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化工和造船等工业考虑到钛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钢价廉而有一定的强度,已研究用爆炸技术,制成钛-钢复合板材,并在加工工艺特别是焊接工艺取得进展后,试用于制造各种耐蚀设备。节约钛材,降低成本。爆炸复合工艺的影响因素多,如炸药种类与其单位面积上的用药量、初始安装角度和间隙、保护缓冲层的选择等。我们研制钛-钢复合板,曾对这些影响进行过若干试验。为了获得表面质量好、结合面积率高、结合强度大的钛-钢复合板材,又进一步研究了加沥青保护缓冲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从60年代中期钛-钢复合板出现以来,已大量应用于石化、冶金、医药、制盐等部门。由于钛、钢互熔问题尚未解决,故给钛-钢复合板的焊接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钛-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普遍采用钛复层和钢基层进行焊接,而复合层之间互不熔合。钢基层的焊  相似文献   

3.
以实验室设计的0.8%Mn-0.041%Ti中钛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控轧控冷工艺参数下热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加热温度、精轧变形量、冷却速度和终轧温度等对Ti微合金化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套合适的工艺方案:精轧总变形量应大于60%,终轧温度控制在(850±10)℃,冷却速度控制在10~20℃/s,卷取温度控制在(600±10)℃时,试验钢能够获得优良的组织与性能。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终轧温度对试验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终轧温度为850℃时,该试验钢的屈服强度为491 MPa,抗拉强度为625 MPa,断后伸长率为33.6%,平均晶粒尺寸为10.34μm,组织比较均匀。试验钢在满足力学性能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对改进现场控轧控冷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各级18Ni型马氏体时效钢,因含有7.5~12.5%Co,价格较贵,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探讨在不含Co的情况下它的性能和相变特点,本文研究了Mo、Ti元素在Fe-15Ni钢马氏体中的行为、钢的组织及性能随热处理工艺而改变的规律。试验钢经真空熔炼,其成分和γ→α相  相似文献   

5.
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工艺试验,研究了钛及热处理工艺对20CrMnTi钢淬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钛在20CrMnTi中最适合的含量在0.07%左右,它既保证了奥氏体晶粒度,又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同时还分析了影响该钢淬透性的因素,认为TiC的析出行为是首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凝汽器钛-钢复合管板役致缺陷及其焊接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沿海核电厂凝汽器广泛采用钛-钢复合管板,管板本体及其与管子密封焊处常因冲刷磨蚀、颗粒撞击等因素易出现局部减薄、破损等役致缺陷,轻则腐蚀管板基体,重则破坏二回路水质,影响相关设备和部件使用寿命.分析了钛-钢复合管板缺陷成因和潜在风险,介绍了钛-钢复合管板工艺试验、焊接修复工艺评定以及现场修复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上海钢铁研究所、上海第五钢铁厂、西安交通大学于1982-1983年共同研究了φ32毫米GCr15轴承钢棒材轧后控制冷却多工艺的参数,进行了半工业性生产,并在五厂进行了工业性退火工艺试验,在洛阳轴承厂进行了使用性能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轧后控制冷却工艺可明显改善GCr15轴承钢棒材的碳化物质量,按YB(T)1-80标准考核,钢  相似文献   

