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目针对国家速滑馆世界最大索网屋面、高工艺曲面玻璃幕墙系统、1.2万m2超大冰面展开研究,构建了一套绿色、安全、高效的建造技术体系,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提高了我国大型建筑工程绿色化、装配化、智能化建造水平,为国家速滑馆等大型体育场馆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下首届奥运会,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在奥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智能建造,打造绿色品质奥运工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文章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速滑馆、北京冬奥村(一场、一馆、一村)为典型工程案例,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工程所面临的建造难题以及实现工程高效高精度建造的关键技术,为同类高难度、高标准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建立了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模型,并以4幢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各异的建筑作为算例进行推演。计算结果表明,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量占到建筑结构全寿命周期总量的40%~50%,其中建材生产是主要排放源。在不同的结构形式之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排放量大大高出钢结构。针对以上结论,对结构的建造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以逐步实现"绿色建造"。  相似文献   

4.
智能建筑技术在绿色建造工程中的应用与优化是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建筑技术通过集成各种先进技术,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在绿色建造工程中,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同时为居住者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为实现智能建筑技术在绿色建造工程中的优化应用,需要从设计、施工、运行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推动智能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确定建筑物建造过程碳排放的计算边界入手,将建筑建造过程碳排放分解为基础工程、结构工程、装修工程、安装工程、场内运输和施工临设等六个部分,利用《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中的机械台班消耗量和《全国统一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中的单位机械台班能源消耗量等基础数据,提出了建筑物建造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以北京某工程为例,介绍了建造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家速滑馆屋面索网拉索偏差要求高的特点,从误差源分析、耳板偏差限值研究、索长可调设计、拉索下料精度控制和索长实测调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国家速滑馆屋面索网容差配合设计与施工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国家速滑馆工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家速滑馆屋盖为大跨度马鞍形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支撑于周圈钢环桁架上,并在环桁架外侧设置幕墙拉索。针对国家速滑馆屋盖跨度大、拉索数量多、规格和内力大、承重索和稳定索采用双索等技术难题,从安装方法选择、施工仿真分析、容差配合设计与施工、提升和张拉技术和施工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国家速滑馆屋面索网结构施工成套关键技术,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家速滑馆屋盖为大跨度马鞍形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工期紧、任务重,安装方案选择难度大,从国内外类似工程安装方法统计、安装方案优缺点比较、外围幕墙影响分析和支座水平约束对结构张拉成形影响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国家速滑馆索网结构的总体安装方案,期望为今后类似的工程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杜明坎 《建筑施工》2024,(4):476-479+484
为深入研究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与绿色施工的关系,引导绿色施工向低碳方向转变,以现有文献和工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绿色施工的时代内涵,并结合我国碳排放战略决策,从碳排放视角分析了我国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体系,阐述了我国现行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在评价标准中增加碳排放要素,研究建立了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施工评价框架体系,明确了碳排量计算公式、评价指标和评分规则,并在工程中应用验证,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建造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既有历史建筑鉴定分析设计,针对现场加固修缮施工工艺进行研究。提出了对既有砖混结构中砖墙、砖基础、密肋楼板、局部结构梁柱等构件加固的新工艺方法,并通过在工程的应用,实现了对既有历史建筑的绿色快速改造,有效减少生产建造过程中碳排放。由此,总结形成了一套针对此类历史建筑改造修缮有针对性的可实施的技术方案。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值得在后继相关类似工程修缮与更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选取湖北省恩施市某绿色建筑为例,对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建筑物使用和建材生产阶段,其中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占比达80%以上,而建筑建造阶段及拆除阶段碳排放较少。同时,由于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折算后的建筑单位面积年碳排放量,均低于恩施同期设计建造建筑的年单位面积排放水平,节能减排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研究了杭州低碳科技馆在建材生产、建材运输、施工建造、运营使用以及拆除废弃阶段的能耗与碳排放,并分析其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对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建筑领域碳排放计算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本文建立了基于施工图的建筑物建造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以施工文件相关数据为计算依据,由于施工图文件数据比较吻合实际情况,故这种方法可以较精确地计算建筑建造阶段碳排放量。利用该计算方法,对深圳市某混凝土结构的值班室建造阶段的碳排放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在建造阶段总排放量中占主要部分,据此提出了建筑物建造阶段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介绍江苏省建筑施工技术近年来在地基基础与深基坑、混凝土主体结构、钢结构与预应力、装饰装修与幕墙、超高层与大型场馆建筑、预制装配式结构、信息化与智能建造、绿色施工、工程创优与城市更新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部分创新成果,并对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在明确绿色建造理念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绿色材料选用、新型模架技术、装配式结构设计、结构与保温一体化设计、剪力墙结构优化、BIM技术等方面出发,分析了绿色建造理念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要点,有利于加快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绿色发展,将绿色建造技术融入土木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陈嘉雯  邱栋  张新  苏火金  司凯 《福建建筑》2023,(2):39-44+77
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究绿色建筑的实际减碳效果,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绿色建筑减碳技术体系,并运用碳排放因子法,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念,构建了绿色建筑碳减排量核算模型。最后,引用某二星级绿色公共建筑,对碳减排量核算模型进行应用,对绿色建筑的减碳能力进行量化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从核算结果来看,该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的减碳效果最好,其次分别是拆除阶段、材料运输阶段、材料生产阶段和建造阶段。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城市工程施工中的碳排放减少策略与实践,在明确影响工程施工碳排放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从材料采购、构件生产、运输控制、节能技术、节材技术、保护绿地、人员管理等方面出发,分析了行之有效的碳排放减少措施,有利于提高城市工程整体绿色节能水平,全面实践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理念,实现更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国家速滑馆屋盖和幕墙主体结构创新应用了索结构,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比,索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与其相连接的围护结构、机电系统、装饰构件均应考虑索结构的形变量,以保证各系统的正常使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屋面工程、玻璃幕墙工程、机电系统与装饰膜结构与柔性索网的协同工作机制,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时新 《建筑》2021,(3):F0003-F0003
由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施工总承包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在历经“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制天幕”“丝带挥舞”和“最快的冰”等重要建设阶段后,1月21日,滑冰赛道的首次制冰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冰丝带”正式具备了迎接测试赛的条件。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砌体结构工程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后期展望进行了阐述,以现代砌体结构的发展为重点,结合材料、工艺、工程应用等内容,对我国现代砌体的施工建造技术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描述;同时结合当前节能环保和建设绿色建筑的需要,对砌体工程建造技术的后期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