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自1990年以来,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持续翻新旧的公共住宅(组屋),以应对其物理性的老化和居民构成的改变.一方面从邻里、楼栋和住宅内部3个层面切实改善了居住环境,达到新区的标准;另一方面,翻新并不迁离居民,维系了原有的社区关系和凝聚力,并相继推出主要翻新、中期翻新、电梯翻新、邻里更新、家居改善等计划,有效恢复了旧组屋区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的组屋大致相当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1964年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中低收入阶层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政府组屋。房子由新加坡政府的建屋局建造。凡新加坡籍公民和在新获得永久居住权的外籍公民都有权申请购买政府组屋。不过只有新加坡籍公民可以买新组屋,永久居民则只能购买二手组屋。目前新加坡有87%的人住在组屋里。新加坡组屋总量在50万套以上。  相似文献   

3.
1新加坡建筑防水材料使用情况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私人房地产及商业建筑、国家交通管理局(LTA)是新加坡建筑防水材料最大的使用客户。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成立于1960年,是一家政府性机构,自成立以来,共承建了70多万套政府组屋单位,86%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内。HDB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居民住宅区;提供良好的房产分派、管理服务;制定与规划社区的住房政策和计划;组织并委托各市政理事会制定并执行组屋常年维修及翻新计划。而国家交通管理局(LTA)则主要管理隧道、地下通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HDB、LTA和私人房地产及商业建…  相似文献   

4.
暨佩娟 《中州建设》2011,(21):65-65
初到新加坡的人,一定会惊讶于街道两侧整齐伫立的一幢幢外形相似、色泽鲜明的居民住宅楼,这就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建造的“经济适用房”——组屋。记者近日探访了位于新加坡中部的碧山组屋区。在一片绿草如茵中,坐落着许多幢风格相似的组屋。屋顶呈三角形,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民有所居”的问题, 我国进行了大规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关注此类住房的人居环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以广州市 4 个保障房住区近 800 户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入户调研, 建立包含客观建成环境和居民主观评价两大维度的保障房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障房居民对住区人居环境感到比较满意,但精神层面生活品质仍有提升空间;进一步发现,住房环境评价受人均住房面积、家庭人均月收入、入住时长、建造年代影响;住区环境评价受区位、建造年代影响;社会关系评价受建造年代、入住时长影响。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保障房建设提升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田琨  赵卫 《中外建筑》2001,(3):10-11
自1965年独立至今,新加坡从一个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国家跻身入发达国家行列,生活水平有着极大的变化.从60年代40%全国人口居住于贫民区至90年代86%国民居住在建屋发展局(THE HOUSTING DEVELOPMENT & BOARD)开发的政府组屋之中,成为今天为世人熟知的"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人均拥车量亦从60年代的每26人一辆车到84年每12人一辆车.私人拥车量的快速增长造成组屋区对停车位需求的不断增加.由于停车位的数量及布局方式均对组屋环境规划造成影响,建屋局在停车位数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及停车方式的选择上,以利于居民的使用及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准则.  相似文献   

