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工程机械用柴油机涡轮增压空气的冷却方式有水冷中冷方式和空冷中冷方式,其冷却过程对增压空气温度、压力、流动时间等有不同影响。对水冷中冷器及空冷中冷器的流体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增压空气全流程压力损失和全流程迟滞时间,以及两种冷却方式对柴油机功率、油耗及排放的影响。分别对装有水冷中冷系统和空冷中冷系统的50型轮式装载机及柴油机性能开展现场试验。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增压空气水冷中冷系统能够使工程机械具有更高的动力性,更低的油耗和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2017,(1)
针对以往没有考虑冷却方式对再生混凝土高温后强度的影响,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温后强度改变机理不够明确的现状,进行了再生混凝土高温后经历自然冷却(自冷)和水冷却(水冷)后的抗压强度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再生混凝土高温后自冷和水冷后的强度计算公式,并从微观结构探讨其强度变化机理。试验表明,在600℃以前,再生混凝土高温后水冷比自冷的强度低很多,但600℃后两者强度接近。随着温度的升高,再生粗骨料与水泥石的界面裂缝加宽,同时水泥石孔洞尺寸变大,结构变得疏松,并且水冷却比自然冷却对微观结构损伤更大。  相似文献   

3.
黄曰会 《石材》2014,(3):4-5
<正>引言我公司进行锯片基体加工时,通过改进原材料的金相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减小淬火时的硬度不均及变形开裂倾向,使产品得到较均匀的性能。退火工艺一般是随炉加热至Ac_1或Ac_(cm)+(20~40)保温2~3h,停炉冷却≤500℃后出炉空冷。在奥氏体冷却期间需要控制冷却速度,以防条片状渗碳体析出。在实验室试验尽量减少保温时间和尽量低的温度下球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2016,(10)
进行了经历不同高温以及在不同冷却方式下混凝土经过不同养护方式后强度恢复试验,养护方式反映了外部水分补给到混凝土内的含量差异。试验表明,外部补给到高温后混凝土内的水分须达到一定含量,才有利于混凝土强度恢复。经过合适养护后,经历600℃高温后的自然冷却混凝土28 d时完全可达到甚至超过未经高温的原始强度,同样情况下的水冷却混凝土60 d时至少可达到原始强度的85%以上。虽然高温后水冷混凝土初期强度远低于自冷混凝土,但在合适养护后,相对于高温后初始强度而言,水冷混凝土强度恢复幅度高于自冷混凝土。经合适养护的混凝土强度恢复幅度随温度增高而增加。经历过高温度(750℃)后,水泥和砂石损伤过大,混凝土强度恢复机理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经历不同高温以及在不同冷却方式下混凝土经过不同养护方式后强度恢复试验,养护方式反映了外部水分补给到混凝土内的含量差异。试验表明,外部补给到高温后混凝土内的水分须达到一定含量,才有利于混凝土强度恢复。经过合适养护后,经历600℃高温后的自然冷却混凝土28 d时完全可达到甚至超过未经高温的原始强度,同样情况下的水冷却混凝土60 d时至少可达到原始强度的85%以上。虽然高温后水冷混凝土初期强度远低于自冷混凝土,但在合适养护后,相对于高温后初始强度而言,水冷混凝土强度恢复幅度高于自冷混凝土。经合适养护的混凝土强度恢复幅度随温度增高而增加。经历过高温度(750℃)后,水泥和砂石损伤过大,混凝土强度恢复机理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深部地热能开发中高温岩体会经历不同速率降温过程,研究高温作用后岩石力学行为对深部地下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冷却方式下高温花岗岩断裂特性演化规律及作用机制尚不明晰。基于此,进行了不同冷却方式下花岗岩半圆盘试样三点弯曲试验,分析了高温后花岗岩荷载-位移曲线、断裂韧度以及破裂特征,探讨了微裂纹分布及矿物含量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升高,花岗岩断裂韧度呈减小趋势,遇水冷却方式下断裂韧度低于自然降温条件;(2)三点弯曲作用下花岗岩半圆盘试样裂纹首先萌生于切槽尖端,逐渐向加载点方向扩展并将岩样劈裂。随着温度的升高,花岗岩试样的断裂痕迹曲折程度、与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大;(3)随着温度的升高,花岗岩矿物成分未明显变化,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的微裂纹密度逐渐上升,遇水冷却方式下微裂纹密度大于自然降温方式,表明高温引起的微观结构劣化降低了花岗岩断裂韧度。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高温及冷却方式对不同厚度S280GD+Z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高温、冷却和拉伸试验,对经历20℃~800℃高温后1.0mm、1.5mm和2.0mm厚S280GD+Z钢材在自然冷却和浸水冷却方式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受火温度和冷却方式对S280GD+Z钢材表面特征和破坏模式影响较大,对其弹性模量影响较小;温度低于600℃时,受火温度和冷却方式对S280GD+Z钢材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和伸长率影响较小;温度超过600℃后,自然冷却方式下,不同厚度S280GD+Z钢材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均随受火温度提高而降低;浸水冷却方式下,1.5mm和2.0mm厚S280GD+Z钢材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随受火温度的提高而增大,伸长率随受火温度的提高而降低。