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序贯治疗原发性中小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59例肝细胞性中小肝癌患者实施TACE联合CT引导RFA序贯治疗。结果 59例患者初次治疗,共80枚病灶,行TACE和RFA序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 ~ 24个月,21例患者有病灶残余,再次行RFA或序贯治疗,3例再次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病灶控制良好。并发症有胆汁瘤合并胆道感染1例、门静脉分支血栓1例。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RFA序贯治疗中小肝癌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同时注意手术操作细节,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X线透视联合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7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其中70例为恶性阻塞性病变,8例为良性阻塞性病变,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行PTBD术,穿刺右叶胆管52例,穿刺左叶胆管26例,并常规造影。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大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梗阻性黄疸症状逐渐改善,术后1 ~ 2周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1)。结论 X线透视结合超声实时引导下PTBD是一种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术后疗效、并发症及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8例因胃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于我科行PTB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门诊以及病历回顾等方式随访。结果 PTBD术后25例患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主要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胰腺炎、胆道出血及引流管移位等。平均生存期123 d,3、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57.14%、25%和7.14%。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肝转移。结论 PTBD对于胃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术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PTBS)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 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后予3D CRT,常规分割,总剂量DT 40 ~ 60 Gy/4 ~ 6周,观察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48例均引流成功,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1.85 ± 54.73) μmol/L,术后1、2及3周总胆红素分别下降为(129.68 ± 23.58)、(88.29 ± 15.70) 和(48.58 ± 11.61) μmol/L;经3D CRT后肿瘤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6例,稳定9例,肿瘤总有效率81.3%;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7.1%、37.5%;中位生存期18.5个月;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TBD + 支架植入联合3D 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恶性肿瘤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行经皮胆道腔内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并发症、疗效及术后50 d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均行分段RFA,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均无胆道出血、胆管穿孔、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50 d月支架通畅。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新方法,是安全及有效的,但仍需有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胆管引流术或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相关胆管感染及其防治。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181例,其中肝胆管癌81例,胰腺壶腹肿瘤42例,胃肠肿瘤肝门淋巴结转移瘤58例。全部病例根据病情分别给以保肝、支持、抗炎治疗,并根据胆管梗阻情况分别施行胆管引流术或胆管支架置入术。记录、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感染的发生及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或胆管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以胆道感染为主。术前合并胆系感染者62例(34.3%),术后感染控制50例,未能控制12例。术后新发胆系感染18例(15.1%),感染控制13例,未能控制5例,合并肺部感染4例,因重度感染导致死亡17例(9.4%)。胆汁培养显示革兰阴性肠杆菌及其内毒素血症是导致重度胆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术后合并急性胰腺炎者65例(35.9%),主要为轻型,无重症坏死型胰腺炎发生,及时抗胰腺炎治疗,均预后良好。胆漏肝内胆汁性脓肿1例(0.55%),经穿刺引流脓肿冲洗抗感染治疗治愈。结论胆系感染是胆管梗阻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经皮肝穿胆汁引流围手术期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是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应高度重视,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病灶平均长径7.9 cm)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大肝癌的患者的41个病灶,先行TACE治疗2 ~ 3次,2 ~ 4周后行RFA 1 ~ 3次。术后随访临床症状、B超造影或CT扫描的肿瘤大小、肝功能、AFP以及生存期。结果 30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缓解。术后CT复查显示:18个(43.9%)肿瘤病灶完全坏死,内部及边缘无明显强化;23个(56.1%)肿瘤病灶部分坏死。AFP下降25例(83.3%)、不变2例(6.7%),升高3例(10.0%)。并发症中1例出现表皮灼伤,2例顽固性呃逆,3例肝内出血,1例肝脓肿,4例术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所有病例随访4.1 ~ 20.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平均生存期11.1个月。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RFA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大肝癌的有效方法,确切结论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素(Rh endostatin)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建立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单纯TACE组;B组:TACE+内皮抑素组;C组: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3组于治疗前后均行CT灌注扫描,获取灌注参数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肝动脉指数(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肿瘤兔,介入治疗后10d行第2次灌注扫描,并处死所有肿瘤兔。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肿瘤周边CT灌注参数HBF、HBV、HAF、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均有明显降低,B组较A组明显增高;B组中MVD、VEGF较A、C组显示减低,A组MVD、VEGF较C组稍显增高(P<0.05)。3组中肿瘤VEGF与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B组中HBF、HBV、HAF、PS分别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5),而A、C组中HBF、HBV、HAF、PS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TACE联合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癌与单纯TACE比较,可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显著地抑制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周陈  丁文彬  袁瑞凡  金杰 《工业加热》2011,(11):882-884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介入治疗。方法 2005年至2010年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5例胆汁瘤患者,并行介入治疗,其中11例为TACE术后所致,1例外伤引起,3例外科手术引起。治疗方法是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后间歇应用敏感抗生素冲洗,通过引流液量的变化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胆汁瘤愈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行引流术,其中8例患者引流30 d内胆汁瘤愈合拔管,2例30 ~ 60 d愈合拔管,3例60 d后拔管,1例施行肝移植,1例未能拔管并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 胆汁瘤是肝胆手术、外伤和肝脏介入治疗等所致的一种并发症,介入治疗肝胆汁瘤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药物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15例HCC患者(共25个肿瘤灶),病灶大小1 ~ 8 cm。对所有患者均先进行TACE,然后在CT引导下进行RFA及125Ⅰ粒子植入治疗。125Ⅰ粒子植入通过TPS计划,对肝内同一病灶,在RFA结束时植入粒子进行补充治疗,或对多发病例中RFA受限的病灶直接植入粒子进行治疗。放疗剂量为60 ~ 100 Gy,随访观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随访时间3 ~ 28个月(平均10.6个月),全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6%,除1例粒子游走外,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 RFA 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HCC,近期疗效明显,可望成为HCC更有效的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