7.
《电梯工业》2007,8(1):50-50
沈阳博林特电梯公司1月份成功签约新加坡建屋局组屋电梯翻新项目,签约产品主要包括具有环保节能性能的无机房电梯和部分有机房电梯共600台,创造了中国民族电梯品牌单笔出口数额之最,这也是博林特电梯公司成立以来签约的最大出口订单。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国家,满眼是郁郁葱葱的棕榈、椰树等热带树木和鲜艳、浓郁、婀娜的洋蓝等热带花卉,处处散发出雅致、秀丽的热带夏日风情,令人赏心悦目。笔者曾于90年代初访问过新加坡,时隔7年,新加坡的住房发展又怎样了呢?通过短暂的参观访问,我确切感受到住宅发展更上了一层楼,如果以前是强调“居者有其屋”,现在则是更讲究环境质量、设施配套和方便舒适了。新加坡的邻区组屋(即政府建的优惠价住宅小区),居住环境更优美典雅了,旧的邻区翻新改善,新的邻区融入自然环境中,尽量保留自然景物,即使一些人造的池塘或河…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从2007年开始展开由政府主导的邻里更新计划(NRP),以提升老旧组屋的居住品质,促进邻里交往。文章通过梳理新加坡组屋户外环境的发展脉络和更新背景,以大巴窑地区的邻里更新项目为例,总结其较为成熟的户外环境更新的组织流程和改造策略,进而对中国目前广泛开展的"自上而下"的老旧住区建筑户外空间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后发达经济城市中,个人主义的生产与消费成为新自由主义时期的典型特征。组屋成为新加坡政府建立新自由主义理念的主要平台。许多组屋项目开始发掘不同的主题来渲染与众不同的、大都市特色的生活方式,以回应中产新贵的居住需求。这些项目使原本同质的公共住宅景观逐步异质化,并进而承载新加坡"大都市"的新形象。新的组屋计划延续了组屋作为管制者与公民之间的调解员的角色,不仅为涌现出的新贵阶层提供新自由主义空间,同时也维护了政府的管制平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开发》1999,(2):29-30
新加坡公共住房建设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现已有87%的居民住进由政府建屋发展局建造的质量较高的公共组屋区和新镇中,其中90%以上的居民是房产主,所有居民每人拥有的居住面积是香港的两倍多,为日本的30%以上,其住宅建设的成功经验实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2003,(9):66-67
主题:色彩与建筑更新 这是一幢1950年代建造的公寓楼,位于德国南部的一个小城镇劳芬堡,此公寓楼要求创造最大居住空间,受当时德国经济因素的牵制,建造成本受到很大制约。在建筑设计时只能采用最简单的造型元素,重复出现的立面单元仅仅通过前后错落处理产生空间感,在整修翻新前是整体的浅黄色调,视觉上单调苍白,且与周边具有浓郁德国风格的老建筑很不协调。  相似文献   

13.
《福建建材》2007,(5):80-80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带头打造省水省电的绿色居住环境,在榜鹅推出首批绿色组屋——绿馨苑。最明显的特征是大量的绿化。组屋地下层是停车场,上方是被称为“生态层”的活动场地。生态层种满植物,横跨整个绿馨苑的地面。组屋屋顶1/4的空间也和来种植植物。在垂直绿化方面,组屋的部分柱子有植物攀缘生长。半数单痊有天台花园和栽种植物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思考人的问题,是人类社区建造中的哲学论题。本文分析阐释了西方生态村遵循"需求·行为·建造"的逻辑——从居民需求出发,基于居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形成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人文生态景观层级建造。希冀为我国当前建筑活动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人文生态社区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韶军  李保华 《山西建筑》2006,32(21):12-14
以郑州市周围的小城镇为例,分析了居民的游憩特点、方式以及游憩场所的建造状况及使用状况,从环境、设施、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居民游憩场所的建设建议,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文明小城镇。  相似文献   

16.
为居民创造一个活泼亲切优美安全的居住环境——一次住宅团组新布局的尝试 建设新的住宅区(或住宅团组)必须充分考虑当前人民对居住环境的新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活泼、亲切、优美、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 针对近年新建住宅区的一些问属。我们想突破“标准”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超高密度开发城市更新策略的一部分,"达士岭"组屋成为新加坡公共住房的一个里程碑。通过空中桥梁演绎、场所最大的开放性、空间复合利用以及"插入式"系统设计手法,"达士岭"组屋造型独特,环境宜居,空间利用效率高,易于建造和维护。  相似文献   

18.
翻新项目位于历史悠久的美国国会山,毗邻华盛顿特区东区市场,翻新与扩建设计不但尊重原有联排住宅悠久的历史、风格和优雅之感,同时也解决了居民对于开放型室内空间、更多自然光线、更实用空间的需求,以及对永恒的现代翻新特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带头打造省水省电的绿色居住环境,在榜鹅推出首批绿色组屋——绿馨苑。待组屋建成后,放眼一片绿意盎然,迎面会吹来习习凉风。  相似文献   

20.
创造安静的居住环境,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解放后,各地建造了许多新住宅区。其中有不少是密切结合了各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运用了传统手法并加以革新创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居民提供了安静的居住环境,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有的新建住宅羣布置欠妥,院子面积过大,院内住户太多,儿童的户外活动埸地缺乏组织和引导,道路及公共建筑布置得不够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