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基于最新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对甘肃省某某市2020、2021、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某某市建设用地规模仍呈上升态势,但森林、草原、农田等区域的变动呈起伏的态势,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来看,某某市的地物类型转移特点是:从水域到农田、建设,从林地到农田,再到耕地,再到建设。研究结果可以为甘肃省某某市城市发展建设和政府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也为国内类似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0年与2017年两个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研究热带雨林区昆曼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路段10km缓冲区内建设用地与裸地总面积增加,植被与水体总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与裸地以及植被覆盖的相互转化,但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生态环境基本保持良好.利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各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结果,发现研究路段对周边区域5km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有影响,距道路越远影响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3.
赣州市林地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文章研究了赣州市2000-2021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赣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1年间遥感生态指数值均在0.6以上,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的面积占18.87%,呈现上升趋势的面积占74.4%;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Moran’s I值为0.678,空间聚类类型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聚类。  相似文献   

4.
杜云  喇赟娥  哈斯巴干 《红外》2020,41(6):30-41
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7年的Landsat影像, 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方法获取了科尔沁沙地1985~2017年的土地覆被结果。首先, 采用SVM方法对1985年、2000年和2017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了土地覆被分类。然后将研究区划分为沙地主体和黄土丘陵地区两部分, 并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 1985~2000年, 科尔沁沙地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而草地面积减少, 这可能是因为在此期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牧民生产的积极性,大量耕地得到了开垦; 2000~2017年, 耕地面积减少, 草地面积增加, 这与2000年以来在该地区大力执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政策密切相关, 说明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已初见成效。进一步分析表明, 1985~2017年沙地主体地区的耕地面积持续增加, 这与发展灌溉农业和种植水稻密切相关。本文将为改善和治理科尔沁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使用2004、2010年Landsat 7和2016年Landsat 8数据利用监督分类进行赣州市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然后算出不同时段提取的土地类型面积,进行对比和分析赣州市在12年间的城市扩张土地类型变化、特性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6年赣州市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1042.76km2,2016年的建筑面积是2004年的2.79倍,城区扩张显著。在2004-2010年赣州市发展偏西北、西南方向,发展迅速;2010-2016年西北、西南方向发展放缓,更加注重整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了解江西省植被在地区发展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对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DVI月数据,采用Sen-Mk方法、皮尔逊相关性分析、Holt-Winters算法、Hurst指数,探讨了江西省2003~2020年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结果表明:(1)江西省NDVI均值为0.6134,增速为0.0245/10a,月度NDVI除9月份外其余月份为增加趋势;NDVI的季节间差异大,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各个季节的NDVI均为增长趋势。(2)空间上NDVI高值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南部和东西部山区;植被总体上为改善趋势,耕地、林地、草地改善明显,城市及居民用地退化面积最多;NDVI随海拔高度先增高后趋于平缓并有下降趋势。(3)NDVI与气温降水量总体为正相关,与日照时长为负相关。(4)研究区NDVI的Hurst指数为0.5080,未来总体上保持现有变化趋势,其中草地持续改善面积最大,城市居民用地持续退化面积最大,各个地类未来均有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市扩张使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基于2014、2016、2018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8 OLI_TIRS卫星数字产品影像数据,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SEI对于城市化程度高、城市房屋集中且紧凑的天津市中心城区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也对空间变化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2014、2016、2018年天津市中心城区的RSEI均值分别为0.547、0.463、0.478; RSEI地理位置上从北至南、从西至东呈现出低-高-低的倒U型趋势。天津中心城区的各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干度指标(NDBSI)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最大的指数,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是天津市中心城区未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参考。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成功示范,表明RSEI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上的应用可为掌握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治理区域环境和规划建设城市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精确地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 利用公元 850–2100 年期间土地利用数据集获取了 一套长时期的全球分光 (近红外、可见光、短波) 地表反照率数据集, 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 明, 所得的分光地表反照率与 MODIS 数据对应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在非冰雪覆盖区的可见光反照率差别 在 −0.0081∼0.0029 之间, 精度较高; 差别最大的区域为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冰雪覆盖区。研究表明, 自 1860 年以来, 所有典型区域 (包括中国东部、欧洲东南部、美国中东部和巴西南部) 的城市建成区逐年增加, 特别是巴西南部的自 然植被逐年减少; 在 1860–1980 年间, 各区域主要表现为自然植被向城市建成区和耕地转化; 在 1980–2015 年, 巴西南 部耕地类型持续增加, 其余区域均表现出自然植被逐步恢复的变化趋势。此外,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光反照率存在 很大差别, 例如, 春季可见光反照率在冰雪表面为 0.5069, 混交林为 0.0444, 而城市建成区为 0.0870; 且受不同纬度和 下垫面性质的影响, 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光地表反照率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例如, 春季草原的可见光反照率最 大为 0.4915, 最小为 1.127×10−4。这套长时期全球分光地表反照率数据集可以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气候变化的相关定 量研究奠定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RSEI在应用不同区域中很少考虑空气质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一局限性,以南宁市为例,在RSEI的基础上,加入能精准监测城区高分辨率空气质量的差值霾指数(Difference Haze Index, DHI),构建新型遥感生态指数(new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new),随后对比分析RSEI与RSEInew的平均相关度和PC1,验证了构建的RSEInew模型更具有表征区域生态环境的代表性。利用RSEInew模型对南宁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南宁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优化,RSEInew提升了15%,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处于中等(0.4~0.6)以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OMI传感器获取了20052012年中国区域内的SO2柱浓度变化数据,并基于MODIS传感器获取了中国区域内的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应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分别分析了中国区域内的SO2柱浓度与时间的空间关联特征,以及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特征.通过研究发现,从空间和时间区域来说,乌鲁木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为SO2高浓度区;北方地区SO2浓度冬高夏低且峰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南方地区则呈现SO2浓度夏高冬低的特点.从土地利用来说,城市和耕地上空的SO2浓度较高,森林、草地和裸地上空的浓度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在行星边界层SO2分布和浓度变化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三垟湿地为研究区,基于2013—2021年间Landsat、Sentinel-2遥感影像,分析影像光谱特征,构建基于光谱、纹理、指数的特征数据集,通过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极限学习三种不同分类器的比较明确适用于研究区的解译方法,得到研究区内三垟湿地土地分类图,并计算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三垟湿地自生态修复开始的土地...  相似文献   

