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二次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原有地震资料品质较低,已不能满足该区油气资源挖潜需要,为此在该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勘探。针对该区地表条件复杂及地下层倾角大,断层发育、断块小且多的特点,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恢复炮点变观、炮点横向移动变观和块状特观设计等先进的地面设计施工技术,并对地震采集方法及行项参数进行了全面优化。实践表明二次三维地震剖面不仅拥有较高的信噪比,同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浅层资料可充分满足精细构造解释和高分辨率储集层反演需要,中、深层资料能够准确落实构造形态,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二次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开展综合地质研究,经过少量探井、评价井的实施,新增含油面积85.5km^2,三级石油地质储量25,601万t,图4表1参9。  相似文献   

2.
针对酒泉盆地南缘复杂的高陡逆冲断片地质结构和玉门城区众多建筑、道路以及厂矿的复杂特点,设计优选了适合得到复杂地质构造信息和符合城区施工特点的特殊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了炮检点的实时动态设计分析,采用激发点的灵活布设、检波点的适度横偏,较好地解决了炮检点的布设以及资料的完整性问题;同时加强激发和接收等配套技术的研究,采用井炮和可控震源联合激发、有针对性地加密激发点,降低了噪音干扰,解决玉门市区的激发和接收问题。通过以上技术的综合应用,首次获取了庙北断层中、下盘地震反射资料,进而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低信噪比复杂城区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城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时,如果设计的激发点离建筑物较近,无论采用炸药震源还是可控震源,都会对建筑物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观测系统中设计的部分激发点(炮点)位置和实际施工中采用的位置往往有偏差,从而给地震数据处理带来许多麻烦。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东部地区近地表速度相对较稳定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大炮初至时距曲线区域综合量板进行炮点偏移校正的方法,即把若干个正常炮检点(炮点和检波点坐标位置与施工作业班报记录相吻合)的初至波旅行时绘制成炮检距一初至波旅行时区域综合量板,利用量板中的初至波旅行时和炮检距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寻找炮点偏移的真实位置,从而达到炮点偏移校正的目的。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效果证明,该方法能一次性且较准确地完成所有炮点偏移校正,对我国东部地区陆上地震勘探炮点偏移校正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高邮凹陷YA、ZD地区为典型的江苏平原水网地形。野外地震资料采集难,如激发、接收条件横向变化大,静校正问题较突出,各类干扰严重等。为此,开展了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进行了面向地质目标的精细设计;开展精细表层结构调查;结合高清晰度卫星图片的辅助设计,采用高密度炮点加密变观技术解决丢炮问题;针对性地应用折射静校正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剖面反射波组的连续性、频率的一致性和资料的信噪比,最终获得了较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记录。  相似文献   

5.
 在干扰源、障碍物等广泛分布的复杂地表区进行地震采集施工困难,主要表现为固定干扰源及障碍物等引起的空炮或空道形成剖面缺口深度及对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本文讨论了复杂地表条件对地震资料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干扰的衰减分析方法、给地震数据加载噪声的分析方法、信噪比比值法,并分析了障碍物引起的空炮或空道对地震资料的影响程度。文中认为:①通过定量化分析手段可准确确定外界固定干扰源及障碍物等造成的空炮或空道对地震资料的影响程度,也是进行科学变观设计的基础;②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障碍物的分布情况,以尽可能减少恢复距离、剖面缺口及使恢复后的炮点分布尽量均匀为原则,将纵、横向恢复性变观方法结合起来灵活应用;③当检波点无法布设或检波点被严重干扰、炮点可以选择性布设时,根据炮、检射线路径互换原理,可以采用以炮补道的变观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文中所述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地震采集难度,保证了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6.
松原城区高楼林立,松花江从城中穿过,沙丘林地农田外围环绕,扶余油田管道设施纵横其中,地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施工难度大;目的层浅,断裂多且复杂。在采集方面,经反复论证,采用了基于卫星照片的特变观设计炮点和检波点、可控震源与炸药联合应用、多种方法表层调查、建模等城区采集,以及小面元、逐点设计井深、高精度静校正等高精度采集两个方面主导技术,保证了目的层资料的完整性和精度。在处理方面,采用叠前去噪、高保真处理及剩余静校正等技术,提高了资料精度。在解释方面,以相模式为指导,采用井震联合标定,多体融合全三维解释方法,准确地刻画了断裂、构造与砂体。以上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扶余老油田勘探开发方案调整奠定了基础,为杨大城子油层的探明和动用提供了充分依据,实现了油田下面找油田和老油田连续增产。  相似文献   

