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依据蒸汽吞吐稠油油藏注采特征曲线,当汽油比(SOR)大于1-2.5时,曲线在半对数坐标上出现直线段。直线的斜率与静态石油地质储量密切相关,由此建立的经验方程计算稠油油藏动态石油地质储量,平均相对误差3.48%。  相似文献   

2.
稠油油藏的动态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辽河油区3个油田6个蒸汽吞吐生产的稠油油藏注采特征曲线,当气油比大于1-2.5时,注采特征曲线在半对数坐标上出现直线段,直线的斜率与静态地质储量相关密切,由此建立的经验方程计算稠油油藏动态原油地质储量,平均相对误差3.48%。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计算石油地质储量的方法主要是容积法,还没有形成一种成型而简捷的测算地质储量的动态方法。辽河油区蒸汽吞吐稠油20多年,动态资料已比较靠实,以蒸汽吞吐稠油油藏主力区块的动态数据为基础,在总结分析其开采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相关经验公式,通过实例分析,证实了该计算稠油油藏石油地质储量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潜水面油藏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常规油藏相比,其主要有油藏动态迁移性、无能、高孔渗、油柱高度大、地质储量巨大、油藏内石油由稠而稀渐变等特征。在后续的构造沉积演化中,经埋藏而形成稠油封堵油藏,此类油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吐哈盆地七克台油藏就是典型的潜水面油藏,地质条件可类比的盆地应存在类似油藏,因其地质储量巨大,具有良好的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5.
潜水面油藏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常规油藏相比,其主要特征有油藏动态迁移性;无能;高孔高渗;油柱高度大,地质储量巨大;油藏内石油由稠而稀渐变等特征。在后续的构造沉积演化中,经埋藏而形成稠油封堵油藏,此类油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吐哈盆地七克台油藏就是典型的潜水面油藏,地质条件可类比的盆地应存在类似油藏,因其地质储量巨大,具有良好的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热采稠油注采特征关系曲线的基础上,借鉴水驱油藏地质储量与水驱特征关系曲线系数的统计规律方法,建立了热采稠油油藏不同采收率状况下的油汽比变化曲线评价图版。通过实例验证,建立的油汽比评价图版可有效应用于热采油藏不同阶段注汽开发油汽比和采收率评价,同时,进一步拓宽了注采特征曲线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月东油田是辽河油区近几年发现的最大稠油区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 828 × 104t.本文较全面地阐述了该地区的地层、构造、油源条件以及沉积、储层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重点对油藏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油藏类型与富集规律,对该地区的深化勘探与开发可行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稠油油藏而言,注蒸汽热采已成为勘探阶段的主要试油方式和开发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准噶尔盆地通过注蒸汽开采的稠油已占年度石油总产量的1/3以上.通过剖析准噶尔盆地已投入开发的部分典型稠油油藏,研究探讨稠油油藏的经济极限油汽比(储量起算标准)、初步建立了不同埋深、不同开采方式、不同油价的工业油汽比标准,在稠油油藏储量计算中得到成功应用,对稠油油藏的评价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欢喜岭油田薄层稠油资源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层稠油储量在欢喜岭油田未探明储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以薄层稠油油藏为主要勘探对象,采用"三老"资料复查技术,围绕出油气井点进行小层对比,结合三维地震与储层反演落实构造和储层,利用电性图版、PNN测试技术结合沉积微相研究确定油水分布规律,初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 200×104t,并采用水平井钻探技术进行勘探开发部署,优选薄层难采储量进行试生产取得较好效果,为同类型油藏勘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胜利油区井控程度与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准确计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勘探投资,必须对其井控程度进行合理研究。针对新储量规范对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计算中井控程度的要求,以胜利油区典型的构造油藏和岩性油藏为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了不同油藏类型在不同井控程度下含油面积、有效厚度的选值精度及其对探明地质储量的影响,指出对油藏的总体地质认识是决定探明地质储量计算中井控程度的关键因素,相同的井网对不同类型油藏的探明地质储量控制程度不同。确定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计算合理的井控程度,必须在搞清油藏类型、油水分布规律和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1.
RP-NP曲线在溶解气可采储量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常,对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大于50%开发到中后期的油藏,累积产油量与累积生产气油比之间一般存在线形关系。当累积产油量等于原油可采储量时,对应的累积生产气油比与原油可采储量的乘积,即为溶解气可采储量。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时必须遵循每一时刻瞬时生产气油比都大于或等于零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给出了预测最终累积生产气油比时直线外推的范围,以及在不同范围溶解气可采储量相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水驱曲线的典型图版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甲型水驱曲线的求导结果,研制了水驱曲线的典型图版。该图版,不仅可用于识别水驱曲线直线段的位置,而且也可用于快速估算水驱油藏的地质储量。  相似文献   

13.
