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平  龙玉婷 《福建建设科技》2022,(1):101-102,106
本文将通过设计实例分析,提出一种基于BIM技术客家古建筑3D建模,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获取模型三维点云数据,实现客家古建筑模型重建方法,从而解决传统客家古建筑模型重建精细度低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模型重建精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能够解决传统客家古建筑模型重建精细度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关注的课题,传统的二维平面图无法精细管理至构件,三维模型能够从空间上立体展示古建筑的结构,为古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故宫斋宫为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的方法进行精细建模,结合古建保护业务,对三维模型数据中每个构件及其检查项进行编码,能够在古建筑的检查中做到不丢漏,为后期制定防护保养措施提供依据。本文为三维模型数据在古建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既有古建筑形体复杂,图纸资料不全,参数化建模难度大。基于此,综合应用BIM、三维激光扫描、航拍倾斜测量等技术采集古建筑数字化模型,并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融合技术,形成了既有古建筑物精细建模的方法。通过在上海玉佛禅寺改扩建工程项目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可快速地建立既有古建筑的数字化模型,并支持在既有建筑改建过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正向Revit参数化建模,需要查阅大量的古籍资料,其效率低下且需要丰富的古建筑知识,而逆向建模尚不能用点云数据构建Revit模型,导致目前用其他不同BIM软件建立的模型成果不具有共享性。为了能够实现利用点云数据构建古建筑Revit模型,本文提出了集成BIM-3D扫描技术的建模方法。以平身科斗拱为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精确、非接触地获取其表面的三维数据,创建该斗拱三维表面模型。并利用已建Max模型重建了其Revit模型,最终通过对Revit模型进行几何质量评价,验证了集成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将三维激光扫描仪所获的点云数据作为数据源,可创建古建筑典型构件Revit模型。  相似文献   

5.
罗红安 《安徽建筑》2007,14(4):35-36
文章阐述了城市中古建筑遗产与现代城市之间的矛盾,并对不同的古建筑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不同古建筑遗产类型的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和方法,以期改善当前我国古建筑遗产保护的不合理现状。  相似文献   

6.
BIM技术凭借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古建筑项目管理中引入BIM技术是前沿发展趋势,必将有助于提高古建筑信息化管理效率与质量。但目前由于我国BIM在古建筑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实践中面临一系列问题。本文从BIM建模时所面临的构件族参数化规划、模型精细度确立、模型信息交互管理三个主要问题出发,分别提出了解决思路;分析了BIM技术在古建筑可视化档案、文教展示、修缮过程管理场景下的应用优势及标准化需求,以期规范古建筑领域BIM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建筑工程的造价工作目前国内主要依靠手算,BIM技术仍然没有在此领域广泛利用。原因是古建筑相比现代建筑,其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并且其各构件的外形多样,多有艺术上的考量,更加大了建模的难度。Revit具有很强的空间建模能力,本文基于Revit与其插件Dynamo对灵岩寺古建筑进行参数化建模,提供了同类型古建筑的参数化模型,并给出了据模型生成符合规范的工程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解决古建筑结构复杂,单一技术无法实现其精细重建为出发点,提出一种融合多源数据的古建筑重建方法。首先将激光点云、近景摄影及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融合处理,然后经基准统一、点云特征点提取、空间坐标转化等完成局部精细化重建,最后对场景中色彩单一的结构,引入空地一体单体化技术进行修饰重建。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生成精度高、结构精细的古建筑三维模型,为古建筑精重建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城镇发展建设的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古建筑遗产成为保护的难点。为更加合理地保护这类遗产及其所处的环境,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归类比较等方法,对这一类型的古建筑遗产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总结,并选取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其类型的保护原则,为同类型古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古建筑保护受到各界学者的高度关注,古建筑三维场景可视化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古塔是其中一类典型代表,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难以使用单一数据源及数据模型来精确还原古塔的真实空间三维场景。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精细模型的三维重构方法,针对古塔不同部位、特点及精度需求,采用多种模型及方法进行精细三维重建。以海会寺宋塔为例,利用多源数据构建混合模型实现古塔精细三维场景还原,最终成果模型既保证了模型的精度,又顾及了模型整体外观,为古塔三维重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辅助测绘优势,以中国某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进行3个层面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1)从点云数据的采集、点云数据的拼接、点云数据的去噪,到CAD图形的生成和三维空间影像生成等古建筑测绘及数据生成处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探讨了古建筑的三维建模问题,研究了具体的建模过程,对建好的三维模型进行了纹理贴图,并对三维模型进行了特征线的提取,绘制出了古建筑的立、剖、俯和平面图,并对三维模型进行了精度分析;(3)对古建筑测绘在古建筑保护、修缮和重建等方面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在古建筑测绘中应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实现高精度、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12.
广府地区古建筑残损特点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旻 《南方建筑》2012,(1):59-62
文章以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以广府地区古建筑为例,对其残损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对古建筑残损与保护策略的讨论,提出了引入“鉴定单元”、“遗产适修性”等概念,以及通过结构安全模型研究深化残损点评估等方法,扩展了古建筑保护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古建筑保护工作是现在住建部的重心所在。论文以拜寺口双塔为例,通过采用无人飞行器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并以点云数据为基础,建立BIM三维模型。此过程不仅完成了模型重建,而且建立了能够记录和管理构件信息的数据库,可以为今后古建筑修建、仿古建筑建模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保存古建筑的原生特点,避免破坏性保护,对古建筑实行精细化的保护尤为重要.通过分析我国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分析了古建筑保护方法演变历程,指出了基于BIM技术搭建的古建筑材料数字化模型的必要性.结合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理论,引入BIM建模技术,设计古建筑材料数字化模型的构建流程,并基于所建立的信息模型创建古建筑材料动态信息数据库,设计古建筑精细化保护方案为古建筑精细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目前我国古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几个特点,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古建筑遗产保护的状况。就做好古建筑遗产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目前我国古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几个特点,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古建筑遗产保护的状况。就做好古建筑遗产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手工建模方式能够建立精细的三维模型,但建模周期长、成本高。基于规则的建模方式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批量建模技术,能够快速建立三维场景模型,便于批量修改且复用性高。本文利用基于规则驱动建模的CityEngine 软件,将二维GIS 数据结合规则建模语法CGA实现三维城市场景的快速搭建,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开发周期,有效提高了三维城市建设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行业的应用日益增多,对BIM模型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桥梁模型构件数量多,精细化建模难度大,效率低。本文针对目前主流的Autodesk Revit建模软件,结合桥梁施工工艺,分析研究了一套预制连续梁桥参数化快速精细建模技术,包含预制T梁、预制空心板梁、预制小箱梁等类型所有预应力砼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快速精细建模,能够减少人工建模误差,提高建模效率和模型精度,从而为Revit软件预制连续梁桥建模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实现了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应用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7,(3)
日本的在古建筑遗产保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不单是着眼于其保存,而是采用保护与展示利用并举的措施。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古建筑修缮中采取的公众展示和合理利用的案例,从公众参与,公众展示,资料宣传等阐释日本进行的积极有效的探索,达到古建筑遗产价值的合理展示和推广利用,使民众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保护的重要性,反过来也会更好地服务于保护实践,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良性观赏遗产与保护遗产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易华蓉 《南方建筑》2006,(10):20-22
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构架特征;然后介绍了古建筑建模的数据获取途径;最后详细描述了在Auto CAD中,对古建筑建模的步骤,重点讲述了坐标系的问题、利用不同的模型类别对不同形状的构件建模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