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备相对较高知识的群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历史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在当前,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良性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事业。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应当正视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现状,深入分析他们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并将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校园文化和优化社会环境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为进一步领会全会提出的"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做一个合格的身传道德文章、心系家国天下的山大人,我们组建了"文化@基层"调研团队,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居民文化需求进行了调研,发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红色资源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的现状,分析了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围绕一根红线,打造一个品牌,办好一个专栏,立足一个实效"等措施探索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党员深入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这一切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其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等方面呈现出混乱局面。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对内蒙古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旨在用优秀的道德人格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公众公共精神的打造。传统文化对民众的公共精神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强大的家族主义意识,长期的封建专制,公共生活有效载体的缺乏,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和阻碍了中国人公共精神的成长。为此要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来培育当代民众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化民成俗"是通过改变物质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构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意愿的社会精神秩序的生活教化实践。其体现出来生活化、渐进性、综合性的教化特征不仅是我国传统教育的要义,也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主流价值需要社会的接受和认同,对"化民成俗"的研究为新的社会精神秩序的构建特别是对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接受和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与大学生生活的全面对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培育。古代中国"化民成俗"生活教化实践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点明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论文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构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体系,对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文章从民族精神概念入手,阐明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和原因,最终指明了其培育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20年代的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思想界的大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不断激励着无数青年人为国家的发展而奋力进取。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五四运动所孕育的五四精神,明确五四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养成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五四运动所形成的五四精神在近百年历史进程中带给大学生的价值力量和引导,将五四精神融入到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中,探寻其培育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宣传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中国梦"宣传的意义、路径、原则、话语策略、模式、长效机制以及宣传误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今后,学界应加强高校宣传"中国梦"的整体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一步犁耕高校宣传"中国梦"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宣传"中国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外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日益丰富着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对大学生们形成了很大的撞击。文章认为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向学生系统进行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发挥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人才,是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情"伦理渗透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人情"伦理的局限性,对公共管理活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抑制"人情伦理"对公共管理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不仅要传承历史工匠的优良品质,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自身特点有所创新;"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拥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也对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从提高"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同感、培育学生德艺双馨的品质、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建设培养"工匠精神"的合作平台等方面入手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贡献高职教育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3.
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张家港精神在实践中产生,既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通过分析张家港精神的内涵,研究其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仆精神是公共权力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新形势下对党的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国内关于公仆精神的研究,主要是在对公仆问题、行政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学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研究对于塑造新时期的公仆形象起了重要启示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公仆精神等,是公仆精神研究今后应着力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从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奋斗精神与兼容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科学精神的指引、理想信念的塑造5个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具有寻求政治认同、提供社会记忆、整合意识形态、凝聚公共信仰的功能,因此蕴藏着丰富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重要财富。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立足意见领袖的基本理论内涵及现实表现形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大学生意见领袖为研究对象,以佛山"小悦悦"事件为个案,旨在考查当前大学生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校园传播中的议题建构作用。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为主的显著特征,他们对"小悦悦"事件议题的建构主要经历了发起议题、强化议题、价值反思三个阶段,对于舆论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德国大学长期以来在科技道德教育方面形成的有益经验很值得中国大学借鉴。在科技道德教育的目标上,传承了德国历史上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精神,提出了培养和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和社会能力发展的要求。在科技道德教育的体系上,强调了社会公共机构、大众传媒和学校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科技道德教育网络。在科技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采用“问题式”“探索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式”等教学方法。对中国工程师培养的启示是:全社会都应当切实重视大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高度重视和利用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来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要融于学校专业学习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内涵,是中国梦的精髓和灵魂新,新形势下,高校积极引导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当代中国大学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有力回答。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行政过程中公共精神的缺失现象,分析了高等教育行政过程中公共精神缺失的机理,进而提出了重塑中国高等教育行政公共精神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