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等效内摩擦角及其在高挡土壤设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刚 《工业建筑》1997,27(6):37-43
在分析三种等效内摩擦角算法的基础上,推荐了一种较为合理而又简便的等效内摩擦角的计算公式和表格,便于直接采用库伦理论及其计算公式设计高挡土壤,并附有两个衡重式高挡土墙的算例。  相似文献   

2.
王重军 《山西建筑》2005,31(24):121-122
解释了等效内摩擦角的概念,着重介绍了等效内摩擦角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阐述了在挡土墙设计中等效内摩擦角的应用,从而保证挡土墙的设计质量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张静波  练伟 《岩土工程界》2009,12(12):16-17
文章对《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中的岩体等效内摩擦角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讨论,通过采用规范公式和直接计算两种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应该对规范中的岩体等效内摩擦角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4.
王野  张智卿 《山西建筑》2014,(18):168-170
根据不同破坏模式下路肩墙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推导了重力式挡土墙的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系数与稳定方程表达式,研究了4种工况下墙后土压力、破裂角和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对规范中提出的两种验算方法可靠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填料内摩擦角对挡土墙稳定性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桂林市数个工程实测发现,重力式挡土墙墙背综合内摩擦角基本达到40°。据此,计算出三种重力式挡土墙实用型式,并在工程中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地震力和地下水渗流共同作用条件下的饱和填土土压力的计算问题是土力学中土压力课题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在。对地下水渗流流线为竖直向下的稳定渗流(问题1)和流线弯曲、地下水从挡土墙排出的稳定渗流(问题2)2种简化状态,基于拟静力法和库仑土压力理论,建立了动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和前人研究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计算公式的可靠性,讨论了填土内摩擦角对动主动土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动主动土压力随填土有效内摩擦角的增大均呈非线性减小变化,且问题2的总主动土压力随有效内摩擦角增大的减小变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当前,建筑边坡工程广泛采用破裂角和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概念。该文分析了破裂角和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值与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边坡工程中舍弃采用破裂角和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概念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粘性土回填高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问题,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探讨了用综合内摩擦角法和力多边形法计算粘性土主动土压力的差异性,并引入一折减系数使综合内摩擦角法更完善,以便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用悬臂结构进行基坑支护土压力计算时,如何将天然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等效为一个等效内摩擦角,从而使土压力计算更为简化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对工程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墙背土压力分布与挡土墙的位移大小、位移模式以及平衡状态密切相关。针对绕墙底向外转动的刚性挡土墙,基于已有的土压力计算理论,结合由卸荷路径三轴试验所建立的填土内摩擦角与挡土墙位移间的关系,提出一种改进的考虑位移影响的主动状态土压力计算方法。分析表明:随着挡土墙位移的发展,墙背土压力由静止土压力逐步减小,当挡土墙位移达到临界值后,相应的墙背土压力均收敛到库仑主动土压力。填土内摩擦角发挥值的分布显著影响墙背土压力分布。非极限平衡状态时,墙背土压力大于库仑主动土压力。  相似文献   

11.
卢丞 《山西建筑》2010,36(34):301-302
针对公路挡土墙进行了受力分析,以夯锤冲击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碰撞理论,探讨了挡土墙受冲击应力、侧压力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了程序计算,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绩效,为公路挡土墙受力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宋绍飞 《建筑技术》2000,31(7):451-453
贵州省盘县某城镇主干道两侧均设挡土墙,选用拉杆式钢筋混凝土墙作为支护结构,为此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包括土压力取值,地面荷载取值、等。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造价较重力式挡土墙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影响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分析,包括计算模型选取、荷载取值、内力计算、裂缝控制等,为外墙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合理性提出了几点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彦伟  宋星光 《山西建筑》2011,37(35):141-143
结合贵阳市政道路建设某段超高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和施工,就重力式挡土墙设计计算、施工技术要求作了详细分析,论证了超高重力式挡土墙在高填方区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以期为相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引入墙土摩擦角和土体内摩擦角发展规律的公式,建立非极限土压力与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耦合关系。并将该土压力模型嵌入弹性地基梁法的控制方程,利用杆系有限元法求解开挖全过程地下连续墙的受力变形特性。算法经应用于实际基坑案例,并与传统弹性地基梁法计算结果及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围护墙位移与土压力耦合关系的弹性地基梁法能够合理计算及反映土压力从静止土压力向主动土压力的发展过程;对比传统弹性地基梁法,该修正方法计算的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计算值与实测值更吻合,可为工程实践与设计优化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雷兵荣 《山西建筑》2011,37(26):80-83
介绍了应用理正岩土5.11设计软件对重力式挡土墙进行设计计算,针对重力式挡土墙计算中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进行了探讨,对其概念进行了解说,并对参数取值进行了讨论、分析、对比和归纳,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7.
某公路改建工程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挡土墙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兆娟 《山西建筑》2011,37(36):132-133
结合上海六奉公路改建工程的工程实例,对悬臂式挡土墙支护结构进行了各项计算与验算,包括土压力计算、滑动稳定性验算、地基应力及偏心距验算等,通过计算总结得出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挡土墙占地少、美观、工期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在地震作用下,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作为一种柔性结构常因侧向变形较大或局部产生破坏而影响其正常使用。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预应力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结构。为完善预应力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设计理论,运用拟动力法和附加应力法理论,以预应力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的加筋土挡墙侧向动土压力和侧向位移计算理论,提出了一套用于计算预应力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侧向动土压力和侧向位移的理论公式。结合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了所提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该方法计算简洁,适用性广,能够较好地计算预应力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侧向动土压力和侧向位移,对完善预应力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侯欣欣 《国外建材科技》2010,31(6):52-54,57
讨论了一种超高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某场地回填工程。根据工程场地的特殊情况,考虑到挡土墙的设计安全需要,经过充分计算、验算,使挡土墙的抗滑、抗倾覆安全系数以及偏心距、基底应力满足设计要求,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Soils and Foundations》2019,59(2):419-432
The failure mecha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ctive seismic earth thrusts acting on cantilever retaining walls. Cantilever retaining walls can be classified as having a long heel or a short heel based on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stem of the retaining wall and the failure surface. In the literature, different seismic earth thrust calculation methods have been suggested considering the long heel or the short heel cases. However, no unique study has been done that is applicable to walls with either a long heel or a short heel.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suggest a new active seismic earth thrust calculation method for granular soils which is applicable to retaining walls with either a short heel or a long heel using a pseudo-static approach. Three different earth thrusts are considered to be acting on three different parts of a wall backface. Each thrust is derived in terms of the parameters defining the wall geometry, the soil properties and the seismic activity. The thrust coefficients are determined by maximizing the sum of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the earth thrusts. An algorithm is developed and coded for this aim. The results of the suggested method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conventional methods and an experimental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