提出1g(Kro/Krw)~Sw关系曲线主体部分是直线段的油田才能应用水驱规律曲线。在证实了大庆油田长垣内部及外围各油田1g(Kro/Krw)~Sw关系曲线主体部分确实是直线段、能应用水驱规律曲线进行分析以后,从理论和大庆油田实例两方面证实了在含水50%以前及以后都可能出现水驱规律曲线的真正直线段,其出现时间取决于油层及流体性质,并给出了利用1g(Kro/Krw)~Sw和甲、乙型水驱曲线相结合确定真正直线段出现时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提出1g(Kr0/Krw)~Sw关系曲线主体部分是直线段的油田才能应用水驱规律曲线。在证实了大庆油田长垣内部及外围各油田1g(Kr0/Krw)~Sw关系曲线主体部分确实是直线段、能应用水驱规律曲线进行分析以后,从理论和大庆油田实例两方面证实了在含水50%以前及以后都可能出现水驱规律曲线的真正直线段,其出现时间取决于油层及流体性质,并给出了利用1g(Kro/Krw)~Sw和甲、乙型水驱曲线相结合确定真正直线段出现时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外围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曲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甲、乙、丙、丁等4种水驱曲线,计算了大庆外围35个低渗透区块的石油可采储量,确定了水驱曲线直线段出现时对应的含水率,平均为20.8%,远低于高渗透油藏。在应用水驱曲线计算的外围低渗透油藏可采储量中,丙型水驱曲线计算的可采储量最高,其次分别为乙型、甲型和丁型;上述结论也在国内其他低渗透油藏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甲、乙型水驱曲线,推导出双对数水驱曲线,为便于对比简称为丁型水驱曲线。它的应用有助于正确识别有代表性直线段,纠正以往错用直线段的情况,并给出了水驱动态地质储量理论曲线图版,使水驱曲线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地质储量和水侵量是确定气藏开发规模及开发设计的重要参数。传统的视地层压力识别法是判别 气藏驱动类型的常用方法,但对于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水驱作用不强的气藏,其早期的压降曲线为一条 直线,容易被误判为定容无水驱气藏,所计算的储量要比采用水驱气藏计算出的储量高。以涩北二号 气田A 气藏为例,应用视地质储量法,在不需要知道水侵量大小的情况下直接应用生产动态数据,绘制出 气藏视地质储量变化曲线,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地质储量,再把计算得到的地质储量代入视地质储量计算 公式即可反求出水侵量的大小。该方法简便、实用,对指导气田的后期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气田开发早期在气井合理产能的确定中,试井资料的压差-产量曲线法是介于理论与经验之间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简洁、实用,适合于现场工程师运用,但确定拐点时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拐点的稳定性较差。为此提出了一种修正的压差-产量曲线法,在详细分析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在压差-产量曲线图上增加一条初始段基线,并推算了该直线方程,使得求取的拐点比较稳定。最后通过具体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情况,其结果与现场常用开发经验也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水驱气藏气井见水后,产气产水规律复杂,使得水驱气藏开发难度显著增大。就目前水驱气藏而言,缺乏相应成熟有效的动态分析方法。从气、水两相渗流规律和物质平衡方程出发,推导出了水驱气藏的水驱特征曲线,即累计产气量与气水比呈对数关系,在半对数坐标上呈线性关系,矿场可以根据直线的斜率反算见水后气井的动态控制储量,通过某气田气井开发动态检验,该研究成果可以有效预测气井的开发动态和开发过程中动态控制储量的变化,对于水驱气藏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气藏的气源系指其中主要组分气的成因类型,通常为油型气或煤成气.元坝和通南巴气藏主要组分甲烷平均含量为95.36%,乙烷、丙烷和丁烷平均含量分别为1.60%、0.29%和0.09%,烷烃气总平均含量为97.34%,而 CO2平均含量仅0.63%,为甲烷的6.5‰.印峰等文中仅应用δ13C2值大于?28.0‰为煤成气、小于?28.5‰为油型气指标,鉴定认为元坝气藏是煤成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改造型气、通南巴气藏主要为油型气.该两气藏主要组分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1平均值为?31.3‰,具有世界高成熟煤成气δ13C1特征,因此认为该两气藏气源主要是煤成气,利用δ13C2值鉴别煤成气或油型气时,只有烷烃气具正碳同位素系列方才适用,在碳同位素发生倒转或异常的负碳同位素系列情况下往往不适用.印峰等文中认为两个气藏无机成因 CO2为深部碳酸盐岩变质或水解成因,作者则认为CO2是须家河组钙屑砂岩经有机酸溶蚀自生自储成因.图1表5参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