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现代陶瓷新工艺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恩荣 《陶瓷研究》1995,10(3):131-138
本文介绍了几种已研究比较成熟陶瓷生产新的工艺方法和过程,如粉末烧结工艺,反应烧结工艺和高频及超高频电场下烧成陶瓷材料,这些新工艺采用,为开发优良性能陶瓷材料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江苏陶瓷》2007,40(6):24-24
先进陶瓷烧结新工艺等离子体放电烧结(SPS)是日本最近几年开发的一种新型陶瓷烧结工艺技术。SPS法具有内部加热和快速升温的特点,可用于需要抑制晶粒生长的烧结,也可以通过模具设计来实现温度梯度从而满足梯度功能材料烧结工艺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河北冀州市宏泰金属复合材料厂近日开发成功双金属复合材料生产新技术,提高了机械耐磨双金属复合材料性能。该厂将原来的材料单面烧结改为双面烧结,实现了双金属复合材料双面耐磨,此工艺在国内  相似文献   

4.
陶瓷材料新术语诠释(十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布休 《佛山陶瓷》2004,14(8):42-43
脉冲电流烧结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快速烧结技术。由于它以脉冲电流作为烧结的动力源,通过脉冲电流对样品加热使其烧结,可以称为脉冲电流烧结技术。  相似文献   

5.
结合一步煅烧与两步煅烧工艺,采用粒度8~5、5~3、3~1 mm的天然白云石,研究了900、950、1 000、1 100℃轻烧温度下原料的活性和烧结性能;通过改变生料与消化料的混合比例,研究了镁钙砂的烧结性和抗水化性。结果表明:最佳的轻烧条件是粒径8~5 mm,轻烧温度1 000℃;随着生白云石粉含量的增大,镁钙砂的体积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在生白云石粉质量分数为50%时镁钙砂的烧结性能最好,体积密度最大可达到3.35 g.cm-3;生白云石粉的质量分数<50%时对合成镁钙砂的抗水化性能影响不大,当生白云石粉的质量分数>50%时,其抗水化性能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木材水解制取酒精的工艺,一般采取稀酸高压法。采用这一工艺,糖的得量为干屑重量的40%,仅占理论收率的60%;糖浓为3%,不能以之制造结晶葡萄糖。因此自五十年代以来,各国竞向研究浓酸常压水解;而尤以日本进展最快。浓硫酸水解工艺都采用浓度80%以上的浓硫酸喷洒到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电阻率低的SrTiO_3陶瓷,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制造还原气氛进行烧结,一是通氮气+C,另一是用石墨粉埋覆陶瓷片,烧成之后,测试这两种方法下瓷片的收缩情况,密度大小及其电阻率,实验证明石墨粉埋烧的各种性能良好,电阻率也比较低,简化了工艺设备及工艺。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美国太阳能研究协会(SERI)一直在开发一项利用生物质热解来制造低成本酚类产品的新工艺。该机构最近正在与美国中西部研究协会的一个附属机构——MRI风险组织联合,对这一方法进行工业化。该项工艺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将从锯木厂和造纸厂来的生物质碎屑送入600~700℃的氮气或过热水蒸汽中。然后以300~500呎/秒的进料速率送入热解反应器内。油质在其中气化。反应产物(约占原料木材  相似文献   

9.
烧结烟气成分复杂,现有的脱硝技术还不能使氮氧化物达标排放。详细分析了烧结烟气的特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烧结烟气脱硝技术并比较分析这几种技术各自存在的问题,根据烧结烟气特点提出了可行的脱硝技术方案,并对未来烧结烟气脱硝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言自70年代初期反应注射成型(RIM)工艺用于聚氨酯工业以来,RIM 工艺的重要进展是“快循环 RIM”,循环操作周期从1974年的340秒减少到1981年的150秒,即缩短了55%,这主要是成型工艺的改进和固化周期的缩短。配方中引入了快速固化的二胺扩链剂和快速反应的高活性多元醇交联剂。聚氨酯 RIM 已有几次技术突破,其一是采用了 DETDA 及其他烷基化芳香二胺。1985年美国聚氨酯 RIM 技术被称之为第三代的聚氨酯/脲/内脱模剂体系。1987年又跨入第四代的聚脲体系,常规的乙二醇及其他低分子量二醇扩链的聚氨酯已被用液态烷基化芳香二胺扩链的聚氨酯聚脲 RIM 及聚脲 RI  相似文献   

