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三益桥浅滩位于长江下游扬中河段左汊进口段,属典型的过渡段沙质浅滩,三益桥浅滩段北岸为著名的嘶马崩岸段,该段内既有汊道分流,又存在淮河入流,其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和河床变化十分复杂.基于河床演变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三益桥浅滩演变特征以及浅滩成因,确立了浅滩整治思路,提出了3个整治方案,并进行了整治方案效果试验研究,分析研究整治方案实施后,对航道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工程河段河势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松  周维军  奚斌  张瑾 《治淮》2015,(4):19-21
为了研究淮河入江水道改道段的苇草对其综合糙率的影响,本文通过河工模型试验采集了分析所需数据,利用资料提出的公式从流量、水位、水面覆盖率三方面对其综合糙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淮河入江水道改道段的综合糙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变小,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水面覆盖率ki的增大而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尹宜松 《人民长江》2001,32(6):26-27
安庆河段为长江中下游一类重点整治河段 ,安庆江堤为I级堤防 ,分析了安庆河段的河势演变情况和拟建的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对水位、流速、分流比及河势的影响 ,综合河演分析及试验成果 ,桥位附近的流向、流速分布规律基本未变 ,且变幅较小 ,汊道分流比变化亦较小 ,大桥建成后对安庆段的河势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是 ,大桥对上游水位有一定的壅高值 ;各频率流量下近岸流速有所增加 ,同时近岸副墩和主墩附近的局部冲刷现象会影响到近岸岸坡的稳定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护工程的必要性和防护范围。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水系连通性对荆南三口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1965—2017年长江荆南三口河系水位演变情势和径流量变化特征,重点剖析了水系连通性对三口地区水资源量、水文干旱、不同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荆南三口流域特征水位变化趋势显著,年平均水位降低,不利于水资源开发;荆南三口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幅度大,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增大;荆南三口流域水文干旱次数呈增长趋势,干旱历时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荆南三口流域年径流量地区分配不均衡,年际相差大,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5.
建桥对河流洲边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有关桥梁的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及实测资料,分析了建桥后建桥河段的水流、泥沙的冲淤变化,探讨了建桥对洲边滩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桥后桥址附近河段的水位、流速流向、单宽流量均会发生变化,且距桥址愈近变化愈大;不同桥型对洲边滩的影响不同,对目前多采用的主跨大、边跨墩数多的桥型,建桥后易形成边滩或使原有边滩淤大淤高.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恒定流作用下淮河通航工程漫滩行为的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地形断面图,对不同流量及地形条件下小流量行洪时的漫滩行为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发现:从3个典型断面分析结果得知,当淮河入海水道上游二河闸小流量泄洪,刚漫滩时,深泓范围外的滩肩至大堤堤脚范围流态较紊乱,横向流速较大。在漫滩过程中航道范围内横向流速均小于0.1 m/s,对船舶航行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深泓宽度在230~260 m之间,航道范围仅占用深泓宽度1/3左右,可通过设置浮标等措施限制船舶在航道范围内航行,保证在泄流漫滩过程中的行船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伯斯阿木水库工程导流兼深孔泄洪洞工作闸门过闸水流水力特性,考虑闸门开度与过闸流量因素,借助水工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了过闸水流的水位、流速以及压强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开度会影响闸前上游水位的稳定性,而过闸流量只会影响水位值。过闸流量对过闸水体流速影响效应高于开度因素。开度增大,面板时均压强降低,而过闸流量对之影响相反。开度、过闸流量会改变面板零压强分布区,影响面板渗流安全。论文可为挡水闸门的运营调度以及过闸水流稳定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仪器用于模型试验中的水位采集和调控。我校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承担了长江南通港横港沙局部动床模型试验的任务,在该模型的试验中,需要模拟潮水位的变化过程,用三台电动机分别控制三个尾门的开启度,从而控制落潮流量、涨潮流量及河道潮水位,使模型中水位变化过程与要求的目标水位过程拟合。靠人工和一般方法是难以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泄洪河道中苇草不同生长状态对过流的影响,作者通过淮河入江水道过流河工模型试验,探讨了苇草生长的三种状态下4个特征流量对应的水位流量关系,分析了苇草对河道过流的影响,为工程管理和防洪抢险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基本水文监测站鲁台子站为例,针对监测现状,就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对水文监测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使水位流量特性改变,对水位、流量、泥沙及水质监测等造成一定影响。根据水文测验规范要求,提出相应补救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扩大入江、入海泄量对洪泽湖及其上游淮干水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 年洪水时下降 0. 