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变配电站是保障各类大型工厂、大型社区正常运作的供电基础,基于大数据的35k V变配电站智能监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实现,将有助于确保变配电站的安全运行,确保一方平安。基于大数据的35k V变配电站智能监控系统由变配电自动化监控系统和变配电站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组成,通过对局部放电监测、SF6泄漏检测、无线传感器(如温度、温湿度、门磁、水浸、感烟探测)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变配电站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监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2.
微机综合保护是改善和提高变配电站运行条件,保证变配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提高变配电站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本文主要介绍了山东黄金集团三山岛金矿新立35kV变配电站的微机综合保护装置的配置及其运行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GNSS精密单点定位原理,结合电力工程的实例,分别使用了精密单点定位方法和传统差分定位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通过对比,分析精密单点定位的精度。实验证明,精密单点定位可以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地下二层结构变配电站因环境控制问题导致的开关柜故障主要是由凝露引起的。本文在对开关柜运行故障现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凝露机理的分析,找出变电站内引发开关柜凝露成因,提出防止开关柜凝露的主要措施。应用可控弱气流通风设计技术,结合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构建二层结构变配电站开关室的环境控制工程方案。工程应用后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变配电站开关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潮湿凝露的产生。与常规的环境控制技术相比,运行能耗显著下降,室内空气品质得到有效控制,维护工作量显著降低,变配电站的运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环境控制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李英武  丁杰  高凤荣 《电气应用》2006,25(8):120-122
本文分析了10kV变配电站供电电源备自投与母线测量电压切换二次接线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采用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后,10kV变配电站供电电源备自投与母线测量电压切换二次接线设计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多个110kV 变电站和10kV 配电站通信系统的研究,结合各站通信方式、装置型号及硬件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不增加综合自动化设备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供电系统通信的可靠性,对工厂高压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扩充优化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湖北所辖500 k V线路一基杆塔受地质影响而出现滑移,杆塔主材变形、倾斜度增加,横隔面交叉材向上弯曲拱起问题,采用北斗精确定位技术建立了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杆塔基础进行毫米级精度的全天候不间断在线监测,为线路运维抢修决策提供了直接参考依据。北斗精确定位系统采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进行数据解算,能够对缓慢微弱的准静态位移实现毫米级精度的定位,适用于输电线路杆塔的地质灾害监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多个110kV变电站和10kV配电站通信系统的研究,结合各站通信方式、装置型号及硬件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不增加综合自动化设备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供电系统通信的可靠性,对工厂高压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扩充优化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同伟  李凌瑛 《电气技术》2021,22(1):99-103
为降低地质灾害对供电线路的影响,需要对山体滑坡进行连续观测,获取地质情况变动的动态信息.传统监测方法在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同时难以保证可靠性.为实现在线监测地质变动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通过北斗高精定位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地质情况的在线监测,支撑电力设备运维人员及时准确实施灾害预防及救援措施,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杨永平 《电力建设》2012,33(3):93-96
在电力工程建设初期,快速准确建立与国家坐标系统相一致的测区控制系统是电力工程测量的首要工作。为此,介绍一种全新的定位方式--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精密单点定位方式,分析该方式的定位原理,与其他定位方式进行了技经比较,试验分析其可靠性,提出具体工程应用方法。GPS精密单点定位具有传统单点定位的灵活性和相对定位的高精度特点,可以轻松解决电力工程测量中的首级控制起算坐标问题,从而避免了寻找国家等级控制点的高强度工作,尤其在灾后重建等特殊情况下更能体现其优势。  相似文献   

11.
在电网企业中,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位于荒山、高原、洼地、森林等人烟稀少且环境复杂的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经常受到各种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洪水等)和自然腐蚀、老化的威胁。目前,设施的运维主要靠人力,缺乏有效的智能监控手段。此外,由于通信环境恶劣,使得发生问题后无法有效实施抢修和救援。针对输变电设施维护的实际需要,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的定位、数据传输等功能,组建卫星物联网,实现野外输变电设施的实时监测、运维管理、安全保障、应急救援等工作,从而降低运维成本,及时发现危险,保障电网和人员安全。研究内容可对卫星物联网应用于输变电设施管理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组织实施"智慧电站"建设,利用物联网、视频监控、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电站管理由人工决策转变为机器智能决策,是打破安全管理瓶颈,实现科技兴安的重要方式.探索通过对人员定位、电子围栏、孔洞识别、违章抓拍、照度检测、外包单位安全管理及手机APP等系统开发,实现检修现场安全管控从人工管控到智能识别...  相似文献   

