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王一站油田污水水质达标率较低,悬浮物、含油量偏高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评价、筛选出一种高效的净水剂,提高达标率。净水剂的添加不仅可有效降低注入水中的悬浮物、含油量,还提高了注水水质,降低了地层伤害。X602A+JHX-IIB净水剂性能高效,在A剂浓度为40mg/L时,B剂浓度为2mg/L时,悬浮物去除率为80.89%,含油量去除率为91.4%。对有效解决油田注水开发造成的地层堵塞等问题,同时对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田供注水工艺流程长、回注水腐蚀结垢性强,极易造成水质二次污染,影响注水开发。通过开展回注水二次污染防治工艺技术探索与应用,建立了"防""治"结合的水质二次污染治理措施,取消了配水间,实现了泵到泵直供水,采用枝状管网,大幅简化了供注水工艺流程环节,降低了水质二次污染概率。针对回注水腐蚀结垢性强的特点,建立以缓蚀为主、缓蚀阻垢杀菌一体化治理的差异化治理体系,回注水平均腐蚀速率由0.622 mm/a下降到0.038 mm/a。通过管道除垢、储罐清洗、注水井洗井等措施清除系统中的杂质。经过综合治理,井口水质达标率由71.5%提高到89.7%,一级至三级水质达标率降幅由16.5%下降到7.8%,回注水水质二次污染得到有效扼制,保障了油田精细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3.
腰英台油田是典型的特低渗油藏,采收率低。为提高采收率,开展了CO_2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由于油田含水高等特征,在CO_2驱油过程中注采井面临严重的腐蚀。为了降低腐蚀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实验与现场实践,优化了机械封隔式注气管柱,现场实施表明该管柱工艺经济可靠,且防腐和密封性能良好,适用于腰英台油田CO_2驱油试验区;优选的高效缓蚀剂在油藏条件下缓蚀率96.86%,能有效防止CO_2腐蚀,现场实施17井次,最高腐蚀速率仅为0.020 2 mm/a。形成的适用于腰英台油田CO_2驱油的防腐配套工艺技术,现场试验及监测数据表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潘若生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10):344-345,373
针对英台油田含水不断上升、腐蚀结垢越来越的严重问题,对英台油井水质、细菌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腐蚀环境.通过多种试验手段进行腐蚀分析,初步确定英台油田腐蚀的主控因素为水质腐蚀与细菌腐蚀2种,研究结果为该油田腐蚀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砂山注水系统水质超标情况严重,水中悬浮固体含量大是造成管线结垢堵塞的主要原因。而悬浮固体含量大主要是由注入水水源机杂含量高及注水系统管线和设备的腐蚀引起的。油砂山注水系统因为水质问题易造成管线结垢堵塞及腐蚀,本试验目的是为了找到造成管线结垢及腐蚀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渤中25-1/S油田储层敏感性、注入水质及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结垢等伤害因素分析、评价,查找出注入水水质超标、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结垢、储层敏感性、悬浮固相及油污、注水管线腐蚀等是引起渤中25-1/S油田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对于更好地解决其注水堵塞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渤海A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逐渐出现压力升高、注水不足现象。为此,在注入水水质及注入压力资料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注水井堵塞机理研究,从注入水水质、结垢和腐蚀、配伍性分析以及微粒运移和出砂等方面,分析了注水压力上升原因,并针对此开展注水井解堵技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中固悬物、粒径中值、含油量均超标,从而引起堵塞;溶解氧含量、总铁含量,细菌等均超标,导致注水过程中结垢和腐蚀管线,造成水井堵塞;复合酸体系7较好地解堵增油效果,可为A油田注水井的解堵增油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宋成立  付安庆  林冠发  袁军涛 《焊管》2016,39(2):56-59,64
为了有效控制油田地面管线腐蚀穿孔事故,针对某油田地面管线2014年腐蚀穿孔的情况,从管道材质、输送介质及腐蚀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最易导致腐蚀穿孔的管线是污水管线,且普遍属于内腐蚀,主要是CO2-H2S-Cl--H2O-O2电化学腐蚀最终导致了穿孔。同时研究了导致金属管线和非金属管线腐蚀穿孔的主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和管理措施,从而事先预防管线的腐蚀穿孔,保障油田的安全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9.
