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西藏是特提斯成矿域铜金矿床的主要集中区,新近又发现了一大型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为了更好地利用该新发现的铜金矿资源,对其选矿试验研究。针对矿床矿石类型主要为混合矿石(氧化矿与硫化矿混合)的特性,通过浮选的方法,可得金回收率85.6%,铜回收率53.4%的良好指标,因此推荐该方法作为矿床矿石的选矿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秦岭某金矿床矿石特征及可选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秦岭地区是我国金矿床分布的主要集中区,矿床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及构造蚀变岩型。对位于西秦岭某金矿床矿石特征及矿石的可选性进行研究表明,该金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型,金多以粒间金和裂隙金存在于黄铁矿中,以微细粒为主,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在混合样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重选—炭浸联合流程、原矿炭浸流程两种方法进行条件试验。表明该矿为易选矿石,重选—炭浸联合流程金回收率为95.03%,推荐其作为该金矿床矿石的选矿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3.
赞比亚某铜钴矿含铜1.57%,钴0.14%。矿石中主要含铜矿物为黄铜矿,其次为斑铜矿、辉铜矿等,钴矿物主要为硫铜钴矿,其他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等。本文对该铜钴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以及选矿试验研究。根据矿石特性,采用混合浮选工艺流程,最终获得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结果为:铜钴混合精矿含铜23.02%,回收率94.34%;含钴1.98%,回收率90.09%。  相似文献   

4.
赞比亚某铜钴矿含铜1.57%,钴0.14%。矿石中主要含铜矿物为黄铜矿,其次为斑铜矿、辉铜矿等,钴矿物主要为硫铜钴矿,其他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等。本文对该铜钴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以及选矿试验研究。根据矿石特性,采用混合浮选工艺流程,最终获得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结果为:铜钴混合精矿含铜23.02%,回收率94.34%;含钴1.98%,回收率90.09%。  相似文献   

5.
西部某斑岩型铜钼矿加工技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铜钼矿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其主要的特点是矿床规模大、品位低,为了解其矿石的选矿性能,及早开发利用,采取可选性试验样进行测试,得出该矿床矿石属易选矿石.钼铜优先浮选流程适宜处理钼高铜低矿石,故选矿应选取铜钼混合浮选-铜钼分离-钼粗精矿再磨工艺处理铜钼矿石的流程,为相似矿石的选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某特大斑岩型铜钼矿资源储量丰富,铜钼分离困难导致其中钼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为综 合回收矿石中铜、钼等有价金属元素,确定该矿石最佳的选矿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 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铜品位为 1.21%,钼品位为 0.040%;矿石中主要铜矿物为辉铜矿和黄铜矿, 辉铜矿中铜占总铜的 82.80%;辉钼矿是矿石中钼的主要赋存矿物,以单体形式存在;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主要为长 石和石英;试样在最佳的药剂制度下,采用“铜钼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再磨—铜钼分离”的工艺流程,经 1 次混合粗 选、1 次混合精选和 2 次混合扫选得到铜钼混合精矿,混合精矿再磨进行铜钼分离粗选,分离粗选精矿经 6 次精选 得到钼精矿,1 次分离扫选得到铜精矿,最终获得含铜 26.46%、含钼 0.071%,铜回收率 92.06% 的铜精矿,含钼 46.400%、含铜 1.28%,钼回收率 75.40% 的钼精矿。试验指标良好,实现了铜钼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7.
铜钼硫复杂共生矿石选矿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某斑岩型铜钼矿位于中国西藏地区,是中国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矿床。矿物种类繁多,主要可回收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镶嵌关系较复杂。针对该铜钼矿矿产资源,通过对影响选矿指标的条件、流程方案等进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选矿流程结构和药剂制度,获得了较理想的选矿技术指标:总铜精矿品位22.85%、铜回收率87.17%;钼精矿品位48.85%、钼回收率68.96%;硫精矿品位40.75%,硫回收率61.07%。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铜钼等可浮选再分离—铜硫混合浮选分离工艺,可以综合回收铜、钼、硫矿物。  相似文献   

