村镇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由于缺乏正规的抗震设计和有效抗震构造措施,在此次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根据震害原因和四川省的具体情况,对村镇建筑的抗震加固、抗震构造措施、非结构构件抗震和地震次生灾害防治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提高村镇建筑抗震防灾能力,供我国城乡抗震韧性建设和评估参考。  相似文献   

6.
任相椟  黄良波 《山西建筑》2009,35(31):68-69
简要阐述了震后主要结构形式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并从建筑体型要求,强柱弱梁,竖向地震破坏,构造要求以及学校、医院与农村建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对今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总被引:89,自引:7,他引:8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汇总了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结构专家组在四川地震主要灾区所调查的建筑震害资料,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别、建造年代、地震区估计烈度和使用功能进行了震害状况统计分析。结合典型工程震害案例,分析了此次地震中的建筑震害特点,总结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设计和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根据震害调查统计和典型震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主要前提;砌体结构应加强结构体系和抗震构造措施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框架结构应加强围护结构和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并应改进"强柱弱梁"的设计;应进一步重视整体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充分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颖博 《山西建筑》2011,37(4):38-39
结合汶川地震构造背景,对几类主要房屋建筑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震害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由此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提出几点建议,以有益于今后提高和改善该地区的建筑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
2016年2月6日我国台湾高雄市美浓地区发生MS 6.7级强地震及多次余震,对台湾南部地区造成严重影响。为了研究台湾美浓地震中框架结构的震害原因,在对台南地区震害调查的基础上,首先,根据新化、草岭、善化、台南市、七股等五个台站的地震动数据,从地面峰值速度、脉冲属性和频谱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地震动的主要特征|然后,从整体结构、梁柱构件、填充墙、非结构构件和地基土液化等方面,阐述了其震害特征|最后,结合震害调查工作,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地基土液化防治、抗震概念设计及隔震减震技术应用等方面,对建筑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雁北地震灾区新建砖木结构农房震害分析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后,雁北地震灾区在重建家园中,新建了大量砖木结构农房。1991年3月26日雁北地震区又一次遭遇5.8级中强地震。这次地震的特点是地震动持续时间较长,累积释放能量多,破坏力强。许多新建的砖木结构农房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本文拟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建砖木结构农房的震害作一介绍,以便吸取教训,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为今后提高地震区新建农房抗震防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中部分建筑震害现象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都江堰市和映秀镇部分底层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建筑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震害实例,以及其他震害现象,对建筑产生震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建议,并对相关的抗震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公路隧道普通段衬砌垮塌震害均发生在施工塌方段。依托汶川地震公路隧道普通段震害调查资料,对强震作用下隧道施工塌方段进行震害特征、震害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揭示了汶川地震区公路隧道施工塌方段震害特征:软弱围岩施工塌方段均出现了二衬垮塌震害,严重段落甚至出现衬砌整体垮塌震害。探明了强震区隧道施工塌方段震害机理:地震惯性力影响明显;强制位移影响较小。强震区隧道施工塌方段采取"回填注浆+交错设缝"的处治措施后,主应力和内力的减震率均在35%以上,这说明"回填注浆+交错设缝"处治措施对隧道施工塌方段抗减震具有明显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治措施。研究结论对于高烈度艰险山区交通生命线的抗减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不同地震烈度区域的钢筋混凝土框、排架房屋不同受损形式与程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地震烈度大于此类结构设防烈度1~2度及以上时大部分出现严重损坏,极少部分由于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较差等因素引起倒塌的现象,总结了此类结构设计施工的注意事项,可供灾区重建的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参考。  相似文献   

14.
震中距作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参数,是地震现场快速评估的重要指标。根据汶川Ms 8.0级地震中378座严重震损土石坝的坐标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不同梯段断层距和震中距下土石坝震损密度分布规律。对土石坝震损比例与震中距和断层距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出震损数量与震中距、断层距的关系式。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中土石坝的震损密度与断层距的相关性大于震中距。认为大震中宜采用断层距为评估现场震害的指标,中小震则宜选用震中距指标。  相似文献   

15.
蒋晓燕  谢建民 《建筑技术》2010,41(11):1032-1035
汶川地震后,西安的高层建筑业受到地震波影响,某高层建筑填充墙发生较大损坏,从地震能量、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震害原因,提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的建议,并对抗震理论研究也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中,陕西省西安市处于远震区,该次地震对远震区高层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震害。通过对一幢位于远震区高层建筑的抗震鉴定,分析了远震区高层建筑的震害特点和原因,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给排水管道在汶川大地震中的震损情况,在分析总结管道地震破坏特点的基础上,对给排水管道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中首先从整体上对“88”九寨沟地震灾情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就灾害的损失情况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此次地震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然后在对灾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方有关信息的搜集和梳理,汇总得到九寨沟景区景点受损情况、生态环境受损情况、基础设施受损情况以及房屋建筑受损情况。随后对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来自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市场信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原则、方式和具体路径,以及灾区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汶川强震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强震区地处龙门山区,在深切河谷地貌条件下,地震诱发大量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给沿河谷布线的公路造成严重损毁。在调查掌握约6 056 km灾区公路沿线地震崩滑灾害详细资料基础上,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烈度进行段落划分,研究分析各段灾害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岩性等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各段落灾害点密度及平均规模。提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分区,将受灾区划分为极强烈发育区、强烈发育区、较强烈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弱发育区等5个区域。得出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如下发育规律:(1) 3条断裂带对崩滑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前山断裂都江堰-竹园坝段为山前弱发育区和上盘中等~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竹园坝NE方向则控制作用减弱;中央主断裂自映秀至东河口段上下盘灾害有显著差异,2个极强烈发育区均位于上盘,且被后山断裂及重要岩性界线所严格限制,东河口NE方向控制作用减弱;后山断裂之茂汶断裂为极强烈发育区和较强烈发育区的明显界线;后山断裂之青川-平武断裂在青川-沙洲段呈现出明显的断层上盘效应。(2) 岩性控制作用:不同岩性类别地震崩滑灾害发育程度有显著差异,侵入岩体和灰岩、白云岩类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最高、平均规模最大,千枚岩类灾害发育密度最低、规模最小,碎屑岩类和砂板岩类介于其间。(3) 地貌控制作用:河谷岸坡相对高差越大、地面横坡越陡峻,地震崩滑灾害越发育。陡坡硬岩段为地震崩滑灾害高发区,失稳主要发生在斜坡中上部、陡缓变坡点附近。(4) 399条实测地质剖面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诱发崩塌失稳部位坡度一般在40°以上。(5) 动力条件下,坡体结构是边坡岩土体变形破坏的控制性因素,土层及强风化层–基岩斜坡、发育外倾结构面斜坡更易失稳。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实地考察,从建筑规划选址、结构、材料与施工等环节分析了部分建筑遭受破坏的原因,并指出加强建筑设计、施工与管理,提升建筑质量,从而提高建筑的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