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彦  潘利 《毛纺科技》2005,(1):41-43
运用生产过程中长短腿留下来的批尾纱进行样品制作及产品的创新设计,对日积月累形成的大量库存纱优先进行考虑,对它们加以有效的选用,使它们变成对生产有用的东西,避免造成浪费.文章具体介绍了几种批尾纱的使用实例,并设计了包袱样,同时提出了在选用批尾纱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彦  潘利 《新纺织》2005,(2):58-60
运用生产过程中长短腿留下来的批尾纱进行样品制作及产品的创新设计,对日积月累形成的大量库存纱优先进行考虑,对它们加以有效的选用,使它们变成对生产有用的东西,避免造成浪费。文章具体介绍了几种批尾纱的使用实例,并设计了包袱样,同时提出了在选用批尾纱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一风  张慧 《毛纺科技》2006,(10):38-40
文章针对精梳毛纺织品设计中的原料选择、染色方法、纺织、染整工艺制定及批尾纱管理等传统理念,按照节约的原则,认为应该打破常规观念,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的前提下,实施有关节约的措施.尤其在占有主导地位的毛纺织品设计中更应重视这项工作,并以此提出了设计人员应敢于创新、树立节约思想;选用原料、制定工艺要力求以节约为基本原则;技术管理加入节约考核内容等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去除非集落纱管纱的尾纱,提高托盘式自络CBF生头效率和整机生产效率,在不改变细纱机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一体式摩擦条除尾纱小车装置。通过非集落纱用户使用除尾纱小车前后的对比发现,管纱尾纱长度控制在2cm以下,除尾率超过99%,生头效率提高6%~14%,整机生产效率提高3%~7%,为用户带来较大经济效益。除尾纱小车使用方便,依靠锭子高速转动带动并铰断尾纱,且不影响细纱机纺纱性能,为非集落纱用户缩短管纱尾纱,提高托盘式自络效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正No where和Now here是两款可以进行"人衣交互"的小礼服名字,它们的设计师Ying gao从Paul Virilio的文章《消逝的美学》里获得灵感的,来尝试着给漫不经心扫过一切事物的人一点惊喜。Ying gao在衣服上使用可以发光的硬纱材料,并嵌入视觉跟踪器,当你把目光停留在衣服上时,会发现它上面的亮光在缓缓移动;若是一扫而过,那它对你来说就是一件有设计感的衣服而已。设计师以此举,成功地"点亮"了观众的目光。设计师通过它传达给人们:不要让自己的眼睛望向虚空或者呆滞麻木,相  相似文献   

6.
寇纪川 《纺织器材》1993,20(2):61-61
气流纺纱机目前全国大约有50万头左右.气流纺纱机上使用的筒管,一种是不留尾纱的筒管,其结构比较简单,国内生产和使用的比较普遍.另一种是配合无梭织机使用的留尾纱气流纺管,结构比较复杂.这种筒管目前国内很少生产,常见的为随气流纺纱机进口的捷克产“PACO”标记的筒管. 留尾纱气流纺管的结构比较复杂之处在于有四个挂纱用的尖角,每个尖角与筒管外圆的法向成15°夹角(见图1).这就给模具设计制造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7.
毛纺织行业的H191卷纬机制成的纤纱,头端和尾端都有近1米长的纱头和纱尾,需要有专人拉掉。这样不仅浪费了劳动力,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毛纱。 上毛六厂织造车间的工人群众,针对上述问题,对H191卷纬机进行了改进,加装了一套消除纱头、尾装置,并在使用中不断加以完善,现已全面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装置主要应用两套凸轮连杆机构,不对原有机件作大的变动。消除纱尾的方式是:通  相似文献   

8.
国外信息     
国外信息日本最近公开一批织造机械专利1.各种合纤纱的接头方法村田公司(公开专利号H7—102432)(1995.4.18)使用这种接头方法,可使合纤纱的两个纱尾在喷头内完美地捻接好,而不会从喷头内滑出。2.折边装置的调位器Imamura公司(公开专利...  相似文献   

9.
我厂采用SG193型立式卷纬机生产纬纱(纡子)在生产过程中纡子生头尾纱长度过长,严重影响织造的纬向断头及织造效率。我厂目前使用的自制割尾纱器基本解决了挡车工操作不方便,定位准确性差,尾纱割不清,割纱过程中对纡管损坏严重等问题,并控制尾纱长度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见图1)。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细纱车间成纱质量和生产效率,分析纱尾、回丝对管纱的不利影响和形成因素,根据细纱实际运转要求设计自走式纱尾、回丝和锭孔清洁装置,介绍其结构及使用方法。指出:回丝和纬纱过多会导致管纱成型不良、生产效率不高;无须外接电源的自走式纱尾、回丝和锭孔清洁装置安装使用方便,能有效处理长纱尾,减少回丝形成的跳管问题,显著改善成纱捻度CV值和强力CV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