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正步入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而承载城市经济的物质载体——土地利用,却与世界城市差距甚远。为提高北京市土地利用的使用效率,使其与城市经济相匹配,本文对纽约和东京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详细剖析,探索世界城市的土地利用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特点,总结演变规律,为北京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了北京城市性质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目标是“把北京建设成节约型城市,保障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北京市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北京市土地、水源、能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努力将北京市建设成节约型城市。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增长迅速的香港,因其相对成熟的土地政策与土地利用机制,打造了张弛有度的城市空间,塑造了公平高效的土地交易环境,完成了工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的经济转型。香港市区不仅以远小于北京的土地面积,容纳了远大于北京的人口密度(香港油尖旺等地人口密度高度集中,达4万人/平方公里之多,而北京市常住  相似文献   

4.
引言 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明确了北京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目标,要求北京坚持节约为先,切实解决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合理用地。《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强调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和方针。为贯彻落实这两个规划,积极推进北京节约型城市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用地观念,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部门决策和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和使用土地,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于2007年初启动了《北京市城市建设节约用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5.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效益三大方面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各区县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度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土地集约利用基本呈现“中心高外围低”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北京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精神,推进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部分城市建设用地的节约用地标准,作为城市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市企业盘活土地资产的几点思考●吴庆玲随着北京市工业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北京城区内的一些工业用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积累工业发展资金,北京市人民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土地转让的政策文件...  相似文献   

8.
《北京规划建设》2006,(5):156-158
为改善城市环境,改变北京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状况,北京市规划院于2003年完成了北京市天然气合理利用规划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天然气洁净、高效、合理利用及配套的输配、调峰设施方案、设施设想及对2020年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以高水平经营城市”,刘淇同志在第十二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城市经营要深入研究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办法,为今后北京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自改革开放以来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度、治理大气环境、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开发、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及在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等城市经营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备受北京市民关注的北京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协法》)出台后,近日,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根据《办法》出台了《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有关规定》,颁布了详细的拆迁补偿计算办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寻找构建"紧缩城市"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各国政府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建设可持续发展型城市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以勒.柯布西耶、简.雅各布斯和希尔曼为代表的学者,站在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紧缩城市”理论,目的在于控制城市的无序增长,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但较高的城市密度使“紧缩城市”无法摆脱以降低居住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弊端。地下空间的利用为北京构建紧缩型城市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可为城市节约更多的土地,创造开阔宜人的居住环境。北京目前正以地铁建设为契机,围绕着地铁站的建设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后奥林匹克北京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维武  姜梅 《新建筑》2010,(4):30-37
试图对北京后奥林匹克公园中日后可能发生的一切进行再阐述,其前提是对奥林匹克城市肌理和景观在中国如何产生的质疑——以一种高速化、图像化、符号化、普遍化、政治化和装饰化的方式,缺乏对城市社会、文化、建筑品质的基本关注。我们希望提出一种全新的"为城市的概念",通过采取渐进的和灵活的方式推动城市化,在此过程中以新的肌理和景观溶解奥林匹克绿地。对突然的建设和破坏的批评在北京城市史上十分平常。我们的策略是让奥林匹克回归到人,通过使用新的肌理逐步溶解它,替换奥林匹克公园的部分片段以激活北京的其他部分。如果这一城市策略能在下一个30年实现,那时北京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都市,并以意识形态的力量影响其他城市。我们试图终结北京奥林匹克这一章,并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考古学中开启新的篇章。我们使用的多种类型转换和景观生成方法,以及渐变的土地策略,都将通过城市案例分析、过程模型、图片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城市内部地价变化的区域规律,以及引起局部地价上涨的原因,采用剔除二阶趋势的普通Kriging方法,结合GIS技术进行栅格运算,对北京市1998-2005年间的土地交易价格数据进行了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研究发现:北京市地价分布与环线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市中心辐射影响明显,尚没有形成独立的次级中心;城市内部地价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功能中心的辐射影响,城市规划和升值预期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改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北京市郊区化过程中,地价变化表现出先外围大幅增长后内部大幅增长的规律,表现出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论土地发展权视角下旧城保护与复兴规划——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湘闽 《城市规划》2007,31(12):66-72
在我国旧城保护与复兴规划广泛开展的过程中,土地权益动态增量的合理再分配是个新课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然而,由于传统土地权利体系中土地发展权概念的缺失,相关土地收益增量直接被个别强势利益群体占有,没有在各方利益群体中实现公平配置,从而引发了旧城规划实施中的利益冲突。同时,缺少土地发展权意识的旧城保护与复兴规划也面临着难以平衡经济投入和协调各方利益的双重困境,亟待探索适应于新形势的可操作途径。本文以北京为例,通过对中外相关规划制度的比较,从土地发展权建立的制度前提和运行方式两个层面探讨了值得我国借鉴的规划经验,并由此提出了以土地发展权为利益平衡杠杆,完善旧城保护与复兴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传统研究认为,轨道交通站点影响下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将呈现"方式经营化、面积大型化、高强度随距离降低",但对旧城区未必尽然。本文在比较北京市中心城区1999年、2006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储备用地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就北京市中心城储备用地的规划调整而言,除土地利用方式经营化外,并未出现其他情形,以微调为主,但仍可分出开发阻力型、公益建设型、原址改造型、旧城保护型和集中拆建型等类型,各自规划调整特征有别。究其原因:(1)北京旧城区轨道交通晚于城市建设,属补偿性建设;(2)历史风貌用地比例大,保护要求高;(3)土地权属复杂,利益主体需要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对新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宏远  樊杰 《城市规划》2007,31(3):20-24
北京将建设新城作为疏解中心城职能和人口压力的重要战略。本文首先分析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及其内在机理,借鉴巴黎和东京都市区当年建设新城的经验与教训,剖析现阶段北京市建设新城将会面临的难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市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建设新城难以起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压力的目的,反而容易使新城成为容纳外来人口继续向北京市迁移的集聚地,进一步造成城市建成区的蔓延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旧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下空间作为潜在而丰富的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北京面临的土地资源、生存环境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与现状,着重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文章在研究了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原则及措施后;并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地下空间利用、地下共同沟、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利用的具体设想,探讨了北京旧城地下空间的开发策略,以期在地下空间开发的契机下寻求古城保护的更好出路.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的特点 ,考虑对其战略地位 ,城市综合防空、防灾能力的要求 ,和其发展对用地规模和容量提出的不断扩大的需求 ,提出了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构想及其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基于土地用途变化情况,分析预测区域未来土地用途的变化趋势.以吉林省大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86年、2000年、2018年Landsat遥感数据,通过对其动态度、转移矩阵的计算,对该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安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草地、耕地以及水域,共占全市总面积的75%,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