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构建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思想和作品都属于渊源久远的结构建筑学。“结构建筑学”一词的涵义远不止于运用某种特殊建筑体系或构造技术:它是建筑艺术的复合领域,其间建筑学、工程学、和美学交相为用,使结构在设计中成为集中的表现因素。尽管结构建筑学包罗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标举的三特质,即firmitas,utilitas,和venustas——英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译成firmness(坚固)、commodity(适用)、和delights(美观)——这种理性建筑艺术也不言而喻结构一旦决定,本身就包含着适用和美观的指望。为在我们自己的时代实现这种指望,一直是我作为建筑师的首要目标。对一位真正的结构建筑师而言,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居建筑造型的塑造者.完美的建筑来自于建筑师渊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结构概念的建筑师,他能巧妙地利用结构的形状和构件的大小来表达自己的风格,也会充分利用力的作用和材料的强度来充实工程设计中的建筑美。建筑师与悬索结构:现代悬索结构的发展是建立在力学原理基础上的。几十年来,不少建筑师对悬索结构的新颖造型风巨大的技术潜力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悬索结构对建筑平面适应性较强,建筑造型起伏多变,素有“曲线美”之称。如美国耶鲁大学的冰球馆,建筑师在发掘结构的艺术潜力上动了脑筋,他以高超的建筑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利…  相似文献   

3.
李金芳 《建筑创作》2002,(11):78-79
在建筑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专业。一项精品建筑的产生,已不仅仅依赖建筑一个专业,而结构、设备、电气专业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结构专业,有些成功的建筑所以吸引人系来自于结构的努力。著名的澳大利亚考克斯建筑集团公司认为:“出色的设计是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完成的。”那么,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如何在创造精品建筑中发挥作用呢?为此我们专程访问了多年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总工程师、现为该院顾问总工程师的程懋堃先生。  相似文献   

4.
建筑结构抗震主动控制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群 《四川建筑》1997,17(3):37-39
1引言国内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是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三个水准作为设计目标。在具体实施上通过对建筑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按二阶段设计步骤实现抗震设计目的。国外的情况基本类似。但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超高层、复杂体型、满足特殊功能要求建筑的大量涌现,上述被动防御式设计在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要求。国内外从50年代起,逐步发展起来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结构控制理论及技术。结构控制开始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及电子、机械等领域,1972年1.T.Yao首先提出在土木工程结构中引入结构控制的概念,它是通过在结构上施加…  相似文献   

5.
顾霄凛 《山西建筑》2007,33(27):81-82
指出钢结构能给建筑提供一个三维可以自由发挥的大空间,介绍了福斯特的作品中对结构美的展现,深入地探讨了“高技派”建筑,指出高技派的建筑是建立在新技术上的真实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6.
从结构建筑学中的“力流”概念入手,分析建筑中结构内部的接受荷载,传递荷载,释放荷载等3个过程,将力流变形分为横向“变形”与竖向“变形”,通过从力流与变形两方面对前人的建筑案例与研究进行分析,探讨了建筑结构对形式和空间的影响。详细结合瑞士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的单墙住宅与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两个案例,强调结构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的配合,运用图解静力学与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横向变形和竖向变形两种方式在建筑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最后罗列不同力流横向与竖向“变形”的典型建筑案例,分类分析其建筑设计过程中原型与变形在结构形态与力流传递上的改变,在此基础上讨论建筑设计中结构与形式交互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利用“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估算已有建筑的可靠指标.这些方法能对结构的可靠性程度给出定量鉴定.  相似文献   