7.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严重影响采集资料的振幅保真度及处理和解释效果。本文论述的三维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定量分析技术可定量描述三维观测系统接收、激发参数及施工方式与采集脚印的关系,综合考虑道距、接收线距、炮点距、炮线距、排列滚动线数、地层深度及变观方式等因素对形成采集脚印的影响,提供了从设计源头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在地震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乾安城区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探区是一个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区,但在一些城区还存在许多地震空白区,采用三维线束状特殊观测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工作。本文阐述了过乾安城区的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其效果。由于城区内炮点缺失,必然造成小炮检距缺失,浅层资料不完整,采用正常观测系统难以达到采集目标。通过在城区加密接收线.可以有效弥补由于城区炮点缺失造成的小炮检距缺失,保证浅层资料的完整.同时可以有效增加覆盖次数,压制城区内的环境噪声;由于城区内小药量激发造成的深层反射能量较弱,因此采用在城外加密炮点,可以有效增加深层反射能量。该方法有利于城内、城外地震资料的衔接,有利于资料处理,便于野外施工,采用这种特殊观测系统可以取得较好的地震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9.
巨厚黄土和地形起伏剧烈是影响黄土塬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如何在黄土塬探区自动、高效、合理地选择有利区域布设炮检点对于提高地震资料品质至关重要。在地震数据采集理论设计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近地表调查数据等建立地震资料采集区域地形地貌和地理信息数字模型,通过对比研究,将炮检点布设区分为5类,即冲沟、汇流沟等资料较好的首要布设区,塬、峁等可布设调整区,陡坡等缓布调整区,山脊和山顶避高区,地表障碍禁炮区等,再根据这些区域的优先级别进一步优化采集设计,形成一套炮检点优化设计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彬长三维工区地震采集设计,优化后适当增补了炮检点,炮点调整率近30%,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加剖面的浅、中、深反射波组齐全、连续性较好,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使用方便、快捷,能够有效提高黄土塬探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10.
城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镇大型障碍区布设观测系统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如何避开障碍物,选择什么参数确保面元属性均匀、最佳压制噪声,以得到好的反射资料。鉴于现有的勘探装备和技术潜力,本文提出一套从物理点优化调整到辅助检测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高精度数字卫星照片和地震测量成果,对设计的规则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尽量避开障碍物,计算出调整后的覆盖次数、炮检距及方位角分布情况,设计出适用于障碍区的不规则观测系统。文中总结了几条设计原则,并给出相应的调整方法和辅助检测手段。通过合理调整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成功地解决了穿越大型障碍区时有效接收和安全激发的问题,确保了面元内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等属性均匀,在多块三维资料采集应用中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对苏北盆地历年所实施的三维区块进行地震资料评估的基础上,优选了汉留断裂带的永安区块、南部断阶带的竹墩区块进行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从分析苏北盆地地震勘探难点问题着手,应用基于叠前成像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精细的表层调查技术、逐点设计井深和采用小组合基距等六项技术以及严格质量控制体系和措施,通过针对性技术攻关,高精度三维勘探资料品质取得了大幅度提高。通过对永安高精度三维退化方案处理分析,提出了针对苏北盆地不同勘探目标新一轮地震勘探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中,面元内覆盖次数、炮检距分布和方位角分布等直接影响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若相邻面元内覆盖次数相同、炮检距分布不均匀,则面元内的叠加振幅就存在差异。目前对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的分析多以定性分析图表示,本文在借鉴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均值、方差及加权因子概念,改进了三维观测系统炮检距均匀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该改进方法分析了三维观测系统参数对炮检距均匀性的影响,还通过模型正演评估了观测系统参数对叠加成像剖面的振幅和频率均匀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炮检距均匀性与振幅或频率均匀性吻合较好,因此本文改进方法能有效分析和评价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均匀性。  相似文献   

13.
冀东油田老爷庙地区地震工作始于1976年。由于目的层反射弱、多次波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为此二次三维采集时选择了近似全三维的观测系统;采取检波器下井单点接收,中密中爆速炸药激发;科学合理的现场设计,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及严密的施工使得所采集资料的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分布基本均匀,保证了高质量的剖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地震勘探程度和要求的不断提高。采集设计技术更加趋于针对复杂目标地质体开展工作,而基于地质模型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技术也随之开展,三维重新采集技术更加趋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复杂地表条件,地下地质条件,不同的地质要求和处理能力开展资料采集工作,其工作重点是注重对地下地质模型的研究,并在对地下地质模型和近地表模型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模型的正演技术在室内来验证所设计的观测系统是否科学合理,从而大大提高地震勘探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不规则三维观测系统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呈不规则分布,可以有效地避开地表障碍物。文中提出了不规则三维采集方法的设计步骤及施工要求;并针对吐鲁番市区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观测系统;对胜南地区三维构造解释,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三维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魏修成 《天然气工业》2006,26(12):72-74
纵波震源激发、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三分量地震勘探,因在岩性、裂隙和流体识别等方面获得成功,而备受关注。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对于反射纵波资料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反射转换波资料,由于其传播路径的非对称性,转换波共中心道集不再是共反射点道集,转换波时距方程也不是双曲方程,因此不能采用常规纵波处理方法来处理转换波资料。基于三维转换波传播特点,对三维转换波资料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水平分量旋转、三维转换点计算、三维转换波双曲速度分析与动校正、三维转换波非双曲速度比分析与动校正等。三维转换波非双曲动校正和常规双曲动校正结果对比表明,非双曲方法优于双曲方法。应用所建立的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对某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较高质量的三维转换波速度比谱,转换波非双曲动校正和叠加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马厂油田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距、小接收线距和小激发线距的观测系统,并根据目标区实际地质构造特点,采用可变面元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高密度观测系统的特点是物理点密度较大,覆盖次数高,炮检距分布均匀。正演模拟和实际应用表明,采用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老资料有显著提高,特别是中、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兴城工区进行了精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应用研究。在构造解释中,应用了剖面和相干体切片等对比解释的精细断层解释技术及全三维人机交互构造解释技术;在岩性解释中,通过回归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法对地震属性和岩石的物理特性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进行了分析,选取相关性高的属性,以沉积微相为指导,应用LPM软件实现储层的定量预测;根据圈闭条件和储层物性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对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详细了解了该区的地质情况,最终解释圈闭幅度精确到5m.在井约束下预测的砂岩厚度精确到2m。  相似文献   

19.
砖墙式三维观测系统在委内瑞拉Caracoles区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砖墙式三维观测系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观测系统,与常规的规则束状观测系统相比,它具有使炮检距,方位角等分布更加合理的特点。这种观测系统在国内尚未得到应用和推广,而在国外则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砖墙式三维观测系统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在委内瑞拉Caracloe三维工区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实际获得的资料信噪比高,层次清晰、同相轴连续性好。此项技术在今后的地震勘探中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