8.
龙王迳金矿床为一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黄铁矿型。分别对该矿床的矿石特征以及主要元素的赋存形式进行了详细讨论,为该地区进行的找矿、选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玉龙铜矿Ⅰ号矿体混合矿石选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西藏玉龙铜矿Ⅰ号矿体的开发提供依据,对该矿体各矿带矿石组成的混合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针对矿石中除铜外还伴生有钼、铜以硫化铜和氧化铜两种形式存在、钼主要以硫化钼形式存在的特点,试验采用硫化铜钼混合浮选-分离浮选、混浮尾矿再浮选氧化铜的工艺流程,最终获得了铜品位为18.13%、铜回收率为79.31%的综合铜精矿和钼品位为45.97%、钼回收率为79.39%的钼精矿。  相似文献   

10.
西藏某铜钼矿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某铜钼矿床是我国典型的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主要为原生硫化矿石,含铜0.47%、钼0.026%、硫2.02%,矿石品位低、性质复杂、难选。通过多种选矿工艺流程探讨,确定采用钼铜等可浮选再分离—铜硫混合浮选分离工艺流程产出钼精矿、铜精矿及硫精矿,实验室获得的闭路试验指标为:总铜精矿品位22.85%、铜回收率87.17%,钼精矿品位48.85%、钼回收率68.96%,硫精矿品位40.75%、硫回收率61.07%。  相似文献   

11.
某金矿床氧化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金矿床氧化矿石含金8.1g/t,含银82.5g/t,含铜0.94%。金主要以自然金、银金矿形式存在,银主要以银铁矾,角银矿形式存在,铜主要以赤铜矿、黑铜矿、蓝铜矿形式存在。矿石氧化率高,孔洞、裂隙发育,渗透性良好,适宜湿法浸出。由于粘土矿物含量高,氧化铜矿物易溶于氰化物溶液,并产生影响金、银回收的Cu(CN)32-离子,因此推荐采用脱泥→湿法预处理→氰化浸出金、银的工艺流程,综合回收矿石中金、银、铜。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含铜钴的金多金属矿,采用铜优先—金钴混合浮选流程回收金,指标偏低。对流程中的浮选尾矿进行了多元素分析、粒度筛析及金属分布测定和工艺矿物学检查,发现粗颗粒中含有一定量的金,同时还有部分被氧化需要进行再磨再选和氰化浸出联合工艺对金进行回收。再磨再选得到的金钴精矿中金的回收率为6.93%;再磨再选尾矿经氰化浸出后浸渣金品位为0.33g/t,金作业浸出率为80.0%,对原矿金回收率为19.04%;"铜优先—金钴混合浮选—尾矿再磨再选—再选尾矿炭浸"的选冶联合工艺获得的金总回收率为95.38%。  相似文献   

