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正为特殊应用目的而设计合成新型聚合物花费太多而且耗时,因为要涉及一系列繁杂而又危险的化学反应。因此,当前的发展趋势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共混来开发一种新型材料。共混工艺在聚合物工程与科学领域已引起密切关注,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聚合物共混开发新材料有效而经济,而且这种新材料具有不同于任何一种共混组分的特殊性能。聚合物共混体的性能通常取决于各共混组分、共混工艺条件、共混过程中产生的形态以及共混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的性能与共混组分可变形相的大小及形状密切相关。由于明显的两相形态、分散  相似文献   

2.
黎珂  黄汉雄 《化工学报》2013,64(6):2285-2290
引言对聚合物进行共混是改善其性能的重要方法,多元聚合物共混物结合了多种聚合物的优点,具有更多独特的性能,因此对多元尤其是三元共混物的研究越来越多[1-5]。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形态对其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6-9],因而相形态是共混物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9-12]。  相似文献   

3.
PC/PET共混条件及共混物组成对形态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PC/PET熔融共混体系混炼条件对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研究范围内最佳混炼条件,深入研究了该条件下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和热性能,得到了性能优良的聚合物合金。与断面形态相结合讨论了共混物的性能与共混物中两相连续程度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聚合物共混体系/黏土纳米复合材料内部多相结构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共混聚合物基体对黏土的分散形态以及黏土对不相容共混基体相结构的影响两方面总结了多相形态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相形态改善、反转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陈云  盛京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3,20(3):130-134,184
借鉴多组分聚合物相分离的动力学方程,对共混过程的外界流场进行简化并推导了动力学方程。应用形态模拟的CDS算法,对推导的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给出了两相聚合物在简化的流场(正交剪切场)的作用下的相形态的演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混过程的主要形态演化特征,同时指出了提高模拟精度的途径。本文为多相聚合物共混过程的形态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聚丙烯共混改性机理、共混体系结构形态对PP共混物性能的影响以及橡胶类聚合物对PP增韧改性原理和PP合金材料机理。  相似文献   

7.
深入了解聚合物共混物和合金的流变性能,对控制聚合物的形态和优化加工条件是很重要的。聚合物共混在熔化状态通常会生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这可能是由不同聚合物的低混合熵引起的一种现象。研究人员刘具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物和聚苯乙烯/聚丙烯共混物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试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聚硅氧烷改性苯丙乳液—I共混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乳液的共混改性可以得到一些独特的性能,改性的效果取决于共混聚合物的相容性及其形态结构,也取决于共混乳液的稳定性。本文研究了聚硅氧烷改性苯丙乳液的稳定性,聚硅氧烷改性橡胶膜的形态结构、两相间相容性,及其对改性橡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ESCA和SEM结果表明改性橡胶膜中存在明显的相分离,聚硅氧烷在膜的表面富集;通过技枝共聚使苯丙乳液粒子中含有部分聚硅氧烷,或聚硅氧烷乳液粒子中含有部分苯丙共聚物,两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同轴圆柱环隙流动简化为平面运动流动,在单胞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振动力场作用下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能耗速率和能量比的计算公式。从而可以基于能量比模型的概念对影响共混体系相形态的因素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聚合物加工过程中引入振动力场为共混体系相形态控制提供了更为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王克俭  益小苏  周持兴 《塑料》2002,31(6):44-50
介绍了振动共混转矩流变仪.该仪器既可以进行稳态共混研究,也可以进行振动共混对聚合物流变性能或者物理过程(如相态和结晶及熔融)影响的研究.所建立的流变模型可以分析聚合物共混物熔体粘度相对高低;应用Lee等分析稳态共混过程共混物相形态演变的方法基本适应振动共混过程,但必须注意振动流场的特点;振动共混过程可以影响制备10/90 UHMWPE/PP结晶的晶体类型和熔融行为.  相似文献   

11.
对近几年国外对几种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与热致液晶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研究情况作了综述。详细了这些共混体系的流变性、形态及力学性能。对这些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作了探讨说明。从这些体系的性能可以看出,少量的热致液晶聚合物可以作高性能热塑性塑料的加工助剂。  相似文献   

12.
张剑锋 《国外塑料》1996,14(3):46-53
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物中对界面张力、相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张剑锋译卢秀萍校本文研究了四种聚合物共混体系(PE/PS、PE/PA—6、PS/PA—6及PS/PET)的界面张力、相形态及相畴增加。通常较高的界面张力与粗化的相形态及快速的相连接相对应。这些双...  相似文献   

13.
任华  张勇 《中国塑料》2001,15(11):6-9
选用适当的ABS对PBT进行改性,不加增容剂也能得到性能较好的共混物,但该共混物的性能对加工条件依赖程度较大,且加工窗口较窄,用含环氧官能团的一类聚合物对PBT/ABS共混体系进行反应增容后的有效地改善PBT的性能,使共混体系相分散好,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稳定,加工窗口变宽,有利于得到性能稳定的共混物。  相似文献   

14.
从离子交联的磺化乙丙橡胶制备热塑性互穿网络聚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洪泉 《弹性体》1992,2(1):6-11
研究了离子交联的磺化乙丙胶(简称离聚体)与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或离子交联的磺化丁基胶共混物的熔融行为、力学性能与组成的关系以及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具有离子微区的上述弹性体与含有结晶微区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生成热塑性互穿网络聚合物,在抗张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参与共混的结晶聚合物的熔点随离聚体含量增加而下降,而在形态结构上则呈现交叉连续相,共混物呈现热塑性弹性体行为或增韧塑料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流场下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分散相形态及演变研究进展,并指出这是获得性能优异共混材料的关键。在流场下,不相容共混物分散相尺寸由破碎和凝聚等动力学过程决定。鉴于模型的理想化,早期研究主要针对牛顿流体,且分散相的变形、破碎和凝聚等理论均发源于此。对于聚合物共混物,其在本质上与牛顿流体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独特黏弹性质却是影响其相形态的重要因素。最后,对一些预测分散相尺寸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总结,并重点讨论了分散相浓度、聚合物弹性、增容和填料等因素对流场下分散相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共混的相容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志素 《塑料开发》1999,25(3):1205-1212
本文从聚合物共混的相容性及相图,非相容性共混相的界面层及分散相的粒子直径方面简述聚合物共混相化的基础技术。  相似文献   

17.
层状分散形态的聚合物共混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聚合物共混物层状分散形态的特征、形成、功能性及具有层状分散形态聚合物共混物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8.
《塑料》2015,(4)
综述了超临界CO2制备聚合物及其共混物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超临界CO2降低单一聚合物和聚合物共混物的黏度、改变聚合物共混物相行为及其他性能的应用。超临界CO2降低聚合物熔体黏度可以使聚合物的成型温度降低,提高其加工性。在聚合物共混物中引入超临界CO2,能改变聚合物共混物微观相形态,分散相尺寸减小,进而达到改变其他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国内外聚苯乙烯与尼龙6共混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共混物的相容性、相形态、结晶性能和流变性能。重点介绍了增容剂对聚苯乙烯与尼龙6共混的增容作用和共混物相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PVC/PE共混体系相态形貌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一种研究聚合物共混物相态结构形貌的新方法——近θ溶剂显示法。用 PVC 的近θ溶剂处理 PVC、LDPE 共混薄膜,使 PVC 相由透明转变成不透明,LDPE 相仍保持透明,明显地提高了两相的反差。此时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非常清晰的相态结构。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不同 PVC/LDPE 配比时的共混物相态形OQL 的变化及其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