13.
罗宇亮  沈洁 《电测与仪表》2020,57(23):17-22
为了有效解决输变电工程中巡检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巡检系统。通过设计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整体结构和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两方面,详细研究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应用。整个系统主要包含基站子系统、通信子系统、终端设备。提取输变电工程关键纹理特征、定位巡检过程中特定图像目标,并检测局部放电异常声音,完成异常声音训练和识别,实现输变电工程的智能巡检。经过实验测试可知,可控制水平方向定位精度在5毫米以内,垂直方向定位精度在3毫米以内。能够通过综合监测平台客户端软件或移动客户端实现对巡检机器人的实时遥控、任务配置以及数据访问等。各项指标测试显示,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适用于输变电工程,并且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应用现状及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功能、实现手段,介绍了目前国内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应用现状和在维护电网安全运行、应对大面积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指出通过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的实施,可达到记录现场覆冰过程;预警;为除冰融冰提供指导、辅助决策;降低人员工作强度;绘制电网覆冰分布图、为设计提供依据等功能。提出了今后建立和完善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系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镇江地区电网规模逐渐扩大,电网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镇江地区500 kV上党开关站的保护PCM设备由于没有专用的网管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一旦设备出现异常,维护人员不能立即发现,会对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镇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文章论述了如何通过镇江地区现有的光传输系统以及通信监控系统将保护PCM设备的告警信号接进镇江中心站,从而使二次运行人员在没有专用网管和告警传输通道的情况下实现对500 kV保护PCM设备运行状况的监视。  相似文献   

16.
郭亦坚 《电力建设》2013,(11):67-70
为了明晰电力系统大停电的内部风险源和外部风险源,讨论了全球变暖、地质灾害等外部风险源对电力系统发、输、配等环节稳定性的危害.通过对北美电网停电数据、地震灾害电网损坏数据的统计,得出全球变暖等外部风险源引发故障集中爆发是导致大停电事故的首要原因.分析了配电网故障数据,结果表明在强降水等极端事故下,配电网故障集中爆发是大停电损失负荷具有自组织临界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介绍当前电动汽车获取电能的三种方式及其优缺点,充电站的系统概况和数据流向。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大规模接入会对配电网产生负面影响,监控系统对于保障充电过程安全、提高充电站运营管理自动化水平、改善电网电能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充电站监控系统设计中将系统细分为充电监控、换电监控、配电监控、电能质量监控、安全防护监控,并基于LabVIEW平台完成监控软件设计开发,并对系统的功能可靠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整合电网信息资源,实现电网信息的精细化和可视化。当前,物联网在电网中的应用相对简单,在电网设备运行监控和电力资产管理中尚无具体应用。针对输变电设备在电网系统中的重要性和智能电网的国家战略,研究基于全景数据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把信息模型引入到输变电设备的物联网中。根据输变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所需的设备全景信息,针对智能变电站设备,提出一个全面的全景信息建模方案,通过仿真分析监测网络的性能。该研究为我国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电网关键输电线路的辨别有利于预防电网灾难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通过评估支路开断后系统潮流所受冲击的强弱,给出一种识别电力系统关键输电线路的方法。首先,基于等相角线理论,定义相角分割区,依据相角分割区和电气距离对系统输电线路进行分区,基于广义熵指数理论,定义潮流增长率广义熵指数指标,评估支路开断后潮流冲击分布的均衡度;然后,从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定义边的Katz-Bonacich中心性指标评估输电线路位置的重要性,并定义评估系统对潮流冲击抵抗能力的余度指标;最后,基于云模型原理,对各评估指标进行云模型转换,以云图的形式展现评估结果。通过对IEEE 30节点系统和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复杂气候环境及主要自然灾害和输变电设备自身故障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回顾,以及对导致电网事故的这类起因的持续性分析,提出我国在电网建设中要重视和加强防止复杂气候环境及主要自然灾害和输变电设备自身故障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安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