13.
黄丽娟  姜亚雄  汪勇  朱坤  惠士成 《矿冶》2017,26(5):17-21
以云南某铜金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先浮选获得铜精矿、硫精矿;浮选尾矿经过磁选选铁,获得合格的磁铁精矿;磁铁精矿再磨后氰化浸出回收金,浸金渣作为磁铁精矿产品进行销售。铜、金、铁和硫均得到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4.
紫金山铜金矿床XI号铜矿带位于矿床的深部,是探讨矿床深部是否有斑岩型矿床找矿潜力的理想区段。在资料收集、详细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XI号铜矿带主成矿阶段与铜蓝、蓝辉铜矿等密切共生的石英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XI号铜矿带主要发育液相、气相、CO2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00~260°C和300~360°C,盐度介于0.35%~33.40% NaCl eqv;包裹体成分主要为H2O、CO2、NaCl、CO2-3,成矿流体属于NaCl-H2O-CO2体系。综合分析发现,XI号铜矿带成矿流体同时具有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特征。因而判断XI号铜矿带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的叠加部位,紫金山铜金矿床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铜金矿床,在其深部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广西某低品位金矿石含金量为1.29 g/t,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有色金属铜、铅、锌等及有害元素砷的含量极低。对该矿石进行氰化浸金实验研究,分别考查磨矿细度、溶液pH值、氰化物用量、搅拌转速、浸出时间对金浸出效果的影响;通过单矿物氰化助浸实验,确定多种助浸效果较好的助浸剂,并按同一比例混合,获得了三种新型助浸剂A、B、C;针对广西某低品位金矿石,进行氰化浸出助浸实验。结果表明,矿样细度-0.074 mm 93.27%,溶液pH值为10.5,氰化钾用量为4 kg/t,搅拌转速为1500 r/min,浸出时间为24 h的实验条件下,金的浸出率为92.58%;而氰化钾用量减少至3 kg/t,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新型助浸剂A浸出18 h后,金的浸出率可达93%。新型助浸剂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金的浸出率,同时将氰化物的损耗降低了25%,浸出时间缩短了6 h以上。  相似文献   

16.
福建某低品位金铜混合矿石含Au 0.36 g/t、Cu 0.29%、Ag 7.4 g/t、S 4.02%,若直接氰化,铜进入金氰化浸出系统,不但得不到回收,还会恶化选金指标,增加生产成本。针对该低品位金铜混合矿,采用浮选+氰化联合工艺进行选别。浮选作业考察了磨矿细度、石灰用量、捕收剂种类、分散剂种类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 60%、石灰用量为1500 g/t、Z-200作捕收剂、水玻璃作分散剂时,浮选效果最佳,闭路实验获得铜精矿含Au 16.74 g/t、Cu 20.21%,金、铜回收率分别为61.90%和87.09%。将浮选尾矿进行氰化浸出,考察了氰化钠浓度和氰化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氰化钠初始浓度300 mg/L浸出24 h,金浸出率为71.26%。全流程Au回收率达到89.05%,Cu回收率达到87.09%,最终达到综合高效回收矿石中金铜的目的,为此类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国外某低品位含金硫化铜矿石含铜0.36%、金0.08 g/t,针对该金、铜矿物嵌布粒度细,且主要与黄铁矿致密共生的性质特点,采用了"全硫混浮—混合粗精矿再磨—铜硫分离"的选矿工艺流程。闭路试验获得铜精矿含铜24.65%、含金4.21 g/t,铜回收率为90.19%、金回收率为68.24%,以及硫精矿含硫45.97%、硫回收率68.96%的良好试验指标,实现了铜、金资源的高效回收。   相似文献   

18.
陆庆  赵炎 《现代矿业》2016,32(9):135-140
沙滩角矿田是安徽铜陵矿集区最东部的大型铜金矿田,也是铜陵矿集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矿田。该矿田内早期主要发现沙滩角中型矽卡岩型铜矿床,近年来陆续发现了姚家岭特大型铜金铅锌矿床、桂花冲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和龙池井小型铜铁矿床。龙池井铜铁矿床位于戴公山背斜北西翼近轴部,沙滩脚岩体南接触带中部及沙滩角铜矿田东缘。结合区内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矿床成因以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供区内找矿参考。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某低品位铜金矿中铜以黄铜矿形式存在,金大部分以单体自然金形式存在,赋存于硫化物及脉石粒间,部分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被黄铁矿包裹。黄铜矿和黄铁矿嵌布粒度较细,平均粒度0.03 mm。试验采用混合浮选—铜硫分离工艺,获得铜、金品位分别为19.02%和13.99 g/t,铜、金回收率分别为73.00%和49.29%的铜精矿;硫精矿经再磨后利用绿金浸出剂浸金,获得对原矿金浸出率14.92%,金总回收率64.21%,浸渣硫品位30.23%,可作为硫精矿销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