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高分子材料研制技术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合理的刚柔混合结构作为渠道的扩砌结构是发展的方向。本研究利用近几年研究的新材料和技术,研制出一种集防渗、护砌为一体、刚柔结合的新型渠道防渗护砌材料,适用于北方季节性的冻胀土、西北地区特殊的湿陷性黄土、盐胀土和膨胀土层地区的小型渠道防渗护砌工程。  相似文献   

2.
在较寒冷的干旱缺水区,受干湿、季节性冻融交替影响的湿陷性黄土渠道在地基、边坡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十分不利,为此必须在正确评价黄土湿陷性的基础上,加强渠道防渗处理。以北赵引黄工程湿陷性黄土渠道为例,对其所采用的土工膜+砂浆垫层+混凝土板复合防渗施工技术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这种柔性防渗、刚性防护的防渗措施能有效减缓干湿、冻融交替作用及湿陷性对渠道的不利影响,防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李伟 《陕西水利》2010,(6):116-117
本文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经验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区鱼池修建三种基本防渗技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鱼池防渗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1 节水技术推广的现状我省从第 2期 (1 992年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就把节水灌溉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日常工作 ,把推广防渗渠道和装配式建筑物作为突破口 ,重点解决渠道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田间配水建筑物漏水等问题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同时也开展了水稻肥床旱育秧、旱直播、抛秧技术和水稻控制灌溉 ,叶龄灌溉等节水灌溉的示范推广。在第 3期农业综合开发中 ,我省作出了把防渗渠道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和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的决定 ,在全省迅速掀起了防渗渠道建设高潮 ,当年完成防渗渠道近 50 0 km。在大面积开展防渗渠道建设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魏生全 《水利电力机械》2007,29(12):213-215
湿陷性黄土渠道常因渗漏造成渠床、渠基遇水大幅度沉陷变形而被破坏,引起渠道产生裂缝、变形,甚至周围土体产生漩涡,造成渠道渍堤破坏,危及工程安全运行。介绍了各种防渗技术措施在湿陷性黄土灌区渠道工程中的综合运用,使渠道渗漏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了渠道的抗渗能力,确保了灌区工程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6.
湿陷性黄土作为西北地区常见的问题土壤,给西北地区的土木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低成本的降低黄土的湿陷性是工程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以陕西某灌溉水渠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外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纳米黏土对湿陷性黄土的改良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黏土含量的增大,改性黄土的液限、塑限及塑性指数均增大,改性黄土的最佳含水率随纳米黏土的增大而增大,这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施工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两类强度试验均表明纳米黏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改性黄土的强度;纳米黏土的添加降低了改性黄土的分散性和湿陷性。另外在水渠现场开展了室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添加 2.0%纳米黏土后,黄土的稳定性有明显改善。室外试验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此研究为黄土地区消除湿陷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可为之后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渠道防渗技术是灌区比较典型的一种灌溉技术,渠道的灌溉功能主要是保证农业的生态安全。渠道防渗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灌区的工程条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持,也提高了农田水利的基础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地区渠道防渗效果欠佳,渗漏损失较大,渠道输水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值,灌溉效率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使用具有抗裂防渗功能的混凝土作为衬砌材料可以提高渠道的输水利用效率。首先对混凝土裂缝出现原因及分类进行分析,讨论了补偿收缩混凝土的现状,重点研究了混凝土衬砌收缩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方法。希望为今后的渠道衬砌无缝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渠道防渗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节水工程技术和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的关键技术。该文论述了我国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介绍了我国在渠道防渗材料、防渗结构和防冻胀技术方面的发展现状 ,认为目前渠道防渗由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由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和由以人工施工为主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 ,并提出了我国渠道防渗防冻胀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灌溉,而在农业灌溉当中以农田渠道灌溉方式为主。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的农田灌溉渠道存在着严重的渗漏问题,使得大量灌溉用水被浪费。为解决农田灌溉渠道的渗漏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必须要重视起渠道防渗施工,改善防渗施工工艺,对灌溉渠道防渗施工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努力提高防渗施工的质量,减少农田灌溉用水的浪费,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方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何武全 《防渗技术》2002,8(1):31-33,46
