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黄河神堤至驾部河段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是黄河下游最难治理的河段之一,围绕该河段的河道整治方案问题,有大湾和小湾,两湾和四湾等方案之争,随着其上下河段河道整治的完善和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在该河段的兴建,以及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尽快确定其河道整治方案,并付诸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对该河段历史河势的总结分析,结合小浪底运用后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和发展趋势,在历史整治方案比选的基础上,对弯道半径,河湾跨度,湾顶距等河道整治参数进行简要分析论证,提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新形势下的四湾河道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黄河宁蒙平原河段,河势变化大,常造成灾害,需进行河道整治。1998年以来按照微弯型整治方案确定的治导线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尽管工程总长度仅相当于河道长度的1/5,但缩小了河势变化范围,工程相对较多的河段,初步控制了河势,在防洪安全、引水灌溉方面发挥了作用。今后仍需加快整治、控导河势,且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3.
节点仪     
胡一三 《人民黄河》2002,24(4):13-14
在天然河道中常存在一些节点,节点对河势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在黄河下游,不论是游荡性河段还是过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均不能靠节点(或卡口)控制河势。节点只是河道这条曲线上的一个点或短段,黄河下游按照微弯型整治方案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长度现在已接近河道长度的80%,已建的河道整治工程不宜称为节点工程。  相似文献   

4.
节点议     
胡一三 《人民黄河》2002,24(4):13-14
在天然河道中常存在一些节点 ,节点对河势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实例分析表明 ,在黄河下游 ,不论是游荡性河段还是过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 ,均不能靠节点 (或卡口 )控制河势。节点只是河道这条曲线上的一个点或短段 ,黄河下游按照微弯型整治方案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 ,长度现在已接近河道长度的 80 % ,已建的河道整治工程不宜称为节点工程  相似文献   

5.
穿黄渡槽长度是渡槽设计中极其重要的指标,对工程量和投资影响极大。本文结合穿黄河段的实际情况,根据黄河下游实测资料分析、动床物理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面的成果,分析研究了穿黄渡槽缩窄河道后对穿黄河段洪水演进、泥沙冲淤及河势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了槽孔水力计算。在此基础上,经综合比较,确定孤柏嘴黄黄渡槽长度为3500m,既满足了黄河行洪排沙的要求,又节减了穿黄渡槽的工程量和投资。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4,(12):31-34
赵口—黑岗口河段一直以其河势变化复杂而成为黄河下游最难治理的游荡型河段之一。通过总结该河段不同时段河势演变过程,在系统分析主流变迁过程和断面冲淤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河段河道整治工程的靠河情况。河段内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主要集中在1986年以后,但该河段主流仍没有很好地受到工程控制。为进一步控制主流,近期首先应解决赵口—三官庙河段的流路问题。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穿黄河段地处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为使穿黄工程技术上安全可靠,对穿黄河段河床演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认为穿黄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及本河段河床边界条件的影响.在上游水库及河势控导工程修建后,该段河床演变特点主要表现为主流摆幅减小,流路逐渐规顺,在孤柏嘴一带,河势较稳定,主流变幅已减至600 m左右,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同时还研究了大洪水时主槽宽度和过流情况,在此基础上,认为穿黄河段河宽缩窄到2.8~3.2 km范围内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河道整治中的排洪河槽宽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一三 《人民黄河》1998,20(3):12-12,21
黄河下游的河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险工和控导工程两部分。险工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为了控导河势而修建控导工程却是从1950年开始的。50年代整治了弯曲性河道,1966~1974年重点整治了过渡性河道,游荡性河道也修建了部分整治工程,这些工程起到了控导河势的作用。l排洪河槽宽度的定义黄河下游的河道整治应以防洪为主要目的,因此,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除能控导中常洪水和一般流量下的河势、有利于防洪工程安全外,还必须保证在大洪水及超标准洪水时过流通畅,具有足够的过洪能力。在河道整治初期多从控制河势考虑,70年代初期已注意到排洪宽…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位于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对穿黄工程河势与防洪主要问题的研究成果认为,孤柏嘴附近河段河势比较稳定,是穿黄工程的较好河段;穿黄工程处断面缩窄到2.8~3.2 km是可行的;穿黄工程各方案对河流的影响,隧洞方案较小;考虑各种不利条件,穿黄工程采用隧洞方案时,河床最大冲刷后水深为9.48~11.6 m;采用渡槽方案时,河床最大冲刷后水深为16.41~24.12 m.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长期下泄清水,黄河下游河势发生较大变化,个别河段现有河道整治工程的适应性明显不足。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保障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必须修建新布点工程,对一些关键性控制工程进行适当改造,有效控制河势,防止发生"横、斜河"和"滚河"。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60—2014年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情况和实测流量及断面地形资料,分析各时期工程密度和在同流量条件下断面形态(河宽、水深、河相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有效改善了河道断面形态,在河道整治工程密度较小时不能有效控制河势,整治工程对河道断面形态影响较小;随着河道整治工程密度的增大,在同流量条件下河宽减小,水深增大,河相系数减小,河道断面形态向窄深方向发展,可见河道整治工程在达到一定密度时对河道断面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河段的游荡特性,起到了稳定主流、控制河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黄河小北干流主流河势游荡多变,滩槽水沙交换不畅,滩岸坍塌及河段生态环境等问题依然突出。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系统性的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整治方法。该河道整治方法主要由河道形态变化分析、工程布局及河道整治标准研究、回淤口工程布置及优化研究、生态补偿研究4个部分组成;采用"就岸防护"与"平行治导控制线"的方式修建河道整治工程,由被动防护转变为主动防御,达到归顺河势、限制主流游荡多变的目的;通过降低河道整治工程高程和优化回淤口布局改善滩槽水沙交换不畅的问题;最后创新性地提出生态鸟岛的概念,为改善浅滩湿地生态环境、促进黄河小北干流生态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温孟滩河段历史上河势变化巨大,50年代末至70年代大力整治河道后,河势趋于规顺,流路基本得到控制。温孟滩区面积宽广,洪水漫滩在下游起到自然滞洪作用。为配合小浪底水库移民安置区建设,1996年将该河段左岸控导工程以防护堤贯连,把温孟滩区进行封闭,使河道缩窄,将来同流量水位将有一定的壅高;小浪底水库距温孟滩仅20余km,水库建成后拦沙运用期间,该河段首当其冲,河道将发生严重冲刷,须准备充分的备防料物,大力修守,保持这一河段完整的工程体系,避免其对下游河势变化的影响,同时联系到花园口至东坝头确保河段的河道整治工程,亦要进一步巩固完善,打一场攻坚战,争取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清水下泄期使下游河道保持比较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人民黄河》2014,(9):38-40
通过对黄河宁夏河段河道演变的分析,研究了宁夏河段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3—2009年,黄河宁夏段下河沿至青铜峡河段河道多年平均冲淤平衡,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河道呈淤积状态。宁夏河段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1986年以后汛期水少沙多,泥沙全部淤积在河道主河槽内,主槽淤积萎缩,中小洪水水位明显抬高。宁夏峡谷河段及卵石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小,其余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大。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控制河势变化有积极作用。黄河宁夏段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及河床质地是影响河道演变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天然河道中,河势演变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一个河段内,一般可归纳出2-3条基本流路,为控制河势变化,需要选择出一条基本流路进行河道整治,当连续发生枯水期或洪水期时,部分河段的河势可能出现大的变化,为防止不利河势向下游传播,可修建较长的龙头弯道工程,利用龙头弯道工程分段调整,控导河势,保持河势稳定。  相似文献   

