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浩洋  韩雨菲 《城市建筑》2023,(13):169-172
“天柱”是矶崎新在第一手法主义时期常用的建筑形式,“树”与“林”的有机形式是矶崎新在21世纪初进行的探索。从“天柱”到“树”的演变过程体现出矶崎新建筑创作中的手法延续性,同时表现了矶崎新融合日本传统和时代特性的折衷理念。因此,文章从日本文化中的“神柱”出发,分别梳理矶崎新以“天柱”到“树”为手法创作的建筑作品,以此探索矶崎新在六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2.
矶崎新认为唯有“反建筑史”才是“建筑史”,并用他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描绘了其所提出的反建筑史之轮廓。本论文即通过叙述矶崎新的未建成代表作,一窥矶崎新的反建筑史之真貌。  相似文献   

3.
正矶崎新1931年7月23日出生于大分,祖籍是瓜生岛。大分这块土地,孕育了建筑师矶崎新也孕育了矶崎新的建筑体系。矶崎新活跃在紧随世界潮流的建筑师队伍之中,围绕"建筑"的理论空间发挥超凡的资质和能力,他毫无疑问是日本近代诞生的最高级别的"世界建筑师"。  相似文献   

4.
信息     
<正>矶崎新荣获2019年普利兹克奖今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决定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颁发给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矶崎新在5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设计并建成100余座建筑,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拥有超前的未来主义思想。在同时代的建筑师中,他拥有惊人的产量与影响力。矶崎新是第49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也是获此殊荣的第8位日本建筑师。  相似文献   

5.
简讯     
<正>矶崎新荣获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3月5日,日本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矶崎新由此成为第46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也是其中第8位来自日本的建筑师。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师从丹下健三,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截止目前,矶崎新的建筑作品已跨越60年,百余个已建成作品遍布亚洲、欧洲、北美、中东和澳大利亚。代表作品包括日本  相似文献   

6.
<正>7.矶崎新在深圳的建成与未建成在深圳进行过建筑设计的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获奖者,总计共12届13人。其中,第一位进驻者是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1931~2022)。他在深圳共有六个设计,一个建成,五个未建成(图1)。2019年,米寿之年的矶崎新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普利兹克奖,他是第46位获奖者,也是第8位获奖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逝世于2022年12月29日,本期刊出之时,正是大师的周年祭。  相似文献   

7.
没完没了     
王颂 《建筑创作》2004,(7):15-15
6月22日.《未建成——矶崎新建筑艺术展》在中央美院王府井美术馆举行了开幕式。本次展览只是近期众多国外建筑大师来华展览中的一个,展览内容也谈不上多么令人兴奋.多么有启发,倒是矶崎新提出的”未建成”概念在时下的中国别有一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业界资讯     
<正>01矶崎新获得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矶崎新是第46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也是第8位来自日本的获奖建筑师。他生于日本九州,是当代全球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不断的探索中不畏变革,勇于坚持自我和创新。1960年代,矶崎新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成为首位在东西方之间建立深厚而持久关系的日本建筑师。他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他拥抱前卫,从不安于重复现状,勇于挑战。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基于对建筑本身的理解,更是基  相似文献   

9.
同其他来自于西方的建筑大师相比.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可谓独树一帜。作为一位建筑界的思想者,他正以不同寻常的观念介入到中国建设的事务当中。虽然他的已建成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并落户中国.但是真正使他扬名的却是他那些无法建成的建筑,可以说,他在用观念书写着建筑历史中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相似文献   