渠道防渗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节水工程技术和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的关键技术。该文论述了我国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在渠道防渗材料、防渗结构和防冻胀技术方向的发展现状,认为目前渠道防渗由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由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和由以人工施工为主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并提出了我国渠道防渗防冻胀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资源的匮乏,使得发展节水灌溉成为农业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我省自70年代初开展喷灌技术的试验研究以来,在机具选型研制、工程规划设计、喷灌灌溉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形成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于此同时,诸如渠道防渗、小畦灌溉、管道输水、微灌等传统的和新兴的节水措施和灌水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省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湿陷性黄土地区渠道基础处理及防渗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实践证明,对于湿陷性黄土渠道,基础处理不当,会造成渠道湿陷破坏。渠道湿陷性处理应根据实际条件及湿陷特性分段进行。预浸水法需要预留的浸水时间长、耗水量大,对于工期要求紧或缺水地区应谨慎使用;先试水后运行法不仅浪费水,而且试水运行安全不易保证,不宜采用;灰土或水泥土垫层法、原土翻夯法是比较经济、实用的渠道湿陷性基础处理方法,适用于处理湿陷性较强的自重湿陷性渠道基础。对于Ⅱ~Ⅳ级自重湿陷性渠道基础,应进行湿陷性处理,并设置板膜结构防渗;对于Ⅰ~Ⅱ级非自重湿陷性渠道基础,可视情况进行简单处理或不处理,设置板膜结构防渗。  相似文献   

14.
复合式渠道防渗技术是近年来在其它防渗渠道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工程实现及研究和开发,形成的一种新型渠道防渗技术,并在农业输水灌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详细阐述了复合式渠道防渗技术的施工方法、用料、以及多方面的特点及技术要点,为今后大力推广和合理使用复合式渠道防渗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 (尤其是西部地区 )广泛分布着特殊土 (盐渍土、膨胀土及湿陷性黄土 ) ,对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 ,笔者为了与同行们就解决此问题进行讨论 ,特就特殊土的分布概况、主要性能特点及对渠道防渗工程的危害作了简介后 ,着重对防治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供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水的宝贵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日常的用水、灌溉等过程中,往往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节约水资源是共同面临的课题。文章论述了渠道防渗在节水农业灌溉中的作用,阐述了渠道防渗材料、施工工艺及各种防渗技术的应用及条件,从而合理地选择渠道防渗措施和施工技术,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渠道防渗加固工程是推行节水灌溉、保证输水能力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农业灌溉效益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海南省渠道硬化工程采用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形式的防渗加固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爱军 《人民黄河》2004,26(11):26-27,32
通过分析特殊土与渠道衬砌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渠道防渗设计应遵循“充分认识,预先处理,积极抵抗,综合防治”的指导原则;对于膨胀土地区,渠道防渗设计应该遵循“适应、削减和局部抵抗,分级分类,综合防治”的指导原则。同时,指出我国现行渠道防渗设计标准普遍偏低,与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渠道防渗工程的寿命,因而提高渠道设计标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贵州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省耕地分散、坡地多、平坝地少,干旱缺水主要表现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利工程调蓄能力差.从灌溉节水技术、灌溉集水技术、水分转化技术、高效用水管理技术等方面对贵州农业的高效用水技术进行探讨,提出黔北中山峡谷区应积极进行渠道防渗处理,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发展微灌新技术;黔西高原山地区,以加强管理发展节水型农业缓解用水矛盾;黔中丘原区,在全方位发展农业高效用水的基础上,加大外流域调水的工作力度;黔南山原丘陵区,重点应放在渠道防渗处理、田间工程改造和发展微灌技术上.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新疆黄土地区输水渠道建设中的土体湿陷性问题,以新疆伊犁某输水工程所处黄土地区为研究对象,采取室内试验的方法,对渠道横向和纵向的土样进行物理性质试验,分析伊犁黄土的湿陷性特征、变化规律及湿陷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湿陷性沿输水渠道横断面呈现出左侧渠堤湿陷性较右侧强的特点,左侧渠堤在地表以下约13 m处仍具有轻微湿陷性;渠道纵向黄土湿陷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桩号里程75 km为界,分界线以东区域黄土湿陷性较强,分界线以西区域黄土湿陷性较弱;孔隙比与湿陷系数呈正相关,含水率和液、塑性指数与湿陷系数呈负相关,黄土的含水率、孔隙比以及液、塑性指数等物理性质指标均会对其湿陷性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渠道等输水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