16.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简称禹潼段,下同)是黄河中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位于三门峡库区上段,地理位置十分特殊,1969年以来,减少河道淤积及塌岸塌滩,保护沿岸村庄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河道两岸共修建河道整治工程36处,工程长度145.91km,坝垛1009座,但由于部分工程修建时没有制定统一的河道整治导线,一大部分工程为抢险时建设,断面结构单薄,布局不尽合理,设防标准较低,加之工程长度不足,尚不能有效控导河势。目前防洪仍面临较多问题,本文扼要分析了该河段防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7.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宽深比太大(40-52),属不稳定河道,河势受天然节点和人工整治工程的控导和水沙大幅芳变化的相互作用,具有汛期大幅芳变迁和非汛期局部变动的特点。解决水泊工程的途径是在河道整治基础上,对河势观测资料系统分析预测,选择吴一王上对稳定河段为取水段,采取建简易泵站多口分散取水,集中输送的水源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18.
衡鹏  孙东坡 《人民黄河》2013,35(4):8-10
在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及张堂—高村河段主溜线、来沙系数、典型横断面宽深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濮阳河段水力、泥沙因子间的关系,研究了主溜流路变化及横断面调整的特点。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使主溜摆动范围明显减小,在改善河势的同时塑造了新的河床形态;在现有工程布局下,整个河段河势大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应进一步完善现有河道工程,增强对濮阳河段河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铜陵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铜陵河段为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鹅头型分叉河道。通过对该河段历史与近期演变分析,尤其是对太阳洲弯道段剧烈变化过程的分析,认为目前河势的调整变化已进入到一相较为关键的时期,在现有河道平面形态下进行整治,易于河道稳定,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尽快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以控制河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情况与工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截至目前,黄河下游白鹤至高村游荡性河段共有险工和控导工程110处,工程长度305.2km,裹护长度261.3 km,坝垛2830道,对控制河势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修建后,减少了在控导工程掩护范围内发生“横河、斜河、滚河”危及堤防安全的机率,黄河下游河道主流摆动范围大幅度减小.同时,整治工程的修建改善了断面形态,有利于加大水流输沙能力,减少河槽淤积.随着工程不断增加,掉村现象已很少发生,塌滩现象也大为减轻,为滩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也改善了下游河段引黄涵闸的引水条件,促进了沿黄工农业的发展.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包括水沙条件和河道演变规律的新变化;上下游、左右岸统筹考虑,兼顾防洪与护滩保村、引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小浪底水库控制水沙的有利条件,掌握住下泄清水的有利时机,主动布设工程,提高工程迎流、导流、送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