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3年,我厂由原用的3BA-9氨水泵改用自制的80FB-100氨水泵,填料改用机械密封,通过近4年的使用实践证明,在运行中基本上达到不泄漏,检修一次可使用半年左右。1.结构和原理我厂氨水泵机械密封属于外装、内流、静止式、单端面、单弹簧、平衡型机械密封。它由叶轮1、动环2、静环3、密封圈4、防转销5、弹簧前座6、弹簧套7、弹簧后座8,弹簧9和泵轴10组成,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2.
我们根据水泵结构,因陋就简,利用检修将几种水泵的填料密封改为机械密封,方法简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将填料箱镗孔至一定尺寸,确保动环及其部件的安装和运转;制作一静环端盖,代替填料压盖。如6BA水泵,使用φ40单端面非平衡型内装式机械密封(图1)。2.将填料箱镗孔至一定尺寸,确保静环的安装,并在面侧轴封孔的端面钻一小孔,装入静环防转销。如4BA水泵,使用φ30单端面非平衡型外装式机械密封(图2)。  相似文献   

3.
机械密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密封是一种旋转轴用动密封,通常又称端面密封,它靠两个密封元件动环和静环之间的光洁而平直的端面相互贴合,并且在相对转动下由弹性元件,辅助密封圈等构成的轴向缓冲机构而构成密封的装置。机械密封一般有四个密封处(见图1):其中三处静密封,它们是:密封压盖与壳体接触面处,静环与密封盖接触处,动环与旋转轴之间,这三处都是靠加密封垫或胶圈来密封。一处动密封,靠动、静环端面的紧密贴合来达到密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种泵用机械密封型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密封是靠弹性元件(如弹簧)和密封介质的压力在旋转的动环和静环的接触端面上产生适当的压紧力,使动环和静环的接触端面紧密贴合,端面间维持一层极薄的液体膜而达到密封的目的。据此原理介绍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泵用机械密封,其结构见图1:  相似文献   

5.
刘启中 《机械设计》1995,12(5):38-38
介绍一种机械密封结构刘启中(沈阳炮兵学院)我们针对摆线减速机设计出机械密封。其结构如图1所示,动环6、轴套2与旋转轴1胶接成一体,波形簧3放入压盖7内,静环4(含密封圈9)放入压盖7用键5联接置于波形簧3上面。机械密封又称端面密封,是旋转轴用动密封。...  相似文献   

6.
机械密封     
1.特征与构造机械密封象图1所示,是通过装在压盖上的静环端面与具有轴向运动的动环端面之间的相互旋转滑动来封住从转轴的泄漏。两摩擦面加工成平直并被抛光成镜面(平直度为0.1~0.8μ程度),二个摩擦面是否合适对密封性能具有很大影响。机械密封与以前使用的压紧式填料密封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7.
动环、静环密封圈是机械密封不可缺少的元件。图1是103型机械密封装置的剖示图。动环与轴,静环与压盖之间的间隙是靠V形圈密封的。当使用温度超过100℃或使用腐蚀介质时,大都采用聚四氟乙烯V形密封圈(图2)。  相似文献   

8.
80y-50×7油泵为两端支承式结构,吸入端、压出端的轴承箱和填料室内分别装有滚动轴承、机械密封。因机械密封一般采用硬水直接冷却摩擦副,轴套表面极易生垢,使动环内圈卡死,压缩弹簧失去作用,引起端面密封泄漏。每隔1~2月需停泵检修,清除轴套表面水垢。近年来,我们在压出端填料室内装上一铸铁-石墨衬套(图1),拆除滚动轴承和机械密封(图2),改进端盖(图3)。改进后,简化了泵的结构,延长了检修周期,密封可靠。  相似文献   

9.
1977年12月,我们在研制聚四氟乙烯波纹管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克朗公司、伍德公司等有关耐腐蚀介质用的波纹管型机械密封资料,设计了152型耐腐蚀泵用机械密封。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浮动性。后段为固定段,由填充聚四氟乙烯组,成,冷流性小,尺寸稳定。波纹管型动环固定」一、结构 152型机械密封系外装外流多弹簧单端面波纹管型。动环为填充聚四氟乙烯与聚四氟乙烯波纹管整体结构。静环为陶瓷(氧化铝或氮化硅),其结构如图1所示,尺寸见表1。 波纹管型动环由三段组成,前段为动环段,材料为填充聚四氟乙烯,具有耐磨、导热性好、摩擦系数小等…  相似文献   

10.
造纸企业次氯酸盐犤Ca(CLO)2犦漂液由石灰和液氯吸收循环反应制成,为强氯化性物质,对设备腐蚀性很大。所以,制取漂液过程中的漂液循环泵一般都采用耐腐蚀的不锈钢泵和高砖泵,密封形式为机械密封。机械密封是用耐腐蚀和低摩擦系统材料(陶瓷、四氟乙烯)制成动环和静环,通过两环端面的相对转动实现密封,压力靠动环弹簧和后弹簧座调节。机械密封具有泄漏量小、使用寿命长、功耗少、结构紧凑等优点,但成本高,装拆和更换零件不方便,且因对动环和静环端面与泵轴中心线垂直度要求较高,一般安装成功率很低(30%)。一旦泄漏,流…  相似文献   

