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运用Pathfinder 研究某高层建筑火灾人员安全疏散。首先模拟单楼梯、单电梯的单途径疏散,其次进行顶层优先疏散及避难层模式的楼梯-电梯联合疏散研究,并针对两种联合疏散策略采用不同人员分流的方法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在顶层优先疏散策略下,电梯最佳分离层会随每层人员数量的减少而下降;顶层优先疏散情况下人员分流优化后可以减少电梯空载的情况;避难层模式采用人员分流方法,可在不影响疏散效率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中高部楼层乘坐电梯人员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在论证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疏散设备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利用pathfinder对高层建筑进行人员疏散模拟。通过制定不同疏散方案,研究使用电梯前后的疏散时间和出口人流量,合理分配楼梯和电梯的承载人数,提出最优的疏散方案。结果表明:在高层建筑中,人员疏散最大的瓶颈是楼梯;利用楼梯结合电梯的疏散方式能够减少楼梯的拥堵,有效缩短疏散时间,大幅度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3.
选取某高层写字楼进行实例研究,利用PyroSim进行火灾模拟,计算25层走廊着火时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运用Pathfinder建立人员紧急疏散模型,分析混合疏散策略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温度、CO体积分数,能见度到达人员安全疏散界限的时间更短。25层走廊着火时,最不利条件下着火层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为319.1 s。楼梯疏散、楼梯电梯混合疏散所需安全疏散时间分别为526.3、427.9 s,均不满足安全疏散条件。楼梯、电梯及避难层混合疏散所需安全疏散时间为294.2 s。楼梯、楼梯电梯混合疏散整栋楼分别用时2 618、2 289 s。楼梯、电梯与避难层混合疏散整栋楼用时1 796 s。因此,高层建筑火灾时,楼梯、电梯与避难层混合疏散效率更高,更安全。研究结果为制定高层写字楼火灾应急疏散预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通过消防电梯疏散人群的可行性,提出消防人员到达前、后两个阶段消防电梯辅助楼梯疏散的新模型,阐述运行规则,给出楼、电梯疏散的计算公式.根据电梯的运行规则,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到以下结论:消防人员到达前,消防电梯最佳停靠楼层的选择可通过计算得到,建筑的总层数和楼层人数愈多,电梯疏散人员比例越小;消防人员到达后,电梯在避难层停靠,通过计算得到避难层以上剩余人员以多少人员比选择消防电梯时,楼、电梯模型的疏散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某超高层办公建筑为例,计算并优选出其发生火灾时人员最佳疏散策略。依据传统单纯依靠楼梯疏散(方案一)策略设计两种新疏散模型:分阶段使用楼梯—电梯双通道(方案二)和就近性协同使用楼梯—电梯双通道(方案三)。改进传统经验公式,得出新的时间计算公式,结合电梯运行机理,采用MATLAB软件分析电梯选择停靠层L与乘电梯人员比例K对双通道疏散时间的影响,对比各方案疏散效率,采用Pathfinder软件对比较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方案二在疏散时间与疏散效率上优于方案三,而方案三在操作性上更接近实际疏散情形。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楼梯和电梯混合疏散模型,初步研究楼梯疏散和电梯疏散之间的规律,重点分析疏散人数、建筑高度、起火楼层对混合疏散的影响,优化电梯和楼梯耦合下的人员疏散模式,为高层建筑有条件使用电梯疏散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选取某超高层写字楼,在各楼层疏散宽度满足按照百人宽度指标要求前提下,采用Pathfinder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改变疏散楼梯数量和单部楼梯疏散宽度等参数,研究不同疏散场景下的人员整体疏散时间、疏散至避难层的时间以及不同区域(高区、中区和低区)疏散完毕的时间,分析疏散楼梯数量和单部楼梯疏散宽度对人员疏散时间的影响。引入单部疏散楼梯效率指数,结合单部疏散楼梯净宽度等因素对疏散总时间的影响,得出较优设计方案,为类似建筑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某超高层建筑电梯辅助疏散系统为例,通过STEPS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多种楼梯、电梯混合疏散模式对提高超高层建筑内人员整体疏散效率的影响,分析电梯辅助疏散系统不同疏散模式的可应用性。将建筑分为4区段,设置不同的疏散工况,对比疏散时间,得出最优工况。针对疏散模拟结果提出提高疏散安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泽滨  高武 《建筑电气》2010,29(8):63-64
介绍避难层人员可采用的几种疏散方式,分析普通电梯用于避难层安全疏散的可行性,建议避难层应利用普通电梯进行安全疏散,并提出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范臣  陈涛 《消防科学与技术》2020,39(8):1085-1089