注水开发是保证油田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自回注污水以来,作业中暴露的主要问题是设备腐蚀管线穿孔和混注中的结垢问题。为了保证注水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对有关的腐蚀因素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庆华 《试采技术》2007,28(B07):1-6
本文针对华东分公司腰英台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点,通过分析目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及注水工艺技术现状,指出了腰英台油田注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下步注水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桩西采油厂老河口油田目前注水系统有注水支干线24条长32.6 km,单井注水管线78条29.7 km。由于注水时间长和注水水质不合格.注水管线存在腐蚀堵塞情况,导致单井注水压力损失、水井欠注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采用XRD分析、细菌分析、水分析、酸溶分析等方法,找出了管网腐蚀物的主要成分,提出了酸化解除管线内堵塞物的措施。实施后降低了单井注水压力损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于注水开发的油田,除要有一套先进合理的注水工艺流程和管理技术外,注水水质的好坏也是十分重要的,或者说是关键问题之一。本讲着重谈谈注水水质的有关问题。一、对注水水质的一般要求不同的油田、不同的油层对注水水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最主要的要求是注入水不造成地层的堵塞,不使地面、地下管道及设备腐蚀和结垢。总的说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注入水中固体或胶状物质的含量少;  相似文献   

13.
水质改性技术应用于临南油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注入水水质不达标,腐蚀、结垢问题突出,给油田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00年,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在临南油田引进水质改性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临南油田注入水水质,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油田生产的腐蚀、结垢问题.改性后的水质基本达到了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4.
油田生产开发过程中,从地层产出的污水经过地面流程管线输送到联合站。经过处理后再进行回注(包括回注到地层和环保注水)。流程管线受污水中的SRB、CO2和氯化物等的共同侵蚀造成了严重的腐蚀损害,腐蚀穿孔、结垢等现象经常出现,造成管柱使用寿命缩短,增加了作业次数,不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5.
腰西区块是腰英台油田最早开发区块,腰西区块注水井肩负着周边油井稳产的任务。由于腰西区块注水系统投产时间较早,现在不断出现各种问题。为保证腰西区块地层压力和原油生产平稳,从“注水井远程控制计量系统技术”、“小泵增压注水”、“注水泵房建立分压注水系统”、“恒流配水器的应用”、“注水井工艺管网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腰西区块注水系统进行了优化,解决了腰英台油田老井区注水难、注水效率低的问题,使腰西区块2010年与2009年相比原油产量基本持平,未出现大的产量波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田开发工艺的日益增多,原始水处理工艺存在水处理水质不达标、腐蚀结构严重和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影响回注水水质稳定的主要因素为Fe2+、细菌、H2S和少量溶解氧;注水系统中沿程水质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管线内污垢和细菌大量滋生。为控制水质使其达标,通过日常生产中的经验累积,开发了源头控制和沿程控制两种水质控制模式。源头控制模式主要是控制腐蚀结垢及细菌繁殖,去除原水中亚铁、硫及成垢离子,提高水质稳定性;沿程控制模式主要是加强过程控制,消除残留细菌,破坏其滋生环境并抑制腐蚀,延缓沿程管线污染和老化。沿程水质稳定技术在现场实施后,有效解决了水质不达标问题,注水井口水质稳定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鄯善油田历经23年注水开发,腐蚀速率高峰值时达0.63mm/a,地面管线结垢厚度最高值达20mm。为降低油田回注水腐蚀结垢速率,本文主要针对鄯善油田回注水腐蚀结垢问题,结合鄯善油田自身的水质特性,开展鄯善油田回注水系统腐蚀结垢机理研究,利用水质检测、垢样分析方法,通过室内仿真模拟试验,查找腐蚀、结垢的主控因素,为制定适合鄯善油田回注污水的防腐阻垢工艺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油田采出水水质的不稳定性以及集输过程中回注水发生的腐蚀、结垢、细菌滋生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回注水水质达标的因素,提出了水质达标综合控制技术,包括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选择、药剂投加方案优化、日常管理、水质监测等。该综合控制技术在胜利油田孤东四号联合站等站点进行了实施,实施后回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油田注水系统中经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系统中管线和设备的腐蚀,由悬浮物或细菌引起的过滤罐或地层的堵塞等。本文介绍了通过对油田水处理系统的水质测试,判断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腰英台油田水平井为研究对象,根据腰英台油田水平井所处区块构造、沉积、物性及井网特征,以注水调整为主要手段,对腰英台油田水平井进行分区分类综合治理,总结出了符合腰英台油田水平井自身特征的注采调整对策,对水平井稳产、增产起到了较大作用,保证了腰英台油田整体产量的稳定,同时也对其他低孔特低渗油藏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