11.
1概述机械密封是通过相对转动的动环和静环相互贴合,并使端面间维待一层极薄的液体膜而达到密封的目的。机械密封属于接触式动密封,常被称为端面密封,结构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固定在密封座上的静环1和固定于主轴上与主轴一起旋转的动环3组成。相对运动面(旋转/静止密封面)为A和  相似文献   

12.
第三代集装式机械密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装式机械密封是把动环、静环、弹簧、辅助密封圈、轴套、压盖静密封垫圈等7个主要零件组合成一起的一个集合体,也可称集装式机封(Cartridge Seal).有时也称卡式密封。  相似文献   

13.
专利简介     
滚动式机械密封装置申请号:86200858发明人:蒋培升专利代理人:浙江省专利事务所曹绍文 本实用新型专利为一种机械密封装置。主要用于各类旋转轴的机械密封(如图所示)。发明人针对现有机械密封装置中,动、静环直接贴合以相对摩擦的方式进行工作,因而存在磨损快、密封可靠性差、密封件寿命短的缺点;研制了此装置。本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当转轴转动通过带动销8,使动环6一起转动。因动环6内有O型密封环7,使之与转轴之间形成静密封。由于动环6和轴承座10之间有弹簧9,并由紧固螺钉固定在转轴上,因弹簧9的推力,使动环6、静环3与滚动体4互相贴合,并使…  相似文献   

14.
核主泵泄漏量的大小受密封间隙影响,密封间隙形状与密封压力分布、热变形紧密相关。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建立核主泵机械密封流固热耦合变形分析模型;通过分析接触状态,确定动、静环的边界约束条件。利用ANSYS软件对机械密封副的端面流场、流固热耦合热变形进行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密封环内径与转折半径间的压力近似呈线性分布,而转折处与液膜外径之间的压力呈抛物线分布;动、静环应力分呈环形分布,最大应力处于静环上端面外径处;最高温度都出现在密封环靠近内径处,且动环温度高于静环。  相似文献   

15.
蔡敬 《润滑与密封》2003,(3):101-101,104
泵用机械密封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但泄漏点主要有五处:1)轴套与轴间的密封;2)动环与轴套间的密封;3)动、静环间密封;4)静环与静环座间的密封;5)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密封。一般来说,轴  相似文献   

16.
分析某电厂600 MW机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进口侧进式搅拌器机械密封存在的泄漏问题,对该机械密封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机械密封采用静止型弹簧、多弹簧、内藏式设计以及单端面、平衡型、零部件模块式设计。动环和静环分别采用无压烧结碳化硅和无压微孔加碳碳化硅,利用静环蓄能孔隙的润滑油润滑密封端面,确保了机械密封端面的有效润滑,延长了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该新型密封装置已成功应用于600 MW机组湿法脱硫进口侧进式搅拌器。  相似文献   

17.
以实际工程应用的某核主泵机械密封动、静环组件为例,建立了考虑组件之间真实过盈配合连接结构的ANSYS仿真模型,获得了工作状态下机械密封动、静环端面变形量及泄漏量,该泄漏量更加接近工程设计泄漏量值。通过与未考虑过盈配合关系获得的机械密封泄漏量进行比较,指出过盈配合在机械结构组件变形分析中的必要性,且是仿真分析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阐释了应用ANSYS进行过盈配合组件受力与变形分析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汽轮机复水泵机械密封的结构、冲洗方式和辅助系统的分析,找出引起机封泄漏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将机封结构由多弹簧式改造为金属波纹管式以降低摩擦副端面的摩擦热,并通过核算减小节流孔板直径以降低密封腔冲洗压力,将单点冲洗改造为多点冲洗以减少对机封静环的冲蚀,进而提高机封的运行寿命。  相似文献   

19.
80FB-97型耐腐蚀离心泵,采用端面密封结构,其静环如图1所示。这种密封结构比较可靠,但是该泵转数高,一旦轴承磨损或叶轮松动而产生偏重时,泵轴将产生强烈振动,这时,以陶瓷材料做成的静环很容易被振碎,静环价格昂贵,因而造成很大的浪费。  相似文献   

20.
核主泵用流体静压型机械密封耦合模型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商业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核主冷泵用流体静压型机械密封动、静环组件的非线性二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接触状态的分析给出了合理的动、静环简化边界约束条件,基于此建立了热弹耦合数值模型,对雷诺方程、能量方程、热传导方程进行耦合求解,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并对静环端面尺寸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为保证良好的稳态密封性能,计算结果推荐静环端面的锥角在300~350μrad范围内选择,台阶半径Rm在0.120~0.125m范围内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