将不同厚度S280GD+Z钢材高温后力学性能与其他冷成型钢材比较,认为不同钢材高温后力学性能差异较大。所建立力学参数与受火温度间数学模型可为采用S280GD+Z钢材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火灾后安全评价与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偏光显微技术,比较不同温度处理后砂岩、花岗岩和大理岩微观结构的不同变化特征。分析对比常温~800 ℃高温处理后三类岩石纵波波速、孔隙率、弹性模量、峰值应力及应变的变化规律,并讨论其与微观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结合岩石热损伤后初始损伤程度增大、微裂纹刚度弱化及张开度增大等特征,采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热损伤岩石应力–应变曲线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热处理砂岩细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胶结物变化及矿物相变,矿物内无明显热裂纹发育;热处理花岗岩内热裂纹发育明显,800 ℃处理后最大裂纹宽度可达100 ?m,较400 ℃时增加约1个数量级;大理岩热裂纹以晶界裂纹为主,600 ℃处理后最大裂纹宽度达20 ?m,约为400 ℃时的2倍。(2) 花岗岩和大理岩的弹性模量随热处理温度的增大持续降低,但砂岩的弹性模量在500 ℃热处理温度阈值之后才显著下降。(3) 三类热损伤岩石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质与其形成条件、矿物组分、微裂纹发育密切相关。(4)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细观损伤力学模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热损伤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初始压密阶段显著延长的力学行为与微裂纹密度和刚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低温建筑技术》2016,(4):64-66
为了研究火灾后立式浮顶储罐罐底和罐壁处板材的力学性能,用多数储罐使用的Q235B钢材按照试验机指定的形式制作试件。将灼烧后采用水冷和自然冷却两种方式冷却的试件与未灼烧常温试件分成三组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常温试件和水冷试件在弹性阶段基本相同,水冷试件的极限强度和断裂前的位移小于常温试件。常温试件和自然冷却试件在弹性阶段基本相同,强化阶段自然冷却试件承受试验力较大,二者屈服拉力相同但自然冷却试件断裂前的位移要小于常温试件。水冷试件的拉力在弹性阶段、强化阶段和屈服阶段均小于自然冷却试件,说明水冷对板材的受力性能有影响,水冷条件下材料的延性较自冷好。  相似文献   

10.
以化学计量配比的SrTiO_3为基,采用PbO-Bi_2O_3-B_2O_3-CuO系氧化物为绝缘涂层,研究了二次烧成冷却条件对晶界层电容器晶界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淬火有利于制备高表观介电常数的晶界层电容器。对炉冷和淬火样品的SEM/EDAX分析表明,淬火样品晶界以扩散层为主,第二相主要集中在三角晶界处,同时淬火样品晶界第二相成份比炉冷样品的要均匀,没有发生相分离。淬火样品晶界较少及均匀第二相的存在,是造成淬火样品性能比炉冷样品要好的原因。炉冷样品晶界第二相发生了相分离,第二相中有富Cu相和富Ti相析出。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炉设备冷却工艺用户水温需求的特点,通过对水冷方案和空冷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了空冷器作为冷却设备的干空冷方案,并从技术角度、经济性、环境影响三方面入手,对干式空冷器替代传统水冷却器的应用优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电炉设备冷却循环水系统中采用干式空气冷却器能够节水、节能、减排,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研究人员开展了ASTM A 572 Gr.50结构钢火灾后力学性能。冷却方式采用空气冷却(慢冷却速度)和水冷(快速冷却速率)两种方法。对单轴缺口试件在500~1 000℃范围内,开展了100℃间隔的温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STM A572钢在600℃的温度下,两种冷却方法的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变化。在600℃以上,空冷降  相似文献   

13.
