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采用横向研究方法,利用3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建立了一个关于建筑业产业成长发展轨迹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中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呈现三次曲线关系。该横向研究结论初步说明了建筑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三个阶段)和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也为建筑业产业预测、产业评价和产业规划等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了解我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水平,基于三维体积模型对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发展所处的阶段进行客观解释,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影响我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显著影响及不显著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蛛网模型将中国各省建筑业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中国建筑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提高建筑业效率对于实现长江经济带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2009-2018年间各省份的相对效率及其变化规律,并基于回归模型探讨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建筑业生产效率逐步下滑,2014~2018年间效率逐年提升;影响建筑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产业优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建筑业高效且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推进建筑工业化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中国和山东省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切割建筑产业投入产出基本数据,引入双层网络模型, 从产业部门和区域两个层次量化分析山东省建筑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复杂性特征。 构建了建筑工业化产业的产业-区域双层网络模型,为定量研究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提供理论基础; 设计了能科学表征产业特征、经济含义清晰且可计算的产业双层网络度量指标体系,为模型分析、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并以山东省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分析结果对于山东省建筑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各地区建筑业发展水平是政府部门和研究人员制定建筑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而进行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是了解各地区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建筑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模型的选择。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用了基于"灰贡献度"的TOPSIS评价模型。利用2005~2008年我国建筑业统计数据,计算出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各评价指标对我国建筑业综合竞争力的"灰贡献度",并以此定量和客观地计算出评价指标权重。进而以2007年和2008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的统计数据和该评价指标权重为基础,运用TOPSIS模型评价了各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建筑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建筑业发展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的GDP、建筑业产值、建筑业从业人数以及常住人口等为基础数据,分别用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方法来衡量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较小,而且这些差异在近年有稳定与减小的趋势,说明处在威廉姆逊倒"U"型曲线中的增长收敛和差异维持阶段。最后分析了这种差异及其变化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使中国的建筑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经历了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二元产品形态向三元产品形态的演变过程,这两次结构转型都极大地促进了建筑业的经济增长,前者为建筑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了建筑业的繁荣;后者则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建筑业产品结构升级.我国建筑业及其企业的发展必须适应这一产业变化的规律,实施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碳”目标下我国建筑业实现脱碳减排的要求,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时空异质性的角度考察我国30个省市的建筑业技术创新、所有制结构等变量对建筑业碳排放的时空交互作用及影响差异。研究发现:2011—2021年技术创新对中国30个省市建筑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先减后增的波动变化趋势,且从东三省向长三角一带转移。国有制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对多数省份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由抑制逐渐转为促进。但建筑业企业国有制对新疆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年减小的正向趋势,建筑业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交流,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在日本建筑业大力推进的建设CALS/EC,为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设信息》2009,(6):15-15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在日本建筑业大力推进的建设CALS/EC,为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建筑产业系统演化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ogistic方程模型常用于描述一般发展系统的演化过程。用N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以建筑业总产值作为状态变量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产业系统演化过程遵循Logistic方程曲线。  相似文献   

12.
《工程管理学报》2022,36(2):1-005
基于翔实的统计数据,对 2021 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对建筑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从业人数与企业数量、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与产值利润率、签订合同总额与新签合同额、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 2021 年中国建筑业在建筑业总产值、新签合同额、跨省完成产值、从业人数与劳动生产率等 4 个方面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翔实的统计数据,对 2019 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对建筑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从业人数与企业数量、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与产值利润率、签订合同总额与新签合同额、房屋建筑 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 2019 年中国建筑业在建筑业总产值、新签合同额、跨省完成产 值、从业人数与劳动生产率等 4 个方面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翔实的统计数据,对2020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对建筑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从业人数与企业数量、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与产值利润率、签订合同总额与新签合同额、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2020年中国建筑业在建筑业总产值、新签合同额、跨省完成产值、从业人数与劳动生产率等4个方面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系统地评价建筑业整体生产效率及发展水平,基于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和 Malmquist 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 2000~2019 年我国31 个省市的建筑业生产效率及发展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业整体效率仍不高;不同地区生产效率差异明显,阻碍了整体效率的提升;各地区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所提高,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合作,迈向智能建造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翔实的统计数据,对 2018 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对建筑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建筑业总产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从业人数与企业数量、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与产值利润率、签订合同总额与新签合同额、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 2018 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的 5 个特点:苏浙两省建筑业总产值继续雄踞龙头;新签合同额增速放缓;大部分地区跨省完成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且增速加快;多数地区建筑业从业人数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特、一级企业对行业发展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17.
建筑业总产值是建筑业施工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本文不仅从建筑业的特点出发,对照工业总产值较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了建筑业总产值的功能、特征,而且依据理论和工作实践的需要,提出了改革建筑业总产值统计方法的必要性和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建筑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建筑业尚处在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产业政策对建筑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明确产业政策的影响有利于引导建筑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在产业政策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建筑业政策评价综合体系,选取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近10年来浙江省建筑业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模糊优选模型评价浙江省建筑业政策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浙江省建筑产业政策对建筑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局部地方仍然存在一定不足,最后给出相应调整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applies the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and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to gross value added growth rates in Europe and presents evidence of convex growth-instability frontiers. Using their national accounts by economic activity,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gross value added shares show that in 2011, industry portfolios were below Markowitz's efficient frontier and that rearranging the share of economic activities lead to efficiency gains in terms of lower output instability and higher growth rates. Gross value added in EU countries in general, and core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should be contributed by the “service provider”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sectors, while optimal industry portfolios of periphery countries are more diversified.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confirms the convex growth-instability frontiers and finds that technical inefficiencies ar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rate of labour and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Getting more efficient is a combination of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and sector specifics, where efficiency gains are inversely related to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ed results are robust to model specifications and data restri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