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水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吸引了众多国际目光,关注着中国水泥工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水泥工业的必然选择。3月9日至11日,中国水泥协会和中国贸易促进会建材分会联合在京隆重召开了“2006’中国国际水泥行业峰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  相似文献   

2.
《水泥科技》2005,(1):35
2004年国际水泥论坛于9月7日至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论坛是继2003年北京国际水泥大会成功举办后,又一次在我国举办的国际水泥行业盛会。此次水泥论坛以全球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会议主题,以中国水泥工业发展为背景,就中国水泥工业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形势及前景,影响中国水泥工业市场因素的探讨等内容展开交流。主要议题为:世界水泥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水泥工业现代化的最新进程、跨国水泥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经验、影响中国水泥工业市场因素的探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4年中国水泥工业在“热闹”中走过。如何评价2004年的水泥工业?无论是政府官员、经济学家,还是行业管理部门、水泥企业,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列举的事例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有人说水泥发展过热:有人说水泥工业发展只是局部地区过熟:有人说水泥工业是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103号文下发后,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特别是钢铁、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上升,使煤、电、运的紧张局面为了及时制止这种情况的继续,4月27日国务院又下发了38号文,要求全面清理水泥、钢铁等行业的项目。本来103文对水泥与钢铁、电解铝是区别对待的,现在从银监会等有关部门下发的落实国务院38号文的文件中,感觉到了“一刀切”的味道,对水泥工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防止水泥行业发展出现大起大落,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在短期内拿出清理意见,使清理工作对水泥工业的发展影响最小,为此,中国水泥协会与发改委联合召开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5.
各省市水泥协会、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单位及相关行业媒体: 中国水泥工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辉煌成就,宏观调控保障了行业健康发展,结构调整促使了新型于法水泥快速发展,资本重组加快了大企业集团的壮大成长,国际化进程使得我们的技术和装备走向世界,循环经济提升了行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这一切部凝聚了许许多多行业杰出人物的默默奉献。他们大多是生产和研发一线的企业家,但也离不开为行业发展尽心服务的行业协会和政府工作人员。为表彰他们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水泥协会决定由中国水泥杂志社、数字水泥网联合牵头,组织全行业开展“‘十五’期间中国水泥杰出人物”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谁在为中国水泥工业的船头破浪引航?谁在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为中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运筹帷幄?谁在为中国水泥国产化、低投资、大型化,技术创新默默贡献?谁在为中国水泥走循环经济之路探索开拓?谁在推动国际化进程使中国制造的水泥技术和装备走向世界?谁是十五期间中国水泥行业最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为宣传、表彰十五期间为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由《中国水泥》杂志社和《数字水泥》网站联合牵头组织,30家省市水泥协会、20家大型水泥集团、15家行业媒体,10名行业著名人士参与,共同举办了十五期间中国水泥杰出…  相似文献   

7.
《水泥技术》2013,(5):47
《中国水泥》(月刊,刊号CN11-4833),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是中国水泥协会会刊,由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材技术装备总公司主办,依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泥协会,用于指导全国水泥行业工作。《中国水泥》及时发布国家有关水泥工业各项政策,洞察水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探讨行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发布最新数据,是国家政府部门了解水泥行业的平台。《中国水泥》是水泥工业做大做强、联合重组、提高  相似文献   

8.
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特点和现状,指出持久的增量需求的市场空间、技术创新和技术成熟以及投资主体的到位,促使新型干法水泥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使中国水泥工业进入快速结构调整期。提出了实现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坚持的“三立足”和“三个不满足”及其相关的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洪斌 《四川水泥》2012,(Z1):42-44
"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研发已然成为中国水泥工业超越世界引领世界的重要一步,自然这也是全行业共同奋斗、共同完成中国成为水泥强国的目标。因此,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意义十分重大。水泥行业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为主线,优化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成绩斐然。水泥行业近年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10.
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自1994年卸任局长职务后,依然十分关注我国建材特别是水泥行业的发展变化.对于<中国水泥>杂志推出的系列报道"水泥人生·岁月如歌",王燕谋表示非常支持.回忆起往事来,老人家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事,从他的讲述中,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我国水泥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由弱到强的发展足迹.  相似文献   

11.
李群 《水泥》2012,(5):8-10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工业[1]。"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排除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干扰,得到了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成为全球水泥生产大国。技术创新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加强对水泥新技术、新  相似文献   

12.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抓住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拉动水泥需求高速增长的机遇,水泥产业结构得到迅速调整。在此期间,中国水泥工业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诸多奇迹:水泥产量快速增长;连年创下历史新高;新型干法窑高速发展;落后产能快速退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大型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5年间,我国水泥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全力做好保增长、调结构、保稳定各项工作,水泥行业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业绩,"十一五"时期,中国水泥工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日前,《中国水泥》杂志、数字水泥网记者就"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的发展专访了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2003年中国水泥行业的经济运行特点,重点介绍了宏观调控实施后取得的成效——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得到发展,产品结构迅速得到优化,大型水泥企业快速成长。其中海螺集团至2004年底的熟料生产能力可望达到4995万t.其产能在世界水泥行业至少可排第7位。中国水泥工业即将进入健康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迂,造就出令世界瞩日的“水泥大国”。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泥》2014,(6):19-19
雷前治名誉会长说:今年中国水泥行业的走势与2013年相比可能会更好,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虽然整个经济增速放缓,基本建设投资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架马车主动力,基建投资还会有一个适度的增长,对水泥的需求还会有突破,第二,水泥行业经过发改委反垄断调查,掀起了水泥行业学习反垄断法的高潮,使整个水泥市场更趋成熟;第三,近几年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拉法基和豪瑞两大集团的并购对国水泥工业的重组是个示范,给中国水泥行业大企业集团带来更多思考,国家在兼并重组政策方而会给予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泥》2004,(4):2-7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说:首先,祝贺全国水泥行业工作会议暨中国水泥协会2004年常务理事会议的召开。会前我听取了雷前治会长和牛建国同志有关这次会议的专题汇报,我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及时的,会议的内容很重要,有利于水泥行业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办发[2003]103号文件和2月4日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促进水泥工业健康稳定发展。水泥行业需要把握两个问题,第一,水泥工业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第二,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大泽龙伏藏远志,莽原蛇蜕蕴生机。在这辞旧迎新、喜庆吉祥的时刻,中国水泥协会通过《中国水泥》杂志和数字水泥网,向全国水泥行业的广大干部、员工和家属致以新年祝福;向关心和支持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201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水泥行业走过充满严峻挑战的"严冬",产能过剩加剧,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效益下滑。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及时发出倡议,企业利益融于行业  相似文献   

19.
2003年8月24日,初秋的北京仍然有些闷热。在北京金隅集团的腾达大厦五层会议室,中国水泥协会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组织召开了“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水泥协会的会长、副会长、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老总、水泥设计院的院长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官员及有关人士共40多人汇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商发展大计。这些中国水泥界的巨头、重量级人物本着对国家、行业和企业负责的态度,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客观分析了当前水泥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把脉会诊,建言献策。现将研讨会上企业老总、设计院院长和政府官员的一些观点、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付诸纸面,以供广大读者对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1997年底在淄博举办的全国立窑水泥前途研讨会上,近140名与会人士取得了普遍共识,概括如下: 1 立窑生产是中国水泥工业的特色,构成水泥生产的主体。这是中国国情所致,也最适应中国国情。中国立窑水泥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发展几乎完全同步,这才满足了近20年来国家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立窑水泥的历史使命还远未结束,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按质按量供应水泥、支持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体,这仍然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