8.
现代结构与新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化构成了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现实。“现代”与“古代”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存性的张力,表明人类生存品质和样式的变化。这种情形的发生有一个社会和思想的结构性基础,这就是所谓“现代结构”。现代结构以及它所导致的生存品质和样式,体现出的现代性原则,是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筑的现代化同社会的现代化一样,代表着一种生存品质和样式,也体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如果我们把建筑的现代化作为“新建筑文化”建构的起点,那么同样也应当首先关注和探究它的“现代结构”,关注这种新文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首先阐明了结构仿生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结构仿生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其中既有我国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广东科学中心“科技航母”,也有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中心、英国伊甸园工程、法国里昂机场高速地铁航站楼、德国斯图加特机场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程实例,最后对结构仿生以及结构与建筑的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对建筑结构可靠度的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为贯彻部领导有关结构设计可靠度问题的批示精神,保证新一轮建筑结构规范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年七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会议”,来自各方面的45位专家出席了会议.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容柏生院士是被邀请参加会议的专家之一,他在会议上作了“对建筑结构可靠度的我见”的发言.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后,我们将其发言稿刊登,相信会起到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informal书中库哈斯和巴尔蒙合作的两个作品为例,阐述informal思想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并引申出对结构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工程师和建筑师间的可能关系以及建筑学的可能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反思,从而完成对informal这种以鼓励原创性为主的思想方式的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12.
袁烽 《时代建筑》2004,(6):60-65
文章针对近年来同济大学建筑师设计作品,分别从“理论研究”、“教学”到“社会实践”的过程;诗意的“工程建造”;对于工程建造过程的关注以及“建成”的设计过程载体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师的文化定位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比利时年轻建筑师事务所的运作状况.通过对B612、V 、Label、MDMA等事务所的建筑理念与实践的分析.作者试图阐明这些事务所的建筑之路往往始于建筑之外。  相似文献   

14.
呈贡新城会议中心建筑功能复杂,结构平面、竖向均不规则;钢结构屋面跨度大,造型独特,部分区域受荷大,是整个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结构计算分析采用了多种软件、模型和计算方法,并进行相互对比、复核,以保证结构主体的安全性。结构设计中积极与建筑师沟通、协商,实现了建筑造型与结构构件完美结合,更好地满足建筑功能和造型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晨 《江苏建筑》2012,(2):80-83
文章主要讨论针对U型玻璃材料特性的建筑设计方法:如何将U型玻璃的"材料性"、安装构造与建筑设计概念,以及空间形态和氛围整合一体化。此外以瑞士温特图尔艺术博物馆扩建项目的设计为例,介绍建筑师如何运用和表现U型玻璃的"材料性"及其独特的形式美学。  相似文献   

16.
如今,金属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皮材料,引领着当下十分流行的表皮发展趋势。编织的表皮作为表皮创作手法之一,受到一些建筑师的喜爱。编织的表皮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语言,在不同建筑师手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EDA的建筑师在参与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大楼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设计时运用到的编织形式的金属表皮,采用铜和锌两种材料,寓意"同心同德",将建筑的表皮与技术美学融为一体,既达到了技术环保的要求,又给建筑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苏国天 《山西建筑》2012,38(1):197-198
针对国内板式桥、梁式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多种桥梁结构进行了介绍,分别阐述了各种桥梁结构的特点、优点及结构组成,指出未来桥梁发展趋势是"更长、更大、更柔",并更加注重桥梁美学及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索膜建筑体系在我国有较快的发展,但在工程设计领域对此了解与认识相对滞后。“找形”是索膜结构设计的一个专用语,它的含意是在特定结构体系中,在已定的支撑边界条件下,通过结构计算分析确定膜面的形状,建筑师的参与是索膜建筑发展的首要条件。“找形”这一概念引入工程设计中,目的是向建筑师介绍索膜结构的几种基本体型,建筑师可以直接利用它,也可以用它的组合构筑符合功能和造型需要的体型。  相似文献   

19.
既有砌体房屋改造大开间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两类既有砌体房屋大开间改造工程--"墙承重改为梁承重"和"形成局部底部框架砖房"的设计,分析了结构计算的内容和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加固补强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计结合自然》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荻 《新建筑》2010,(2):70-72
从麦克哈格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出发,通过对原著文本的解读,并结合实际,从生态美学、实践探索和建筑学的责任三个角度阐述了《设计结合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希望能够为当代中国的建筑学,尤其是建筑的生态设计带来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