我公司共有空压机6台,正常生产时需开机4台,冷却形式为空冷。空压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大部分散发到空压机房内,导致空压机房内温度较高,空压机频频跳停,严重制约生产。我公司技术人员最终采用水冷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既解决了空压机的散热问题,也可将冷却水加热用来洗澡。现将实施过程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高温(600℃范围内)后不同冷却方式时石轻混凝土(GLWC)的物理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分别观察了色泽变化、裂纹分布特征和破坏形态,分析了电镜扫描照片,测试了超声波速和特征强度(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结果表明,石轻混凝土随温度升高,淋水冷却方式较自然冷却时的色泽变化更深、裂纹宽度更大,但其内部在200℃之前并没有裂纹产生(宏观试验时表现为抗压强度增加),而是在300℃以后,裂纹才首先从水泥砂浆内部萌生、扩展,400℃后开始逐渐贯通;除了质量损失率随温度变化规律在两种冷却方式下完全不同以外,超声波速衰减率、特征强度及其折减系数的变化规律则均相同,并具有一致性,但淋水冷却方式时的上述特征参数衰减更快,且仅在500℃以后,淋水冷却方式的强度才基本持平或略高于自然冷却方式时.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1)
为了解不同受火温度后不同冷却方式下钢筋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试验测试了HRB400钢筋在不同受火温度及喷水、自然和炉内3种冷却方式冷却后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并采用无损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对高温后不同冷却方式的钢筋进行了红外图谱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后钢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与钢筋的受火温度和冷却方式有关,其中炉内冷却和自然冷却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相近,而喷水冷却变动较为剧烈;随着钢筋受火温度的升高,红外平均温升提高,受火温度低于700℃时,冷却方式对受火钢筋的红外平均温升影响不大,受火温度高于700℃时,喷水冷却对红外平均温升影响较大;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钢筋红外平均温升与受火温度、屈服强度比和抗拉强度比关系的拟合公式,可用于火灾后HRB400钢筋的承载能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在地热能源开采过程中,温度对高温岩石的物理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高温花岗岩遇水冷却后导热特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温度和冷却方式对高温花岗岩物理特性的影响,开展高温花岗岩自然冷却和遇水冷却试验,通过对其质量、体积、密度和波速等常规物理特性以及导热特性的测试,对比分析2种冷却方式下的物理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质量损失率、体积增加率、密度变化率和波速衰减率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型增加,当温度T=450℃时,花岗岩的物理特性变化率显著增加。遇水冷却能够增大花岗岩微裂纹密度,导致其物理特性进一步变化。热处理后花岗岩的导热系数随温度(25℃~1 050℃)升高呈非线性降低,由3.41 W/(m·K)降至0.96 W/(m·K),降低了72.85%。热处理后花岗岩的导热系数与其质量损伤率、体积增加率和波速衰减率成负相关,可以用指数函数来表示。对比各物理参数的改性系数发现,在敏感性方面:纵波波速>导热系数>密度,因此纵波波速可以优先作为衡量花岗岩热损伤的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17.
以常见的全瓷釉面地板砖为例,对其火灾痕迹进行试验研究,分别就常温下机械破坏,高温下机械破坏,高温作用后自然冷却,高温作用后水冷,单面不均衡受热等多种情况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受热样品的宏观与微观形貌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寻找出不同温度、不同环境下,样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痕迹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柴油发电机组的能量转换形式、冷却方式和水温调节原理,以及固定电站在机房风冷机组水冷和机房水冷机组水冷两种不同冷却组合方式中贮水容量的计算,并针对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正确的贮水容积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在防固定电站开式水冷系统设计中应尽量提高热交换器外循环出水温度,增大外置热交换器换热面积,来减小冷却贮水容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2014,(8)
制备了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对经高温处理后的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开展了准静态力学试验和超声波检测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不同冷却方式下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损伤特性。结果表明: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600℃是抗压强度随温度变化曲线的拐点;随着温度的升高,损伤因子不断增大,性能逐渐劣化;冷却方式对高温后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损伤特性具有较大影响,相比于自然冷却方式而言,浇水冷却后试件的抗压强度降低地更为明显,声学损伤劣化加剧。由此可见,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损伤随温度的升高而越加严重,而且,相比于自然冷却方式而言,浇水冷却后试件的损伤劣化加剧。  相似文献   

20.
分常温,200,350,500,650,800℃六个温度水平,对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分批进行高温加热。待自然冷却后,观察试块经不同温度水平加热后的颜色变化、裂缝发展等表观特征,分析质量变化、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随加热温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温后陶粒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陶粒混凝土的外观颜色、表面裂纹及微观特征随温度的升高发生一定规律的变化;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和抗拉强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其下降变化趋势较为平稳缓慢,且残余抗压与抗拉强度比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的。研究表明,经过缓慢升温与自然冷却后,陶粒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火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