7 m,2003 年洪水时下降 0. 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 1991 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 0. 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 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 0. 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刘涛  彭东方 《人民长江》2020,51(1):154-159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引江济淮工程是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依托江淮水运将重塑并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大背景条件下,对引江济淮工程总体情况和航运工程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研究结果,阐述了引江济淮工程在保障供水、发展航运、改善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以及对发展航运事业的重要意义。同时,针对航运发展问题,提出了充分发挥工程航运功能的对策和建议,包括编制航运专项规划、研究交汇水域通航问题、建立健全航运管理体制机制、综合考虑区域航运长远发展和重视水运绿色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梅雨期安徽省长江、淮河、新安江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历史罕见。滁河流域属于长江流域,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上游襄河口闸以上发生超历史记录水位洪水,历史上第5次启用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蓄洪区分洪蓄水。通过水库蓄水量变化反推水库拦蓄的流量过程和利用各圩区蓄滞水量进行三角形概化反推入圩流量过程并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大型水库调度及中型水库拦蓄及启用荒草二圩、荒草三圩在削减洪峰流量、降低洪峰水位发挥的作用,实际降低相应站点水位0.50~1.50 m,有效减轻下游河段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14.
淮河治理与河湖江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淮河近千年演变记录、近百年实测的河床演变资料以及治淮的经验教训,论述黄河夺淮使淮河中下游发生本质性变化,加重了洪涝灾害和治理的难度,治淮不仅要研究淮河自身,还应研究和处理淮河与黄河、洪泽湖、长江和大海的关系。认为保留洪泽湖一定的蓄水功能,实施河湖分开,扩大入海通道,消除洪泽湖作为中游侵蚀基准面的负面效应,利用疏浚和溯源冲刷调整淮河中游河床纵剖面等措施,是提高已有治淮工程防洪标准、减轻洪涝灾害的治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针对淮河和沂沭泗下游排洪工程系统由于历史原因使治水缺少长远规划,防洪形势严峻,出现"中洪水大灾害"的反常现象这一状况,提出浚深新沂河,使其成为淮沂沭泗下游合流排洪入海主河道的规划设想,以替代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和新沂河续建工程.初步估计该规划设想工程可节省投资40余亿元,并可望从根本上治理淮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6.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汇流特性对长江重庆河段的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影响重大。根据1955~2011年的原型实测水文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嘉陵江汇流比的变化趋势和频率分布特性,应用分形几何方法研究了日汇流过程曲线特征,提出采用分形汇流比RD全面量化复杂汇流过程,并探讨了RD的参数构成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嘉陵江日汇流比R的变幅随北碚站流量Q的增加而逐渐缩窄;各级流量对应的汇流比区间频率具有中间大、两端小的分布特性,累积频率分布曲线呈现两端平缓、中间陡峻的变化特点;分形汇流比RD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全年RD与汛期RD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汛期汇流过程对全年汇流特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谭凌智  蒋静  张琦 《人民长江》2012,43(12):50-52
根据2010~2011年长江干流上海段4次水质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域长江水体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以及重金属含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两季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季节性径流量变化,枯水期水体中各项污染指标含量较高,丰水期时则较低;受支流污染物汇入影响,支流汇入点下游的监测点污染水平较高;同时沿江不定期和不定量的污染物排放也会对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造成影响。此外,受较小流量和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长江入海口水体中各污染物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长江乌江交汇口水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MS水动力学软件构建二维数值模型,对长江乌江交汇口水域在不同汇流比下的水面形态、流速分布及交汇口处分离区、滞留区等位置进行分析可知,计算河段水面存在横比降,弯道处凹岸水位壅高,凸岸水位跌落,且在上游交 汇角处形成滞留区;交汇口下游水文断面支流侧形成分离区,分离区外侧水流流速明显增大,形成最大流速区.其成果可 ...  相似文献   

20.
由于长江干流与其支流——嘉陵江的集雨区域不一样,加上其西部山区洪水暴涨暴跌的特性,该支流汇流比的变化范围非常宽。在此背景下,借助原型观测数据分析以及二维数模计算,研究嘉陵江汇流比变化对长江干流河段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结论将为研究河段的河流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同时也能为相似河段的分析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