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煤层气田集输管网管材亟需创新和优化。金属管道缺陷日益明显,而非金属管道以其良好的耐腐蚀性、低摩阻、性价比高近几年在气田中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通过对钢管、聚乙烯管、柔性复合管、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玻璃钢管性能、经济效益的对比,优选适合目前煤层气田集输用的管材,并结合非金属管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今后非金属管材在煤层气田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气田面积大、分布广、多为山地,天然气集输长输管道高程差大,加上产销昼夜运行波动大,中江气田外输管道运行积液情况严重。通过开展中江-德阳、中江-罗江金山输气管道有效的清管作业,清除管道积液、提高管输效率。针对中江-德阳、中江-罗江金山输气管道历年以来清管数据以及中江首站-龙泉输气管道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供水管网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规模巨大,其材质、使用年限、施工等因素对自来水输配过程和最终用户端水质有直接影响,因此,合理选择供水输配管材对供水水质保障有实际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输水管材的种类逐渐增多.对于目前在用的金属、非金属和复合管材3类供水管材,对比了管材特性和适用条件,着重汇总分析了金属管材腐蚀及铁释放、非金属管材有机物和添加剂溶出等安全问题的研究结果,并关注了复合管材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对多种管道材料的比较,为供水输配管网管材选择和管网水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除俄罗斯外,国内外输气管道标准一般都没有区分气田内部集输管道和长输(外输)管道,而内部集输管道与长输管道在管道参数、运行参数、输送介质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且国内外标准对输气管道截断阀间距的要求和现有的相关研究更偏重于长输管道,缺少对气田(特别是酸性气田)内部集输管道截断阀间距的深入探讨。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有关天然气内部集输管道截断阀的主要设计标准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基于地区等级的截断阀设置对于内部集输管道过于保守、中俄相关标准差异较大、对于低含硫化氢管道我国规范相关要求不够严谨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程实际做法,提出了气田内部集输管道截断阀间距设计的一些改进和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欧阳宇雄 《中国化工贸易》2013,(10):338-338,157
本文以普光气田集输系统输气管道热处理施工为例,详细介绍了高含硫气田集榆管道焊缝热处理施工的特点、难点及热处理施工技术。在集输系统施工过程中,针对此部分管道壁厚厚,材质复杂且跨越冬季施工等难点,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改进热处理方法等措施,克服困难,有力地保证了整个系统管道热处理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玻璃钢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材,因其独有的性能优势备受石油化工及城镇给排水等行业的青睐。结合玻璃钢管道在安塞油田采出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集输大队采出水回供DN150玻璃钢管道的运行情况,着重阐述了玻璃钢管材的维护施工工艺,以及维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油气田金属管道腐蚀穿孔风险日趋严重,管道泄漏事故时有发生,玻璃钢管、钢骨架增强聚乙烯复合管、柔性复合管等非金属管道以其良好的耐蚀性和适用性在油气田开发生产系统中逐渐受到青睐。然而,由于管道在长期服役过程中遭受内外压载荷、介质腐蚀等老化作用,随之而来的诸如基体开裂、管体脆断、纤维/基体界面脱黏、层间分离等各种失效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现状,文章综述了油气田常用非金属管道特点、应用、失效原因,以及非金属管道探测定位、无损检测技术、风险评估和寿命预测方法,针对非金属管道损伤失效的预防在管道制造、施工、运行、应用、维修及关键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非金属管道失效预防技术攻关方面进行展望,为非金属油气管道失效预测方法及其防控技术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气田的不断开采,井口压力、温度不断的变化导致集输系统处在运行效牢较低的状态,对于气田,特别是含硫气田集输系运行优化的研究较少。为此,以终端接收压力、温度参数为基点,以集输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开展参数优化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含硫气田集输系统高效运行的加热温度、耗气量和加药量等敏感因素,建立运行费用最小的集输系统运行优化和评价模型,采用线性逼近的方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基于国内某含硫气田的调研数据进行优化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提供了一套适用于该气田集输系统的优化运行参数,将气田集输系统的万方产气量的成本降低了9.3%,集输系统效率提高了5.1%,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现有设备,保证集输系统最低运行成本同时掌握了集气站、管线和整个集输系统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9.
