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南方红壤区重要的水土流失区——赣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选取区划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将赣江流域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分区,分别为赣北平原湖泊区、赣中河谷盆地区、赣西山地丘陵区和赣南山地丘陵区;指出影响流域水土保持区划的关键因子是地形、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论述了各个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经验、模式和发展方法,研究结果对赣江流域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驻马店市辖8县1区,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西部为浅山丘陵区,东部为淮北平原岗地区。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3 668 km~2,经过多年连续治理,截至目前,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8 km~2,累计治理小流域68条,封禁治理保有面积226 km~2。老乐山小流域2016年顺利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评审验收,嵖岈山温泉小镇2012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驻马店市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仓  程冬兵 《人民长江》2020,51(1):120-123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经过30多年治理与实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老问题和新要求的双重挑战,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扎实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安澜、绿色、和谐、美丽长江,在系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同时针对老问题和新要求,提出了几条建议和展望:系统开展全流域"硬骨头"摸排工作,针对性启动专项技术攻关研究,弄清全流域及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率,以及研究长江流域"减量、降级、增效"新时代水土保持目标与对策。以期为指导未来一段时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民珠江》2011,(2):63-65
"十一五"期间,珠江委的水土保持工作紧紧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争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流域典范"的治水理念,以监督管理为重点,推进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珠江上游水土流失、石漠化综合治理不断加快。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成功探索出石灰岩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抢救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贺江流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提出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目标,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出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治理项目。以期实现全面预防保护,有效制止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对水土流失治理水沙效应的研究,文章根据大凌河流域来水来沙特点和径流、降水等数据资料,对降水、输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运用距平累计法与Mann-Kendall秩相关法进行分析,然后对不同时段的输沙衰减量及其所占比重运用降水-输沙双累计曲线和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法进行定量的计算。研究表明:在多年平均变化中大凌河流域输沙量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水土流失治理和降水量变化是引起河流泥沙衰减的主要因素,不同时段的水土保持措施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每年的7、8月份为水土保持措施影响大凌河流域输沙量最为显著的时段。文中研究成果可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以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解决目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流失矛盾,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是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 解决该流域水土保持投入不足 , 提高全流域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意识的需要。依据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形态、相关群体利益关系和防治对策的不同,提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构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继芳 《广西水利水电》2021,(1):108-110,114
分析了新疆车尔臣河流域水土保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水土流失的成因.针对流域内水力、风力侵蚀以及土壤盐碱化严重等情况,提出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因地制宜地配制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云江水库流域开展特定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查清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类型、强度、空间分布状况及发展趋势,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为水库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为水库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阜新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选取阜新区老二色流域进行多年实地生态监测,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将样方调查法、环刀浸水法等多种方法有效结合,对老二色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到如下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老二色小流域植物覆盖度从34.5%增加到39.75%,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现象、不合理利用土地现象得到改善;黑土地产量逐渐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相应提高,生态治理工作全部收益达到2936.1万元;整个老二色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被有效控制,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水利水电快报》2007,28(23):9-9
2007年11月13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我国首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公报》主要发布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水土保持重要事件等内容,今后将每5 a发布一次。该《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3.1万km2,占总面积的30%。截至目前,全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4万km2,其中,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包括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赣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km2;在流域10个省(直辖市)41个县(市、区)实施的水土保…  相似文献   

12.
白露  杨恒  宋艳 《山东水利》2023,(4):31-32+35
山东海河流域涉及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文章基于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在调查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土流失多领域综合治理措施、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管、优化监测站点布局、现代化升级改造现有监测网络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水土流失问题是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新中国成立70 a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小流域治理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和推进,重点治理不断壮大,基础科研成果丰硕,法规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km2,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超过20万个,3.87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3.88万起,对22.35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面对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新要求,需要重点做好3方面的工作:保持持续高压强监管,全方位做好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管理控制增量;做好顶层设计补短板,强化严重水土流失区域重点治理减存量;建设智慧水保重监测,为维护流域优良生态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目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严重,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仍然滞后,人为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为此,海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要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创新防治理念和思路,通过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袁家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采取谷坊、坡改梯田、封育治理、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耕作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同时阐述了小流域治理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辽西半干旱地区流域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流域内各种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因此对地表的扰动和破坏引起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频繁发生。为有效控制流域内开发建设项目引起的水土流失和监督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从2003年起,海委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协调和监督职能,协同地方水土保持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海河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如“河北省京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和“北京市31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等,使一些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得到有效实施。2005年6月,海委组织召开了海河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相似文献   

17.
郝家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通过对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坡耕地、沟壑等采取综合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即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做到根治水土流失危害,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基本良性循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状况,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以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和复合式生物稳定技术为主的河道生态护坡技术。选择将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法两者有效结合的方法,针对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效益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到如下结论:水生植物面积、治理面积、林地面积是整个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体系的关键点;整个大凌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被有效控制,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层次分析法和Topsis法两者有效结合是科学可行的,适用于各个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效益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监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遥感技术对流域或区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是实现流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效益全面准确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报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决策部门掌握主要监测区内水土流失分布、面积与流失量的逐年变化情况、植被结构变化情况等,水土保持生物、耕作、工程措施的总体效益的演变情况及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监测最终对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强度,水土流失造成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其效益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告.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实施20 a来,累计超过9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四大片”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自然的变迁、人为活动的影响,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中国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1988年,国务院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开始实施。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熊铁介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水土保持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面向水土流失重灾区重点突破,积极推进;坚持突出治水,以坡耕地治理和坡面水系为重点,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突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20 a的探索实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积累了具有流域特色的、丰富的成功经验。据统计,20 a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覆盖了长江上中游的10个省(市)195个县(市、区),共实施了7期工程,开展了5 000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以5 000 km2的速度推进,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