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上海市虹口区近年来新建面积最大的1块公园绿地,彩虹湾公园是面向社区的科普型海绵城市绿地。项目结合周边场地特征进行设计定位,采用综合技术措施(人工湿塘、下沉式雨水花园、水体生态修复、地形设计、透水铺装、立体绿化等),实现低影响开发的效益,体现现代节约型绿地的特征,可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规划案例出发,探讨了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海绵校园规划建设。该项目将径流总量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分别对景观水体、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生态树池、路边生态滞留区、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与透水混凝土进行规划分析。结果显示:该新校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达到了海绵校园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3.
西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市雨水控制利用的现状和制约海绵城市建设难题的分析,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相关的技术措施,对西安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探讨,重点介绍绿色屋顶、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在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的条件,并通过实例分析了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海南省三亚市某旧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该项目在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埋地式蓄水池等技术措施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面积占总屋顶面积比率、透水铺装率等均满足海绵城市控制指标。这些措施对依据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进行景观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设施通过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的作用,可减少雨水外排量,缓解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城市次干道利用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措施进行了阐述,经复核证明该措施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2015年初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根据《指南》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有关要求,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主要目标是对径流的控制和适度资源化利用,主要措施包括:透水铺装、下沉(下凹)绿地、屋顶绿化、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槽、  相似文献   

7.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探讨了变电站雨水控制利用的制度保障措施、技术体系,综合运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蓄水池及其他LID雨水设施,从源头采取分散式措施削减径流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及减少径流污染;提出了适用于变电站雨水控制利用的评价指标,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总体控制目标,采用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变电站低影响开发进行了设计及评价,为变电站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19,(7):32-33
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是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工程实例从生态树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方面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提升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海绵城市理念及在城市道路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国内城市道路工程应用中的成功案例,针对具体城市道路工程进行了海绵城市雨水系统设计,具体措施为透水性沥青路面、人行道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对城市道路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是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天津中新生态城某地块建筑小区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设计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整体思路。本项目为新建小区,以规划目标为导向,从项目竖向条件、下垫面状况及排水系统进行分析,选取了适合本项目情况的低影响开发措施,通过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不同措施的选用,实现了年径流总量、面源污染控制、雨水回用等指标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实验小学翔安校区项目,依照"海绵城市"理念,根据《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技术措施,满足规划设计条件中的指标要求,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基此,文章主要从"路面铺装、绿化、屋面、雨水少数民族接"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厦门信息产业园为例,文章论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绿化屋面、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卵石沟、景观水系、雨水花园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MM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组合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基础设施(GI)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雨洪调蓄功能。阐述了国内多集中研究单项GI的雨洪调蓄能力,对GI组合的雨洪调蓄能力仍待深入研究。采用SWMM水文模型,对场地尺度的三种GI组合雨洪调蓄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表明,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组合对场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削减效果最佳;GI组合的雨洪调蓄效果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现减弱趋势。提出了在相同绿地条件下,提高GI组合的丰富度,有助于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雨洪调蓄功能,促进新型园林绿地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于冰冰 《建筑施工》2021,43(8):1608-1609
介绍了下沉式绿地、海绵城市的概念,并结合某具体项目的实际建设需要,提出创新方案,对下沉式绿地的造型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将绿地建设为带有雨水收集作用的城市森林、城市湿地,使其总体布局契合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建设理念.结合下沉式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下沉式绿地的实践价值,对环境保护、景观品质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控制效果,基于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原理,探究海绵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控制技术。首先,分析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汇流与转输过程,确立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其次,厘清分流制与合流制径流污染物总量计算参数,阐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污染物控制机理;最后,分别阐明透水人行道铺装、下沉式绿化带、生物滞留、雨水弃流等道路径流控制的工程技术,为制定海绵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国家提倡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在工矿企业设计中也应当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收集了雨水,并进行再利用。  相似文献   

17.
王晶懋  齐佳乐  韩都  罗宜帆 《风景园林》2022,29(12):100-105
小尺度绿地在城市绿地中分布广、数量多,在全球应对碳排放问题的大背景下对于达成“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既有城市小尺度绿地低碳设计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与流程,以景观碳排放和碳汇为切入点,对景观材料生产、景观建造、景观日常使用和景观维护管理全过程进行分析,将小尺度绿地在景观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碳排放和碳汇过程进行量化计算比较,认为景观营建中要侧重高固碳地被植物模式的选取和低碳材料的运用,筛选出6种乡土高固碳地被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可用于小尺度绿地增加碳汇,减少景观维护管理中的碳排放。提出改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的设计及营建方法,总结针对城市小尺度绿地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性策略,为绿色碳汇网络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校园内涝、水污染问题对校园环境的破坏不断增加,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校园建筑设计中被提上议程。该文从校园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四个方面入手,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在微观层次的表达。基于《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通过海绵设施分布图、场地竖向及径流路径设计图、汇水分区图等施工图纸设计,计算得出下沉式绿地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使其满足宜昌市海绵城市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云南省曲靖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曲靖将规划范围内实施海绵公园、水系岸线、防涝系统、排水系统等方面的70多个项目,建设大量城市公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湖泊、水库、河道生态缓冲带、污水管网、雨水管网、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研发生产的透水混凝土已在国家级重点工程麒麟水上机场步行慢道、马龙沿河景观绿化工程游道、珠江源房车露营地入口道路、马龙大凹新村人行道、富源玉顺湖湿地公园等项目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改进方案设想1.改进想法的来源目前的海绵城市实施措施中,主要以路面透水铺装为主,包括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和人行道的透水砖铺设,劲量使雨水能够下渗进土壤中去,实现就地解决,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也是通过土壤存水和积蓄的方式分担市区内的雨水量。这种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效果会比较显著,但对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城市,由于其常年降雨的原因,地下水位较高而且降雨频繁,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半饱和状态,渗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