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公司水泥粉磨系统为2台φ3m×11m水泥磨带φ3m旋风式选粉机,生产32.5、42.5普通水泥、复合水泥、道路水泥、抗硫水泥、中低热水泥等。该系统运行平稳,平均台产≥40t/h,原细度控制指标分别为:低标量水泥筛余≤4%±1%,比表面积≥280m2/kg;高标量水泥筛余≤4%±1%,比表面积≥320m2/kg。2001年4月1日起实行新标准后,原生产水泥标号普降一个等级,为实现ISO强度的达标达产,我们将细度指标分别提高为:低等级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我公司二分厂水泥粉磨系统采用开路生产工艺,两台球磨机规格为φ2.4m×13m,1998年底安装投入使用。2000年4月份国家实行新标准,对水泥强度要求提高。公司在熟料强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主要采取提高出磨水泥比表面积,降低筛余来适应新标准。两台水泥磨同时存在产量低,电耗高的问题。2001年底公司利用水泥生产淡季对水泥粉磨系统进行综合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3.
孙宝云  高霞 《水泥》2006,(3):36-38
我公司原有Φ2m×11m开流磨机3台,生产熟料粉和混磨水泥;Φ3m×11m圈流磨机(下称4号磨系统)1台,生产矿渣粉。随着矿渣粉销量的提高,为缓解供应不足的现状,增加P·S32.5矿渣水泥的产量,降低水泥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公司决定在4号磨系统北部新建1套Φ2.6m×13m开流磨系统(下  相似文献   

4.
我公司老生产线2台Φ3m×11m水泥磨,由于台时产量较低,电耗较高,尤其是生产高标号水泥或特种水泥,造成旺季水泥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销售的需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老线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鉴于此,在2007年初对2台水泥磨进行了增设预粉磨的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5.
刘新明 《水泥》2021,(9):52
我公司现有一条HFCG160-120辊压机+Φ4.2m×13m球磨机组成的联合水泥粉磨系统,该水泥粉磨系统的设计能力90万t/年 (P·C 32.5 水泥)。自投产以来,在磨制P·O 42.5以上等级的水泥时,水泥磨台时产量低,吨水泥电耗高,对公司综合水泥的可比水泥综合电耗的控制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新疆区域取消P·C 32.5水泥的生产销售后,基本全部生产42.5以上等级的水泥。这样一来,水泥的综合电耗将明显上升,可比水泥综合电耗在限额的边缘,在国家实行阶梯电价控制水泥综合能耗的情况下,将面临着可比水泥综合电耗超限值以后提高电价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不同组合不同品种混合材对水泥强度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琴 《水泥》2003,(9):14-17
我公司以前生产主要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其混合材的加入量很有限。而近年来水泥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生产价低质优水泥,我公司决定生产复合水泥。但不同混合材品质不同,如果不根据各自特性盲目地进行组合使用,不但水泥质量很难保证,而且还可能使生产成本增加。因此,为了能有效地利用各混合材,探索不同组合对水泥性能的影响,我们对我公司混合材进行了较系统地测试。由于混合材对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泥强度上,故本文仅从强度方面进行分析。1试验原材料及方法1.1试验原材料熟料为我公司湿法线水泥熟料;混合材为矿渣、煤矸石…  相似文献   

7.
董长亮 《水泥》2007,(12):38-39
我公司原有Ф4m×13m闭路粉磨系统生产水泥,因入磨粒度不均匀,台时产量不稳定,且平均仅为80t/h左右,粉磨电耗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过分析:决定将闲置的1台RP120/80辊压机改成辊压机加打散分级机与磨机组成联合粉磨系统.  相似文献   

8.
φ2.4m×8m水泥磨综合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公司现有两套水泥粉磨系统,其中2号磨为φ2.4m×8m的球磨机,采用开流系统生产水泥,台时产量仅为15.2t/左右,水泥磨的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发挥,水泥粉磨电耗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过多方面考察,我们决定采用日资企业盐城大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改造技术对2号磨进行综合技术改造,改造后经过近壹年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庄祖坤 《水泥》2002,(11):62-62
我公司熟料分厂2台Φ2.2m×6.5m水泥磨配Φ4m离心式选粉机。在实施GB/T17671水泥强度检验标准后28d抗压强度平均下降10MPa。为提高水泥比表面积,减少强度下降值,对该水泥磨系统进行了改造。1改造措施1.1磨前增设细碎系统我公司的立窑熟料破碎系统只有一级250mm×400mm颚式破碎机,出机粒度较大,增加了磨机一仓破碎负担,降低了研磨能力,必然造成水泥比表面积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2001年4月在磨前增设了1台CXL800×800冲击式破碎机,使入磨物料的粒度控制在8mm以下占80%左右。增…  相似文献   