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钢骨架塑料复合管在污水输送,油气集输等行业使用,具有很好的防腐蚀效果,且性能价格比高,施工方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普光气田产能建设地面集输工程高酸性输气管道的焊接,国内无成熟经验可借鉴,通过L360MCS高酸性气田管道用钢的焊接施工,介绍L360MCS高酸性输气管道焊接工艺方法及焊接施工过程中采用的主要设备,为今后施工类似高酸性输气管道工程提供了可借签的焊接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当前非金属复合管道的特点、使用情况和几种新产品、新工艺 ,展望了今后非金属复合管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张剑丽 《辽宁化工》2014,(2):237-240
针对气田的气藏参数条件,对气田集输管道材料选择进行了研究。根据管径、设计压力、自然条件等因素,结合几种常用钢管的优缺点,确定管型;在确定管型后,根据计算壁厚及集输管道对管材强度、韧性、焊接性等要求最终确定其钢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田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各类地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和实施,这些项目的正常施工对气田已建集输管网构成较大的安全风险。通过总结近年来数起气田集输管网与地方建设项目交叉处的成功处理经验,摸索出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和完整的地方建设项目与气田集输管网交叉处安全施工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14.
普光气田地处山区,地理环境恶劣,集输管线翻山越岭,集输管网在运行中,伴随着管线占压、裸露、冲刷、腐蚀、泄漏等诸多不安全因素的增多,对安全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减少巡线工在巡检过程中造成人身伤害,及时掌握普光气田的运行状态,保证气田更加安全的运行,研究建立了集输管道GPS巡线管理信息系统,为高含硫集输管线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给排水管道中越来越多的使用非金属材料,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金属的性能相比于金属更加的优异,而且其制造成本低廉、施工方面。非金属给排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断裂、漏水等问题,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修补,采用粘接修补技术是当下比较及时有效的方式。粘接修补技术中胶粘剂性能和粘接工艺是直接影响修补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对这2个方面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粘接修补技术应用于非金属给排水管道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原油的生产和运输工程中,油气集输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油气集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油田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联系。从当前油田的实际情况来看,油气集输系统的能耗较高,导致其运行的成本不断增加,效率降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首先对当前油气集输系统节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性分析,然后针对问题,结合油田实际,对如何实现节能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管实物承压性能测试工作量大、成本高以及影响因素不明确等问题,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法研究了复合管生产工艺对承压性能的影响。依据公称直径150 mm、公称压力2.5 MPa涤纶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管的结构及材料特征,采用Halpin-Tsai模型法建立了复合管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纤维铺层数量、纤维缠绕角度以及内衬层壁厚等工艺参数对复合管承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建立的复合管模型模拟计算的管材爆破压力为11.105 MPa,与实物管材水压爆破值10.75 MPa的相对误差仅为3.302%。增加纤维层的数量、纤维缠绕角度以及内衬层壁厚均可提高复合管的承压性能。综合考虑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分析获得涤纶纤维增强聚乙烯复合管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纤维铺层数为4层、纤维缠绕角为56°、内衬层最小壁厚为9 mm。  相似文献   

18.
气田地面集输工艺在油气资源开采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油气开采效率,我国当下对油气资源需求度逐渐增加,也对地面集输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重视气田地面技术工艺的研究,并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合理讨论。通过对油气技术系统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讨论了气田地面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气田地面集输工艺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油气集输工艺与地面系统是油田高含水期集输体系存在的2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把处理与集输工艺进行推广研究,让其运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展开长期研究,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问题的方面诸如像普及使用油井在线远传计量技术、实施高效三相分离器等高技术、非金属管材的开发应用以及加强现场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非金属管道作为近年来在油气田施工中应用的新型管材,与传统的金属管道相比,具有造价低、不易腐蚀、运输施工方便等优点,但同时由于无统一的产品及施工规范以及技术标准等,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根据近十年来沈阳油田非金属管道的施工运行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