12.
基于Landsat 8 OLI-TIRS遥感影像,利用辐射方程算法反演得到南京市地表温度数据。从数量和速度方面揭示南京市2013―2021年间热环境景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质心迁移轨迹揭示热环境景观的空间演变特征。此外,借助PLUS模型探究了2013―2021年热环境景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2013―2021年间中温区景观在研究区占主导地位,其中2017―2021年热环境景观变化最强烈,其综合热环境动态度为23.94%。(2)低温区的核密度高值主要位于水域和林地,北部集聚特征较为明显;次低温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北部和南部较密集且破碎化明显;中温区的核密度分布呈“中间少四周多”的格局;次高温区景观呈多核心增长的趋势;高温区景观集聚特征最为显著,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各市区的中心地区。(3)低温区质心迁移速度最快,整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了21.30 km;次低温区质心迁移速度由慢到快,先向西北移动9.52 km,后向东南移动17.88 km;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质心整体向西南方向偏移,移动距离分别为19.99、4.77、4.04 km。(4)从不同热环...  相似文献   

13.
悬浮泥沙是评价II类水体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近海岸水域悬浮泥沙对重金属、营养盐等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悬浮泥沙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污染物的迁移和循环,因此研究悬浮泥沙对渤海湾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渤海湾水域悬浮泥沙浓度 和分布的变化特征,利用高分一号多光谱卫星影像,通过采用波段组合的方式对悬浮泥沙含量指数反演提取,反演得到2019年9个月的渤海湾悬浮泥沙指数,分析发现渤海湾悬浮泥沙含量在冬季受季风影响较高,春季和夏季的时候渤海湾高浓度悬浮泥沙向近岸收缩,秋季 悬浮泥沙分布格局有正在向冬季过渡的趋势,本文研究可为渤海湾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漓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用1991、2006年的TM影像和2012年的HJ1A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出的漓江流域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信息结果进行了变化监测研究,分析了变化原因.结果显示,1991~2012年间,漓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以稳定为主,稳定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1.478%;植被覆盖度增加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0.340%,减少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8.182%,增加部分的面积大于减少部分的面积;说明1991年至2012年漓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漓江流域内林区的保护以及植树造林的措施比较到位,而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下降主要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加大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原因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