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林思羽 《造纸信息》2021,(11):82-84
纳西族东巴纸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结合了汉族、藏族以及纳西族等民族的造纸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以及研究价值。文章将纳西族东巴纸与视觉传达领域相结合,从中探讨纳西族东巴纸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之与现代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与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手法和表现方式。本文重点分析了东巴文化与现代家具设计的相互关系,提出在实际应用中要重点表现东巴文化的文化元素,色彩运用,手工艺匠人精神及民族内涵的表达。与此同时,选取东巴文化中的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画等内容为切入点,将东巴文化作为装饰符号,造型元素用于家具形态设计,结合纳西族民间工艺,即纺织,雕刻等艺术形式用于家具装饰设计,以便总结在不同类型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纳西族东巴文化与现代家具的融合设计,旨在丰富现代家具设计创新形式的同时,增加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纳西族东巴文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东巴文字记录了远古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劳动的景象,传递了纳西古人对精神信仰膜拜的信息,是我们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宝贵资料。该文是对东巴象形文字做的一次文化与艺术的梳理。以东巴文化的起源作为文章的开始,在了解东巴文化的基础上,研究东巴象形文字的文法及其"充满人类童年气质"的象形美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等方法,对丽江纳西族东巴跳中刀舞运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东巴刀舞在高校的开展现状,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东巴刀舞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原始宗教仪式文化内涵。进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纳西东巴文化以其原始、质朴的特点引起的世人的关注。纳西族分布在的云南省、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三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支流无量河与雅江流域,面积达12个县,约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万,其中大部分聚集于云南丽江地区,约占全国纳西总人口的66.5%,占全市总人口的60%。丽江市除纳西族外还集居约11个其他少数民族,故纳西族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住宿的供不应求,出现了很多由古建筑翻新的民宿,但其中的家具却与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外观无法达到深度契合。为了缓解民宿家具在设计上缺乏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的现状以及进一步传承与发扬纳西族传统文化,笔者将在论证建筑与民宿家具联系的过程中,通过对纳西族典型建筑木府元素的分析、提炼,结合现代应用方式,将其融于民宿家具的设计中,最终呈现出具体设计案例,证实其可行性,希望能为我国的地域性民宿家具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
《造纸信息》2024,(5):26-29
随着文化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多样化,书籍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并且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文章以东巴纸在书籍装帧中的设计和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设计观念与设计语言的角度出发,对东巴纸在书籍设计中的纸张肌理、色彩呈现、元素选取与工艺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其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所展现出的特有艺术语言魅力,旨在探索一条适合东巴纸创新发展的书籍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8.
杨慧全  郭琼 《家具》2013,(6):56-58,68
为将东巴文化溶入到现代家具中,保留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提高现代家具设计的民族特色,对东巴文化中的色彩崇拜、绘画、东巴文字、民间工艺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分析,归纳东巴文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设计元素。设计为例,在家具设计中融入东巴艺术,目的是探索具有东巴文化韵味的现代家具设计,为家具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女性服装作为纳西族服饰的代表,不仅兼具艺术性和功能性,同时蕴含着纳西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崇拜以及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本文以纳西族女性服装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史为线索,在总结纳西族女性服装特点的基础上,从服装的形制、色彩、纹样三个角度去探析纳西族女性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纳西人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艺术,而纳西文化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已有了较为系统的成就,但是对于服饰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很热门的话题,纳西服饰作为纳西族最为耀眼的物质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纳西族的文化符号。本文就通过对纳西女性服饰这一种类为文化背景,来分析展现纳西族的独特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传统武术文化深远流长。它不仅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变化多样,还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是长期以来深受我国百姓和国外民众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武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武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又被定为特色项目,其未来发展开始受到人们的空前关注。高校是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高校武术运动的教学当中,在传授动作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授。对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武术谚语是谚语的一种,是习武者及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口头创作并广泛传播的语言艺术。通过对武术谚语概念和在散打教学中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武术谚语可以进行武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散打技术水平等,并能够达到传授散打基本知识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纯一大地之光照耀世界之树,净—渴望最初的安宁和美好。为唤起人们对环境、文化传承的意识,2014春夏吉芬推崇源于自然,还原于自然的东巴文化。东巴纸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纸,这个凝结人类千年文明的"活化石"以最自然古朴的姿态诉说着最纯净超凡的艺术信仰。吉芬品牌艺术总监谢锋将东巴纸文化衍生的自然纯净之美融入到时装当中,为展现真实纯朴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深入探究纯净自然的生活理念,谢锋通过现代工艺手法,经  相似文献   

14.
蔡思羽 《中国酒》2023,(5):50-51
<正>东巴视觉艺术符号是民族文化的图像载体,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巴绘画、图形文字、东巴舞谱、图腾符号等,由于其拥有趣味性与模糊性的形态特征及古朴的审美与文化内涵,非常迎合现代人对返璞归真生活的追求,因此在酒包装设计中,我们因此将东巴符号融入到容器及外包装设计中。对此本文结合东巴视觉符号的构成形式及运用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武术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遥远的原始社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武术在远古先人的不断实践中开始形成。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武术仍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因此,针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得出:武术运动古代的发展;武术运动近代的发展和武术运动新时期的发展。本文也对武术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化发展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地区都相继举办了武术大会,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流传下来无数武术精髓,直至现在,这种武术传承和发扬的形式已经从过于的武术研究演变成武术文化。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研究武术,就是对武术本身进行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文化观照,因此,在定义武当武术和武当武术文化过程中,必须以文化视野作为界定标准。本文就文化视野下武当武术与武当武术文化的定义展开讨论,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历史久远,贯穿中华五千年历史,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养生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很早以前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长期实践对健身延年的问题进行的探索和总结,在积累了许多保健卫生、延年益寿的经验基础上所提出的健康长寿的理论方法。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养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以中医理论为骨架,吸收了美学、武术、中医、伦理学等多种文化思想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跨文化交流中,武术以其身体对接的肢体语言形式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代表传播于世界。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本性表现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民族独有处世哲学与价值体系,这是由蕴含于武术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性决定的。文化本性决定了武术养生、养心、养性,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文精神,这与现代体育工具性理念不同,以及武术在现在与未来世界体育文化建构中的价值,使武术与西方现代体育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设计发展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民族视觉元素出现在当代的设计中,展现着中国风的生命力。将传统藏戏中的扎染氆氇十字花图案更加合理的运用到革制品设计中,寻找与现代流行元素的结合点,在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现代人的多层次需求,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当代革制品扎染正在逐步进入市场,但大多沿用传统艺术手法,风格较为单一。通过将藏戏传统元素与革制品设计结合,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也为现代革制品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国家对校园武术的传播与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成效不明显,出现了教师专业技能缺失、教学教材内容枯燥单调、课时较少和课程设置随意的困境,出现现困境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武术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竞技武术表演化的影响、武术人文教育的缺失等理论层次的因素,也在于武术教学上出现攻防技击的缺失实践层次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