8.
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工艺试验,研究了钛及热处理工艺对20rMnTi钢淬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钛在20rMnTi中最适合的含量在0.07%左右,它既保证了奥氏体晶粒度,又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同时还分析了影响该钢淬透性的因素,认为TiC的析出行为是首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简要报导了用爆炸-轧制工艺生产大型钛-钢复合板的试验结果,并与直接爆炸复合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选取3种成分的建筑结构用钢,设计不同的层流冷却方式进行工业试制,分析化学成分、冷却速率对建筑用钢屈服平台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成分、不同工艺处理建筑用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钛微合金化钢、超快冷钢、稀疏冷却钢。稀疏冷却建筑用钢具有明显的屈服平台,Ae值2.0%,而超快冷钢和稀疏冷却Ti微合金钢基本无屈服平台,Ae大部分为0。对比3种试验钢的全拉伸曲线及其积分面积,稀疏冷却钢的全拉伸曲线的积分面积大于超快冷钢和钛微合金化钢,证明稀疏冷却钢吸收变形能量的能力大于超快冷钢和钛微合金化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在上篇爆炸钛—钢复合工艺试验的基础上,对结合区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的总结。为便于叙述,把文中采用的符号及所表示的意义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工业纯铁、45钢和3Cr2W8V钢的低真空铬钛共渗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共渗层的组织结构、生长过程以及温度、时间等工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热处理生产线高钢级油井管调质处理工艺,选用目前较为常用的调质料坯30Mn5、37Mn5、25CrMnMo、25Mn2V钢,进行API N80、P110钢级调质处理工艺先导试验试验,试验了调质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制订了实验室及车间条件下的调质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经调质处理后,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了API 5CT标准要求,可为高钢级油井管热处理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低温贮罐用钢母材和焊接材料的选择及性能分析,确定了09MnNiDR钢焊接工艺,通过抗裂试验、焊接工艺评定、金相组织、焊接返修试验对其工艺进行评定和试验,均能满足09MnNiDR钢焊接性能和技术要求,证明所制订的焊接工艺可行,为设计制造本体材料为9MnNiDR钢的低温压力容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杜永勤 《焊接》2004,(2):20-22,36
分析了用于钛/钢复合板的SB-265-Gr1钛薄板的焊接性及焊接工艺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焊接工艺;经力学性能、硬度及金相组织分析,表明钛薄板接头性能满足钛/钢复合板加工设备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热轧态含铌钛耐候建筑钢的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并对夹杂物进行了评级。通过控制热轧工艺得到的试验钢组织主要是铁素体+片层珠光体,第二相多为细小方形或矩形的Ti,Nb(CN),少量球形夹杂物为Al_2O_3;钢的抗拉强度高于510 MPa,屈服强度大于390 MPa,屈强比低于0.85,断面收缩率大于20%,0℃纵向冲击功大于47 J。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苏联某一有色冶金工厂的工艺过程中采用了硫酸等腐蚀溶液,该厂所用设备的工作寿命不长。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消耗,强化工艺过程,就在某些生产工序中采用了钛装置。在湿法冶金,微尘回收和配料干燥车间所进行的BTI—0、BT5—1钛合金与X18H10T、X17H13M2T钢的对比腐蚀试验表明,在大部分研究介质中,BT_1—0钛合金具有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轧后采用空冷、加速冷却和两段式(前段超快冷+后段加速冷却,简称超快冷)三种冷却模式进行控制冷却,研究了冷却工艺对海洋平台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冷工艺所得试验钢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马氏体,铁素体晶粒内位错密度较低,析出相数量较少,尺寸粗大;加速冷却所得试验钢的显微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细小弥散的M/A岛组成,铁素体晶粒较空冷工艺明显细化,位错密度提高,析出物细小弥散;两段式所得试验钢的相变组织主要为针状铁素体,板条明显细化,位错密度进一步提高,析出物细小而数量降低。三种冷却工艺中,空冷工艺所得试验钢的屈强比最低,塑性最好;加速冷却工艺所得试验钢的低温韧性最佳;而采用两段式冷却工艺所得试验钢抗拉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研究了钛含量变化对铌钛微合金化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钛含量增加,铌钛微合金化钢中的贝氏休体积分数对钢材屈服强度的影响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而Hall-Petch关系斜率减小。同时,对铌钛微合金化钢的强度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两相区淬火+回火(L+T)、淬火+两相区淬火+回火(Q+L+T)和正火+回火(N+T)工艺,对实验室试制的低屈强比高强度结构钢进行系列热处理试验,并研究了3种热处理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相区淬火前,试验钢的初始组织及正火、淬火时冷却速率的差异决定了最终的组织性能,采用L+T工艺,试验钢的强度和屈强比最高;采用Q+L+T工艺,试验钢的屈强比略有下降,但强度却大幅下降;采用N+T工艺,试验钢的屈强比最低,强度与采用Q+L+T工艺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