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福州市八个点位采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共861个,采用热光反射法测定了PM2.5中的含碳物质OC、EC,探讨OC、EC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相关性、OC/EC的比值以及二次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大气PM2.5中OC的浓度范围为(6.2~10.8)μg/m3,EC的浓度范围为(2.0~4.1)μg/m3,总碳TC在PM2.5中所占的比例范围为(28.7~34.6)%。各点位中OC、EC的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冬>秋>夏。OC/EC的比值均大于2.0左右,说明各点位PM2.5中存在二次有机碳。运用OC/EC最小比值法对SOC的含量进行估算,SOC年平均浓度为3.8μg/m3,占OC含量的46.8%。SOC对PM2.5的贡献率春、冬季比夏、秋季高,这可能与夏季温度高、光照强烈有利于光化学反应进行有关。夏、秋、冬三个季节OC与EC的相关性较好,春季OC与EC的相关性差,说明夏秋冬三季节OC与EC的来源相同,春季OC与EC来源相对复杂。OC和EC中不同温度段的碳组分构成和TC与K+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汽油车尾气排放、燃煤排放、生物质燃烧是福州大气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粉体技术》2015,(6):61-67
针对南京市不同功能区的6个监测点,考察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细颗粒物PM_(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浓度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南京市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市PM_(2.5)和PM_(10)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0、150μg/m~3,超标率分别为37.91%、30.72%;PM_(2.5)的质量浓度占PM_(10)质量浓度的分数达到63.6%,相关系数高达0.90;冬季颗粒物浓度大于秋季的,PM_(2.5)与PM_(10)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与22∶00左右;气温对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均呈一定负相关性,对PM_(10)的影响更为显著(显著性检验水平p0.01),与PM_(2.5)、PM_(10)的质量浓度比呈正相关性;降水能有效减小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并且对粗粒子作用更明显;相对湿度与PM_(10)的质量浓度呈一定负相关性,而PM_(2.5)的质量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相对湿度为70%~80%时,PM_(2.5)的质量浓度最大;风力与PM_(2.5)、PM_(10)的质量浓度均呈负相关性,PM_(2.5)的质量浓度在风向为西北风、西北偏西风时较小。  相似文献   

3.
该文应用了2016~2019年通道县空气自动站的监测数据,研究了通道县大气环境中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污染现状,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PM_(10)与PM_(2.5)质量浓度有明显的年变化、季变化、月变化特征,PM_(10)的年均质量浓度38.0 ug/m~3~81.0 ug/m~3,平均值53.75 ug/m~3;PM_(2.5)的年均值质量浓度范围在23.0 ug/m~3~49.0 ug/m~3,平均33.25 ug/m~3;二者年均值浓度均以2016年居高,超标率最高在2017年;季均质量浓度以冬季污染最重,夏季污染较轻;24 h连续监测时段呈现有周期性的波动规律,特护期峰值一般出现在中午13﹕00~14:00或夜间23:00左右,非特护期PM_(10)和PM_(2.5)在11.00左右出现高端值;月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冬季节的3月、1月和2月,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7月;PM_(2.5)/PM_(10)比值为40.2%~70.2%,平均61.8%,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变化基本一致,与城市人群活动、本地污染积累、境外输入污染渗透、气象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天津市居民住宅内PM_(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监测天津市4个家庭室内PM_(2.5)浓度,分析室内人员活动、烹饪行为和空气净化器对室内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人员活动增加,室内PM_(2.5)浓度逐渐增大;烹饪时平均浓度是烹饪之前浓度的3倍左右;使用空气净化器能使室内PM_(2.5)浓度减少58%左右。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离子色谱法对福州市2015-2016年大气PM2.5样品中4种无机阴离子(F-、Cl-、NO3-、SO42-)和5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无机阴离子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9,有机酸相关系数大于0.994,检出限范围(0.7-25.7)ng/m3,精密度范围(0.3-7.9)%,回收率范围(84.0-116)%,方法性能满足测试要求。SO42-、NO3-、Cl-为主要的水溶性无机阴离子,3种离子浓度之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32.6%。5种水溶性有机酸WSOC的浓度均值范围为(0.031-0.308)μg/m3,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1.6%,其中乙二酸的含量相对最高。总体而言,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有机酸浓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的特点。NO3-、乙二酸在夏季表现出不同的浓度特征可能与物质的性质和夏季高温强辐射天气有关。乙二酸与SO42-、NH4+、NO3-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初步推断其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相似文献   

6.
范威  李颂文 《声学技术》2015,34(3):223-227
近海面水层通常存在声速梯度变化,并随着季节的更替而改变。根据南海典型中等深度海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声速剖面,分析近海面水层中12 km水平距离内声传播损失的空间分布和频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春、夏两季由于负梯度声影区现象,声传播损失约在1 km的距离超过80 d B;秋、冬两季的典型特征是存在表面声道现象,当声源在近海面混合层内部时,混合层中声传播损失在截止频率以上小于球面扩展损失,而当声源深度大于混合层深度时,表面声道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6~2005年绥中气温资料,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和滑动平均方法,分析绥中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以80年代后期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粉体技术》2015,(2):16-20
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2010—2011年杭州市3条典型道路两侧代表秋、冬、春、夏4个季节的细颗粒物PM2.5中22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道路两侧PM2.5中元素含量与道路类型关系不大,呈现夏季小、其余季节大的态势,主要污染元素为Zn、Pb、Cu、Ni;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道路两侧PM2.5呈无机元素含量小、有机元素含量大的特征;Fe、K、Mg、Na、P、Si等土壤元素主要来自机动车行驶引起的道路扬尘;机动车污染特征元素Pb、Zn、Cu、Cd来自相同人为源;机动车污染是道路两侧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道路两侧PM2.5中Pb仍维持着较高的富集水平。  相似文献   

9.
综合了固有光学量的反演和透明度与固有光学量的关系,构成了基于固有光学特性的透明度遥感算法.将此算法应用于北部湾的MODIS遥感数据,得到了该区域的透明度,并利用实测透明度对遥感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时间窗口为±48h,空间窗口为1km的30组实测与遥感匹配数据的统计分析(实测透明度在1 8~26 0m范围),得到平均百分比误差(ε)为22%,对数均方根误差(log_RMSE)为0.121.而基于叶绿素的经验算法反演的透明度,ε为42%,log_RMSE为0.185.上述结果说明,至少对于北部湾这类近岸水体,海色遥感结合基于固有光学量的算法,可以实现较高准确度的透明度遥感反演.  相似文献   

10.
杭州主城区悬浮细颗粒PM_(2.5)浓度变化及其组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杭州市区2006—2008年大气悬浮颗粒PM2.5和PM2.5-10的监测资料,研究它们的物化特征。结果表明:杭州主城区PM2.5和PM2.5-103年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73、0.037mg·m-3,ρ(PM2.5)/ρ(PM2.5-10)的比值为1.86。PM2.5浓度存在双峰型日变化,以9:00和18:00为峰值,日变化幅度较大,并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变化。PM2.5化学组分分析表明:PM2.5中含量最多的是有机碳,占24.4%,其次是SO42-,不同组分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