10.
建筑理论 矶崎新经常亲自设定自己的坐标轴或指南针,一边测量他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一边工作.建筑作品完成后,习惯于就作品做理论性的说明,为了继续表达当初设想的意图,将构思绘成图示形成系列“图像语言”.关于其作品、思索和发生的事件,都随时记录形成文章,然后将其公布于众.所有的作品、所有工作都亲自记录,并亲自持续进行定位和评价,其一贯性让人诧异.矶崎新通过对自身的评价和定位,引导了其对于工作的所有言论方向,组织了包含所有批判性评论的言论空间,事后来看其各项工作通常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矶崎新还具备作为编者的资质,他的全部著作都出自个人的“每日随笔”,我们60后是阅读其文章而成长的一代.《建筑的解体》[1]写的是现代建筑,《造物主义论》[2]写的西洋建筑史,《返回历史-日本潮流》是写日本建筑的,均是各自领域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笔者策展的"不可能的建筑"展(2019-2020)在4家位于日本不同地区的美术馆间巡展,观展人群涵盖了科幻、亚文化领域爱好者等非建筑学专业人士。本次展览诞生的契机源自因政治考量而在临建设施工前化为一纸空谈的扎哈·哈迪德中标日本新国立体育馆设计的方案。展览从20世纪初俄罗斯构成主义开始,到朱塞佩·特拉尼、建筑电讯派、矶崎新、丹尼尔·里伯斯金、雷姆·库哈斯等,介绍他们因各种缘故而未能建成的建筑项目。这是一些即便没有实现也对其后的建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项目,应与建成建筑的历史共同纳入讨论,可称之为"另一部建筑史"。仅留存在图纸上的这些未建成建筑非常适合展览,因其不同于通常无法展示原件的建筑展,可以在现场展示最原始的资料。此外,在当代艺术中呈现的未建成项目,也因其思想的自由性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简讯     
《世界建筑》2023,(2):112-113
<正>日本建筑师矶崎新逝世日本著名建筑师、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矶崎新(Arata Isozaki,图1)于2022年12月29日逝世,享年91岁。矶崎新被认为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战后建筑师之一,在他5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设计并建成100余座建筑,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拥有超前的未来主义思想。其代表作包括大分县立图书馆、北九州中央图书馆、群马县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迪斯尼团队大厦、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等;  相似文献   

13.
建成与未建成--矶崎新的中国之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袁烽 《时代建筑》2005,(1):38-45
文章以访谈的形式介绍了矶崎新的建筑理论建筑实践重点是他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和对中国建筑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筑》2005,(5):39-45
伴随着《未建成——矶崎新建筑艺术展》在北京,上海的展开。2004年10月,矶崎新在上海徐汇区高安路成立了他在国外的第4个个人工作室。同时,也是矶崎新在中国的第一个工作室。矶崎新工作室以往的惯例是在每个工地上建立一个监督项目进程和解决现场发生问题的工作站。近年,矶崎新在中国承接项目的城市都拥有这样的小型工作站。如今,面临着项目的拓展和中国城市建筑国际化的竞争,尤其是在上海这样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城市,这种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白"不仅是一种色彩,它在日本文化中具有多重含义。该文通过对日本"白"文化的探究,分别从颜色、空间、时间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当代建筑作品中有关"白"的设计思想,从而了解日本当代建筑艺术中关于"白"的日本特色形成之由来。"白"之于日本当代建筑,是传统审美理念的提炼升华,也是其本土文化在当代建筑上的延续与再生。  相似文献   

16.
根据笔者统计,在路易·康作品全集里一共收录了他的83个作品,以耶鲁大学美术馆为界,成名之前的作品共收录9个,其中建成的有7个,成名之后的高含金量作品收录74个,其中建成24个,未建成的达50个之多,占路易·康作品的大部分。而且这些项目设计周期长,花费了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拿本文研究的胡瓦犹太教堂来说,前后设计周期长达七年,三易其稿,这就使得研究他的未建成作品有了重要意义。本文即是通过分析其重要未建成作品胡瓦犹太教堂,试图解析路易·康建筑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喜马拉雅中心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在中国的作品,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新颖的建筑形式都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矶崎新是读者早巳熟识的日本建筑师。在本刊创办初期的1981年,我们即向读者介绍了矶崎新先生的作品。1988年,矶崎新先生曾偕夫人访问我国。他的筑波中心在本刊组织的评选“80年代世界名建筑”活运中,被中国建筑界同仁评为10个名建筑之一。这一次,矶崎新事务所为支持“矶崎新专号”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大部分篇幅所需的内容。目前在东京的傅克诚博士以及矶  相似文献   

19.
高芳  王纪斌 《山西建筑》2005,31(13):30-31
从新近的几个建成作品或设计方案中,发现矶崎新创作姿态的明显转变,把矶崎新新近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概括为四点,指出这四个特点并非是相互并列的,而是相互交错的。  相似文献   

20.
杨畅 《山西建筑》2012,(30):39-40
通过分析丹下建三,安藤忠雄,矶崎新三位日本建筑师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及创作思想,探讨了日本建筑作品中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延续经验,对中国建筑的理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