针对超高层建筑中人员不同年龄层次、特征、性别要求,在上海中心大厦人员疏散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记录人体在长距离楼梯疏散过程中体能、血压及心率的变化,与避难层停留时间作对比分析,研究不同特征人员适合的疏散方式,如通过楼梯疏散的层数,是直接疏散到底还是下行到避难层停留后继续下行等。一系列数据结果分析可以为超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层住宅人员应急疏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BIM技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Pathfinder是一款基于火灾与紧急情况发生时人员疏散的模拟软件。建立了某高层10层住宅建筑的BIM模型,将BIM模型导入Pathfinder软件中,建立Pathfinder应急模型,进行该高层住宅的人员应急疏散研究。对于常规的采用全楼梯疏散模式,以实际情况即以楼梯为主电梯为辅的疏散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层高下,以楼梯为主电梯为辅模式的疏散时间与全楼梯模式疏散时间相比更加省时。因此,在实际灾难逃生中,如果能够保证电梯的安全性,就能够大大提高高层住宅建筑逃生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介绍楼梯疏散时间、电梯疏散时间的计算方法,利用动力学公式结合Origin软件,设定不同的疏散人数与楼层数,分析小规模群体低层疏散、大规模群体高层疏散以及楼梯电梯混合疏散。分析楼梯电梯混合疏散时待疏散群体规模对疏散效率的影响,提出待疏散群体规模的最优划分比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确定最优划分比例为40%。按照最优划分比例划分高层建筑物内待疏散群体规模进行楼梯电梯混合疏散,疏散时间短,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以某超高层建筑为例,在对穿梭电梯防火、防水、防烟等方面加强处理后,将电梯疏散作为辅助疏散方式纳入疏散预案,并定量分析电梯和楼梯在分区疏散和全楼疏散下的表现,验证超高层电梯辅助疏散的高效性。同时提出单位电梯提升效率作为衡量电梯提升效率的指标。模拟发现,当电梯疏散辅助于较高楼层时,单位电梯提升效率从2.1%提升至5%,单位电梯提升疏散效率和电梯辅助楼层的高度呈正相关,可为类似超高层项目电梯疏散设计提供参考。基于电梯疏散效率的提升受建筑高度、疏散人数以及电梯相关参数等因素限制,应科学、系统地设计疏散方案,以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安全疏散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火灾时人员的行为规律,运用疏散模拟软件对楼梯在进入避难层时设计成为强制进入避难区或不需强制进入避难区两种工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楼梯设计为强制进入避难区的形式,这样的设计形式虽然整体疏散时间影响不大,但是可以减少避难区上部楼层人员疏散进入安全楼梯的时间和减少楼梯间内人员的拥堵,保证了疏散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突发火灾、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下高层建筑人员疏散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直接通过消防楼梯进行高层建筑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避免因疏散中出现拥挤踩踏而造成的不必要人员伤亡,在合理选取疏散模型和设定各种疏散场景的基础上,对上海金茂大厦的部分楼层进行了高层建筑人员疏散仿真实验,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论证了在高层建筑内设置应急避难区对安全疏散缓冲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科学合理设置避难层应当注意的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性能化防火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应用性能化防火设计解决安全疏散的设计方案.方案如下:①疏散楼梯.裙房和主楼的疏散楼梯完全分开设置,主楼共设11部疏散楼梯;另设2部防烟楼梯和1部封闭楼梯,均在避难层错层布置.②疏散电梯.除8部消防电梯外,另设13部辅助疏散客梯,分别服务于4个不同避难层.③避难设施.每隔12层设置1个避难层,共8个避难层.④安全通道.在地下2层至地上5层的商业楼层采用耐火极限为2.0 h的实体隔墙设置安全通道,与商铺分隔.通道内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加压送风系统.  相似文献   

17.
以高铁站房改扩建工程为背景,运用Pathfinder软件进行建筑施工人员和站房工作人员及旅客的安全疏散模拟。建立三维安全疏散模型后,根据施工工况和站房运营情况确定疏散人群的数量和属性参数,选择符合实际的疏散人群行为模式,针对复杂施工环境下的站房内人群设置疏散方案进行模拟,并通过分析人员密度和楼梯通行人数对原疏散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保障疏散楼梯的畅通无阻和积极的疏散引导可有效地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火灾蔓延速度快,烟气扩散迅速,人员疏散困难,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疏散模拟的方式,将高层建筑的楼梯、电梯、移动式装备和辅助疏散4种典型疏散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明确它们的实际应用现状,衡量其疏散效果,分析潜在的改进价值,得出能够提高疏散效率的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9.
对国内外关于超高层公共建筑疏散路径的设计要求及研究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增加疏散楼梯数量、设置辅助疏散电梯、避难层的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了我国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设计要求的异同。对比结果表明:各国均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疏散楼梯的数量,而非无限制地增加单个楼梯的疏散宽度;对于火灾状态下使用电梯疏散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对超高层内是否设置避难层,目前仍有争议,我国的防火设计要求在适当位置设置避难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分析,利用Pathfinder建立疏散模型,提出塔楼内仅用楼梯疏散和同时使用疏散电梯辅助疏散两种疏散策略,得到最佳疏散方案。分析结果显示,塔楼内使用疏散电梯辅助疏散时,各个区间段内人员到达避难平台的时间大大缩短,各区间段的疏散效率提高50%~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