10.
我公司原有Φ4m×13m闭路粉磨系统生产水泥,因入磨粒度不均匀,台时产量不稳定,且平均仅为80t/h左右,粉磨电耗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过分析:决定将闲置的1台RP120/80辊压机改成辊压机加打散分级机与磨机组成联合粉磨系统。改造后,经过近8个月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赵亮 《水泥》2007,(9):45-47
我公司老生产线2台Ф3m×11m水泥磨,由于台时产量较低,电耗较高,尤其是生产高标号水泥或特种水泥,造成旺季水泥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销售的需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老线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鉴于此,在2007年初对2台水泥磨进行了增设预粉磨的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2.
国家标准规定了矿渣水泥中矿渣的掺入量占水泥质量的20%~70%,采用传统混磨方式生产的矿渣水泥,其矿渣掺入量一般小于50%,矿渣水泥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增进率较大。我公司采用磨细矿渣粉配制牛产的矿渣水泥,其矿渣的掺入节已达到了55%左右,但由于矿渣掺入量较多,水泥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高的现象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0前言长期以来新疆鄯善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2.2m×5.0m闭路水泥磨台时产量偏低,仅为6.5t/h左右(设计能力为8.5t/h),尤其到每年的2~5月份和9~11月份,由于混合材的水分过高(一般水分在15%~20%以上甚至达到30%),再加上无烘干设施,磨机的产量就更低,极易出现饱磨、糊磨、堵塞隔仓板和下料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且增加了劳动强度并使生产成本上升。为此,我们对磨机系统的工况进行检测分析后,实施了针对性的技改方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公司2003年5月接受荷泽高速公路局2万吨缓凝水泥的订单,要求终凝时间在6-8小时。公司根据以往生产经验,适当提高萤石掺入量、提高饱和比,从而提高了熟料强度,借此条件,将普通水泥混合材掺量14%再加上12%的混合材生产缓凝水泥,其产出的水泥终凝时间都在6:48-7:33之间,受到公路局领导好评;同时获利26万多元。  相似文献   

15.
李念  张超  曹继中 《水泥》2020,(4):18-23
水泥粉磨是水泥“两磨一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水泥的产质量和系统能耗.在充分发挥磨机产能的同时,持续降低粉磨系统能耗、优化生产成本、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降低员工工作强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粉磨工艺管理、系统能耗控制、实施技改措施等方面的技术与成果,并结合生产运行实际,探讨了持续优化粉磨系统指标的技术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公司拥有2条5000 t/d熟料生产线和5台水泥磨,受水泥行情的影响,使用3台水泥磨就能够满足市场需要。为充分发挥闲置水泥磨的作用,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提高水泥的后期强度,改善水泥使用性能,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求,我们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决定,利用2#水泥磨生产复合粉,用作混合材在水泥磨尾掺加,每月可产生利润近300万元。  相似文献   

17.
0 前言 桑植县水泥厂现有φ3.0m×11m和φ2.5m×9.5m机立窑各1台,年产普通水泥15万t。实行新的强度检验标准后,熟料28d抗压强度比原GB177强度平均降低12MPa,导致水泥混合材掺量减少、生产成本上升,且只能生产32.5级水泥。为此,该厂采取了系列技术措施和技术改造,经半年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李维兴 《水泥》2011,(4):35-36
我公司两台Φ2.2m×7m磨机并联配套一台HFCG 120-45辊压机组成闭路联合粉磨系统,一直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虽然Φ2.2m磨机已属淘汰范围,但我公司2007年5月通过技改用其小批量生产比表面积≥600m2/kg高早强水泥,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公司拥有2条5?000 t/d熟料生产线和5台水泥磨,受水泥行情的影响,使用3台水泥磨就能够满足市场需要。为充分发挥闲置水泥磨的作用,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提高水泥的后期强度,改善水泥使用性能,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求,我们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决定,利用2#水泥磨生产复合粉,用作混合材在水泥磨尾掺加,每月可产生利润近300万元。  相似文献   

20.
尹殊勇 《水泥》2010,(3):38-39
我公司φ3m×11m水泥磨进料端中空轴和喇叭套之间的空腔内,由于缺失混凝土,致使物料进入空腔中,造成筒体端盖和中空轴圆角磨损。为弥补该处强度,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对端盖进行加固处理,使磨机恢复了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