11.
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一种生产乙烯的新方法 ,该被称之为部分氧化的新工艺 ,在不超过2 5 4mm长的催化反应管中即可有效地运作 ,且无烧结物产生。部分氧化使乙烷制乙烯有更好的转化率。该工艺可利用氢和氧在 950℃下反应产生的热能 (在这种状态下氢通常会爆炸燃烧形成水 ) ,而铂 锡催化剂可以使反应在达到爆炸之前停止 ,并利用该过程产生的热能将氢提供给乙烷以生成乙烯。该反应时间只有一毫秒 ,产出的氢为副产物 ,过程中产生的热和氢还可循环作燃料使用。该工艺的关键是铂 锡催化剂。制备方法是将铂 锡溶液涂覆到陶瓷载体盘上 …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烧结工艺的主要过程,并具体分析了某些工艺过程可以应用的新工艺或新技术,以及这些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主要作用及效果。可供烧结厂技术人员、专业工人及烧结设计人员等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喷雾干燥塔的氧化铝熟料回转窑烧结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氧化铝熟料回转窑烧结新工艺--喷雾干燥烧结.该工艺流程为:氧化铝生料浆不直接喷入回转窑中,而是在干燥塔中和窑尾热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水分,并干燥成粉状颗粒,最后颗粒状生料经加料装置进入回转窑进行烧结.实际工业应用表明,该工艺不但能降低建筑成本,也能够节约回转窑能耗,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日前开发成功尿囊素合成新工艺。尿囊素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 ,广泛应用于医药、轻工、日化、农业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目前世界上尿囊素年产能力为 5万t ,年需求量为 15~ 2 0万t。我国从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尿囊素的研究开发 ,目前仅有几家制药厂、化工厂小规模生产 ,且生产工艺较落后。新工艺以尿素与多种原料缩合制得尿囊素 ,并用一步催化合成工艺 ,具有工艺简单、收率高、原料易得、成本低等特点。尿囊素合成新工艺推出@常明  相似文献   

15.
微波助溶从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对从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传统方法中存在的某些缺点,采用高温烧结一微波辐射的联合操作工艺,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就这一方法的工艺路线及影响氧化铝溶出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微波对粉煤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不仅加快了氧化铝从粉煤灰中溶出的速率,缩短了反应历程,同时使产品的溶出率提高到95%以上,产品纯度提高到96%以上。这一工艺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陶瓷烧结新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介绍了当前较重要的陶瓷烧结新工艺,对各新工艺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应用等做了概括,并总结了它们的应用前景及目前亟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前言80年代我国新建了三个600kt/a的大型纯碱厂。600kt/a的纯碱生产装置,一次建成,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国家计委,化工部领导对此都很重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化工部领导提出该装置应该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水平。我国纯碱工业在国际上是有一定地位的,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到国外考察,对目前世界上纯碱工业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耐火材料基础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钟香崇 《硅酸盐学报》1990,18(5):450-459
本文扼要综述80年代我国耐火材料学科基础研究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进展:(1)菱镁石烧结特征与机理的研究;(2)烧结高铝矾土材料高温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研究;(3)刚玉-莫来石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以及ZrO_2加入物的影响;(4)炉渣对碱性耐火材料侵蚀机理和溶解动力学的研究;此外,还简要地探讨了今后科研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熔盐电解二氧化锰制备锰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以二氧化锰为原料经一步熔盐电解得到锰新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短、低能耗、无环境污染等特点.采用850°C的NaCI-CaC12混合熔盐体系,以烧结后的MnO2片作为阴极,高密度石墨碳棒作阳极,在工作电压(2.8-3.2 V)下进行电解.研究了不同的烧结温度、电解电压和电解时间等因素对阴极片形貌及其对电脱氧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熔盐电解MnO2粉末直接制备金属Mn的最佳的工艺条件为:MnO2粉末在20 MPa下压片,1 000°C烧结5 h后,在850°C的NaC1-CaC12混合熔盐中加3.0 v的工作电压电解13 h.  相似文献   

20.
全新的高技术陶瓷胶态注射成形新工艺是由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勇教授课题组研究成功的。陶瓷胶态注射成形新工艺是将低粘度、高固相体积分数的水基陶瓷浓悬浮体注射到非孔模具中 ,并使之原位快速固化 ,再经烧结 ,制得显微结构均匀、无缺陷和近净尺寸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陶瓷部件 ,大大降低了陶瓷的制造成本。用这种工艺制备的陶瓷材料与制品的性能达到 :坯体密度均匀 (密度分布差小于 0 5 % )、坯体强度高 (抗弯强度在 2 0~ 30MPa)、易于加工 ;烧结后产品性能优异 :氮化硅基陶瓷产品的抗弯强度大于90 0MPa ,韦伯尔模数m稳定在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