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圜道即循环之道。圜道观即循环论,其认为宇宙及宇宙间万物都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发生、发展、消亡。它的展开论述始见于《吕氏春秋.圜道篇》,从先秦至今,圜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形态之一,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把"循环往复"理解为圜道观的最大特点,殊不知,"变"才是其真正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2.
论《论语》仁爱思想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论语》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物我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整个宇宙自然。其共同的哲学基础是“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相似文献   

3.
先秦道家学派道论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大门,在理论上必然要关注道本体论形成的逻辑演进过程。选取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三个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道体特征、宇宙生成论、道气论等方面对其本体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通过对先秦道家代表人物本体论个案的分析,从而整体把握先秦道家本体论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内圣外王”思想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之灵活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乃“内圣外王”之道。就孔子而言,“内圣外王”在他那里主要表现为“修己安人”、“博施济众”的仁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盂子那里则又表现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思想;而苟子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论又以“化性起伪”来阐述。宋明新儒家的阐释主要是通过《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来言说和表达内圣外王思想,虽在理论上建构起了理想的模式,但其远离实际,无法实践的现实状况使得该理论又具有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即《道德经》)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但由于《老子》的深奥与晦涩难懂,不仅令许多阅读者抓不住要领,甚至还让不少研究者颇感难以把握。尤其是,如何在当代对老子文本加以分析与阐释,从而使道的学说换发出新的思想活力,成为学术界与思想界所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老子》的主题是道与德。老子把道规定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德则被看成是道的实现与完成,并提出  相似文献   

6.
勤政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道德号召、观念指导、行为规范和外部环境的治理等方面指出了致勤之道。不可否认,传统勤政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勤政保民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维护皇权的手段。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探讨传统勤政思想,对于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加强廉政建设,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诚信问题的理性探讨及现代意义 “诚信”是儒家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三层意义:其一.“诚”作为哲学范畴.是为真实,亦即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系指宇宙万物之实有而言.不诚不能有万物.即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其二,“诚”作为道德范畴,是为诚实,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大学》将“诚意”列为“八条目”之一,而《中庸》更把“诚”视为一切德行之本.是承载三达德以实行五达道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道”作为人们生存的法宝蕴藏着无尽的生命智慧。基于对老庄之“道”独到的把握与体认,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援道入儒,其宇宙生成观、自然观、名节观无不闪烁着道家天和、人和、境和等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9.
李栋  沈飞 《饰》2012,(2)
在杉浦康平先生的设计思想中,书籍既具有有形的“血脉”之物质层面,又具有无形的“气脉”之精神层面;先生借用佛教用语称之为“一即二即多即一”。其代表作之一《全宇宙志》,将其对书籍的理解以及书籍设计的哲学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身体与书皆具有生命和宇宙的表征,从内容、文字、结构到创新设计无不包含着“书之脉动”的设计方法与哲学。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根据政治实践的需要,兼收并蓄中国传统哲学的各种思想为己用,“义理”与“经济”相表里,调和汉宋之争,吸收儒家思想中实用理性的养分,主张“荷道以躬”,注重实事求是,给清王朝衰朽的肌体注射了一针强心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的北平,出任日伪职务的周作人提出“中国的文艺复兴”。在承认若要结束“国家沦亡”的局面非用武力不可的前提下,周作人开始从文化角度出发考虑政治问题,即排除“国家”在外的民族问题。他认为时空上中国的民族维系之物就是“思想语言文字”,因此在40年代写作的《汉文学的传统》等4篇文章中,试图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确立起“固有思想”和“汉文学”的传统,以此寻求汉民族文化与汉民族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全球观测者”魁美国航空环境公司在美圜圜防部“联合能力技术验证”计划(JCTD)支持下研制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可携带172千克的通信和智能监视侦查系统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13.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我国两位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韩美林和靳埭强,设计的作品,正是艺术与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从“道”家文化的研究人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道法论刍议     
法律现象的背后必有非法律的决定因素,法律规范的产生和演进必有客观规律支配,这种规律称之为“道”。由于规律是不能违反的,如有违反必受惩罚,一切人间法律都必须与“道”相合;如有未合,终须改变。道与法的关系理论即“道法论”,是马克思关于“立法者不是制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思想的中国化表述。这种道法关系理论,是对西方自然法理论的超越,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在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道的语义、中西方哲学思想对道的不同阐释、中国传统思想中道的伦理特征、西方哲学中道的逻辑和宗教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道在中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主题、内涵、思想形态及各自特征。  相似文献   

16.
壶中天地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宇宙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园林叫“构园”,讲究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密联系,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动态可变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的宇宙思维模式。本文从古代中国宇宙思维模式的产生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境,指出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建筑仍机理论的生动体现,对现代建筑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军事战略渊源于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就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中。“柔武”是中国古典军事思想的精华。新时期研讨中国古代“柔武”战略文化,符合我国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管理哲学研究从起步到现在,开始对中国古典书籍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中国管理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并在中国文化下进行了企业成功管理实践的创新。西方管理阐述的重点是提高组织经济效益,提升组织运行效率的问题。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是注重国家整体利益;二是注重“修己”“安人”。西方文化其实是一种崇尚科学的“工具理性”文化,中国古代的东方管理之道,将其从政治层面成功地转移到经济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性化”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新理念、新思维,其管理的宗旨就是“仁治”,要求所有者以及经营者施“仁政”于国家、社会和民众。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继承了“以义为先”的思想来追逐利益,不取不义之财,注重长远效益,做到义利兼得。将中国文化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在企业与公众的平衡点上寻求发展,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服饰在儒、道思想共同的影响下,形成了宽松型、平面式、直线性及自然飘垂感的基本特点和含蓄、自然及稳态发展的动态特征。这种动态特征是“动”与“静”完美的结合,生动而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虽然中国服饰发展到今日已彻底改变了往日的面貌,但是,传统服饰所具有的深层意韵,所表现出的含蓄、自然的动态特征却依然默默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及着装行为。对中国传统服饰动态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中国服装发展的脉络、方向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和发展确实受到了儒、道、玄学等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愈往后愈隐蔽、愈内在。因此,它们只能作为中国佛学所面临的“前理解”和“效果历史”而起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为“诠释对象”的印度佛学。隋唐佛教诸宗在创立自己的心性思想时,面对的最大既定“诠释视域”就是儒家的人本主义和道家“道体论”、玄学本体论,而将二者的内在意蕴统一于佛学的性空之理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上,就成为中国化佛教诸宗以所谓“真常心”为特征的心性本体论。隋唐诸宗大师正是在“前理解”和“效果历史”内在化的背景下,达到了充分的“视域融合”,因而才建构出与儒学、道家、玄学不同的心性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