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1924年春吴淞新校区的工科和医科校舍全部落成,教育部于1924年5月20日批准学校改为大学,由此5月20日被定为建校纪念日.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在此,我们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遍布海内外的20余万校友、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和全体师生员工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 从2005年3月正式启动百年校庆筹备工作,历时近两年,在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修史建馆、出版宣传、庆典大会、学术论坛以及资金募集等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信息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公告(第二号)2006-3-28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1924年春吴淞新校区的工科和医科校舍全部落成,教育部于1924年5月20日批准学校改为大学,由此5月20日被定为建校纪念日。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在此,我们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遍布海内外的20余万校友、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和全体师生员工公告如下:1.学校将本着“隆重热烈、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办出特色”的原则,总结百年精神文脉,挖掘百年历史积淀,继承百年优良传…  相似文献   

4.
同心同德同舟楫, 济人济事济天下! 天高云淡,丹桂飘香。我们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遍布海内外的20余万校友、各界人士和朋友郑重宣告: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热诚期待各界宾朋和校友,届时与同济全体师生员工,共襄盛举! 百年同济,百年辉煌。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在上海创办“同济德文医学堂”;1923年,学校更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学校发展为“国立同济大学”,乃树一里程碑。1937年抗战爆发,八年之中,六次迁校,千山万水,弦诵不绝,又谱写了文化抗战的诗篇。至新中国成立,同济已发展成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海内外声誉卓著。1952年院系调整,成为其时国内土木、建筑学科最为强盛的大学。改革开放伊始,学校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对德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多学科并进的建设局面 1990  相似文献   

5.
《结构工程师》2005,21(6):I0001-I0002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天高云淡,丹桂飘香。我们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遍布海内外的20余万校友、各界人士和朋友郑重宣告: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热诚期待各界宾朋和校友,届时与同济全体师生员工,共襄盛举!百年同济,百年辉煌。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在上海创办“同济德文医学堂”;1923年,学校更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学校发展为“国立同济大学”,乃树一里程碑。1937年抗战爆发,八年之中,六次迁校,千山万水,弦诵不绝,又谱写了文化抗战的诗篇。至新中国成立,同济已发展成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海内外声誉卓著。1952年院系调整,成为其时国内土木、建筑学科最为强盛的大学。改革开放伊始,学校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对德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多学科并进的建设局面。20世纪90  相似文献   

6.
《景观设计》2007,(F04):50-51
为庆祝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于2007年5月21日在同济大学文远楼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会上邀请了同济大学的老校友、国内景观界精英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报告会由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刘滨谊教授主持.此次报告会吸引了众多师生,会场内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7.
一本选集 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阿尔托这位芬兰建筑大师在开拓人文建筑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阿尔托诞辰100周年格外引人注目。作为阿尔托百年华诞献礼,阿尔托生前撰写的重要文章以及讲演稿被翻译成了英文。其它国家的人终于可以首次对大师建筑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个性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8.
孙亮 《广州建筑》2007,35(5):8-12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历史发展特点及高等教育历程并结合同济大学自身历史,将同济大学1907至2007年的百年历程划分为1949年前,1949年到1976年,1976年至2007年三个阶段进行研究,探究同济校园建筑的发展过程,从而为大学校园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时代建筑》2007,(3):152-153
百年同济 百年同济,百年辉煌。2007年,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它是过去的结尾,它是未来的开端.它是我们这些躬逢盛典的同济人承前启后的节点。  相似文献   

10.
《景观设计》2007,(4):4-4
“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享有盛誉的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同济大学在历经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沧桑和发展后。于2007年5月20日迎来了建校100周年庆典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和乔石、朱镕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同济创意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明 《建筑创作》2009,(12):42-43
项目简介 本项目位于同济科技园内,由原12层的绣品厂厂房改扩建而成,包括空中院落在内的顶部3层将成为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总部所在地。改造强调立面构成的逻辑性.以编织效果完成视觉的丰富度.突出密集嘈杂环境中的简洁生成。  相似文献   

12.
10多年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国际教学合作蓬勃发展,联合设计成为专业教学的一大特色。联合设计从最开始的暑期班客校师生来访,发展到今天多种形式并重,涵盖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学的整个过程。联合设计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为全面国际合作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吴杰 《世界建筑》2005,(5):106-110
建筑师:顾屹,闻一峰,高宇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设地点:上海市同济大学建筑面积:22225m2设计/竣工时间:2002年12月/2004年1月结构形式:砖混、框架(老)+钢结构(新)外墙材料:玻璃幕墙,外墙涂料工程造价:3418万元人民币摄影师:张嗣烨同济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主入口的轴线对景之上,以图书馆主楼为背景的毛主席像,成为一批批同济人对母校的回忆。可以说,图书馆属于同济校园内的历史性建筑,而被路易斯·康称为“智慧的礼品”的图书馆,其作为知识殿堂的意义对于同济大学的学子们更为重要。建于1960年代中期的图书馆,历经1980年代中扩建,…  相似文献   

14.
CONEXPO—CON/AGG展是美国工程建设机械行业所创造的辉煌业绩的生动写照.也是整个行业历史的缩影和未来发展的镜子。  相似文献   

15.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是泰康保险集团开发新建的第一家医院.本项目坐落于武汉市,服务地区,辐射全国,面向全球.医院将建设成为以"多层次医疗服务"为主体的综合化、多样化、服务型院区,拟包含:为大众服务的综合医疗区、为高端人群服务的国际医疗区、教育培训区、商业配套区等功能设施.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是泰康医险结合大健康体系中的关键一步.医院将采用"综合医院+专科中心集群"的模式,建设成为三级综合医院标准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新型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16.
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个世纪的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移山  王建国 《规划师》2002,18(2):88-90
  相似文献   

17.
《世界建筑》2003,(9):i0001-i0004
成立于1958年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内目前设计门类最全、综合专业设计能力最强的咨询设计单位之一。持有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市政、桥梁、公路、岩土、地质、风景园林、环境污染防治等多项设计资质及国家计委颁发的工程咨询证书。  相似文献   

18.
张斌  周蔚 《世界建筑》2005,(5):100-105
C楼作为学院主楼的扩建,主要用于科研和研究生教学,用地局促,西侧紧临学院主楼,北侧紧靠校园围墙,我们将这栋新楼的显现理解为对这一校园边角沉默基地的“陷匿”潜力的揭示,谋略重新确立它与校园、主楼及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3):114-120
明代卫所军户制度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以往的研究多限于制度史或军事史的角度。如果要了解明朝为何对其疆域采取二元管理体制、卫所军户制度虽百弊丛生却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不仅要从明朝开国立制的角度着眼,还要从社会的各个侧面加以分析。明清以来大量民间文献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卫所军户制度的信息,表明社会史视角的审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重视实验教学的理性学科传统,与当前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趋势,提出新时代背景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的新思路。新成立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不同于早期数字时代围绕尖端设备采购与服务的建设1.0模式,而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内容建设"为工作中心,以数字化的虚拟仿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构筑起一系列的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即2.0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