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我刊与建设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合作的“数字化国标”栏目正式启动。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的了解数字社区技术发展趋势、系统通用要求、系统检测验收标准、以及数字社区物业管理要求和控制网络通讯协议应用要求。我们特别邀请了参与国标编制的相关专家来深度解读国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言必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网络型产品正大行其道,当然楼宇对讲产品也不例外。本文详述了楼宇对讲系统到数字别墅社区的发展过程,同时将数字化别墅社区的特点及优势作一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人们观念的开放程度是数字社区发展的两大梗阻。虽然中国数字社区在经历了盲目跟进和炒作概念的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冷静反思、理性建设的时期,但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制约,全面实现社区数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数字校园初露端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与远程交互的条件。当初,“数字地球”的提法一出现,“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数字A”、“数字B”等概念也着实被“炒作”了一番。最近,有关“数字校园”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先是有“数字校园”网站发布,接着是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百城巡展,后来又有“数字清华”开始亮相……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以“数字”、“网络”为标志的信息化路径。自美国在1998年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许多国家逐步认识到“数字地球”建设将成为其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之一,不断发展建设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国内以北京、广州、武汉等一些城市为代表,也相继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构想。那么,“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对于发展我国经济信息化有哪些促进作用?其中需要哪些关键技术?今天我们就请来建设部信息中心的郝力副主任和对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投入较早、技术比较成熟的国内厂商——方正数码有限公司空间信息产品事业部的周先生一起来谈谈数字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城市居民最集中的区域,大多住宅社区配备有智能化与数字化系统。由于社区数字化和智能化系统集成涉及异构网集成、各类智能化与数字化设备通信协议千差万别等技术难点,因而这些资源并没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本文以构建基于Web GIS社区智能化与数字化系统集成平台关键技术进行阐述,通过集成实现社区数字化和资源重组,填补数字城市网格化管理空白。  相似文献   

7.
声音     
近日,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一网通集成平台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针对“一网通”平台技术在实现数字社区标准化方面相关问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于大鹏教授为广大读者带来了详尽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必要内容,地理信息技术方便的空间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与数字社区理念相结合,成为了数字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字社区建设不仅使物业公司对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社区周边环境、地下管线的分布等与空间相关的信息具有更深入直观地了解和管理,也为业主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舒适、便利以及安全的居住环境。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在数字社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应用,为数据社区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末.“数字地球”的概念从美国漂洋过海进入中国,衍生了“数字城市”的概念。从定义上来看,“数字城市”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相关信息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它强调实现网络和数据的共享。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连接,以及城市设施的数字化,都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数码时代》2007,(2):49-53
“生活在数字世界”是2006年世界电信展的主题,那么在未来的数字世界里,如何构筑我们的数字生活呢?上期我们为大家报道了世界电信展上的相关产品。如果各位看官用心的话,不难发觉所有厂家都围绕着“3G数字生活”的概念来对产品功能进行设置,而目前中国大陆是否已经准备好让大家进入“3G数码生活”的门槛呢?在网络准备,产品周全的情况下,还欠什么样的东风呢?东风吹,战鼓擂的情况下,我们老百姓们又是否准备好进入“3G数码生活”呢?不妨大家都来探讨一下!本马也在此设下龙门阵,欢迎各位看官发短信精灵来进行讨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近颁布的《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数字社区示范工程技术导则》、《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数字化系统设计和工程实施内容应包括:智能物业管理、安防与设备监控管理、网络与信息服务、社区“一卡通”管理,以及综合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五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类数字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对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冲击,数字媒体艺术也随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动画设计也加快了数字化的进程,虽然现阶段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但标准的提高也推动了数字媒体技术和动画设计的不断融合.本文对数字媒体技术带给动画设计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期待能给动画设计相关人员一些有用的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东控制集团(沈阳)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12月,是旅欧留学生回国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建筑智能化,特别是数字社区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施工。它奉行“信誉第一,质量至上”的经营理念,建设智能建筑精品奉献社会、奉献人民。 目前,拥有15家分公司的西东公司是中国数字社区控制网络产业联盟(DCN联盟)会长单位、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4/2005年中国“软件100强”企业、受国家表彰的“海外学子创业企业”、建设部“数字社区技术与产品产业化基地”、中国安防产业50强。是什么发展理念促使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下面让我们走近沈阳市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叶冰先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A&S》2006,(8):50-50
在谈“城市一卡通”之前.先得了解一下“数字化城市”。目前来说,数字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已经察觉出这种动向.一时间,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图书馆等概念应运而生。毋庸置疑.这些名词的背后潜藏着无穷的商机。其中.安防系统又在“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中,稳占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数字监控市场如日中天的同时,“城市一卡通”的应用也已成燎原之势。例如.非接触式IC卡作为中国本土化“城市一卡通”的宠儿,正在不遗余力地加入到城市消费支付大军中,希望能在现金.信用卡/银联等支付手段之外吐露锋芒。  相似文献   

15.
从本期开始,我刊与建设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合作的“数字化国标”栏目正式启动。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的了解数字社区技术发展趋势、系统通用要求、系统检测验收标准、以及数字社区物业管理要求和控制网络通讯协议应用要求。我们特别邀请了参与国标编制的相关专家来深度解读国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王玉夫  赵亚明 《A&S》2006,(8):112-115
安防工程已不再局限于一个楼宇这样的范围内.社会治安的要求已经向大规模监控联网发展,如“平安城市”这样的应用项目,传统的模拟系统已经不能完全胜任需求,需要结合数字系统组成城市级的监控网络。那么,如何实现模拟监控与数字监控的完美结合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数字城市就是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开发、整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各个运作层面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程的概念,而是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经济一体的范畴。因此,数字城市建设不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简单堆砌,而是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城市运转中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和,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彻底革命。  相似文献   

18.
国家信息化,城市数字化,使智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智能建筑传统的理念、概念、技术、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进入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本文介绍了数字城市的内涵,基本框架、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建筑由智能化到数字化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数字化产品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并提出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遥感信息》2001,(4):38-41
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已踏上了以“数字”、“网络”等为标志的全方位信息的道路 ,香港出现了“数码港”,上海开始发展“信息港”,而北京、广州等一些城市则提出建设“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可使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并虚拟仿真 ,优化决策支持和实现可视化表现 ;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规范化和民主化水平 ,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效率 ,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 ,更多的信息量 ,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 ,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 ,并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城市资源优化配…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新型数字化电能表计量检测与“溯源”问题,通过引入“模拟式计量合并单元”、“计算型模拟标准表”、“数字合成模拟功率源”概念及设备,给出了数字化电能表“标准源比较法”、“标准表比较法”、“综合比较法”三种检测方案及其完整的标准传递/“溯源”系统,合理地把数字式电能表检测与“溯源”纳入到传统电能表标准传递/溯源系统中,使数字化电能计量完全沿用模拟计量系统,简单、科学、经济地解决了数字化电能表检测与“溯源”等技术问题。数字量与模拟量电能计量体系的统一,承继了电能计量标准传递/溯源系统不间断链接性、稳定性、严肃性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合理性、严谨性,降低了数字化计量系统风险性。在数字化电能计量过程中去“数字化”是对电能计量技术的一种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